拼多多推出先用后付功能:0元下单体验,商家手续费限时5折优惠
近几个月以来,拼多多频繁向用户推荐「先用后付」功能。拼多多将“先用后付”定义为一款营销工具,商家可自行设置活动。消费者可以 0 元下单,先进行体验,之后再付费,在确认收货时货款才会到账。
开通这一服务的商户,其“先用后付”的标签会在商品列表页展示,会在搜索结果页展示,会在商品详情页展示,会在商品下单页展示,全链路都能醒目地展示出来,时刻提醒着消费者。
商户开通此功能时,拼多多会收取手续费。每单的手续费是 2%,但目前有限时优惠,手续费为 5 折,即仅收取 1%。
拼多多称,商户不必为消费者收到商品后不支付商品款项而担忧。倘若出现这种情况,平台会垫付坏账,以杜绝资损风险。
至于背后是否有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目前尚不得知。
腾讯内部人士透露,若商户想要按时收款,那么就需要给拼多多提供折价款。这意味着商户采用了赊销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在淘宝也非常常见。
一件商品成本为 10 块钱,商户卖给用户是 15 块钱。若商户想在用户未确认收货时收到货款,就需以低于 15 块钱的价格,像 12 块钱或 13 块钱那样折价给平台。这样,平台虽先行垫付了资金,但最后收款时能赚取一小部分差价。
对于商户来说,先用后付这种服务能够降低消费门槛,还可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拼多多称预计会使商品转化率提高 18%。
在用户端,若要开通此服务,需满足微信支付分在 500 分以上。同时,要授权服务进行微信支付分评估,并且授权服务结束后可自动扣费。
“先用后付”模式很好地迎合了国内互联网平台的“下沉策略”。电商巨头和互联网金融平台都纷纷开始尝试“先用后付”。一场新的竞赛正在悄然展开。
https://img0.baidu.com/it/u=967790920,159437957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068
除了拼多多之外,淘宝也具备“先用后付”的功能。只有芝麻分达到 550 分及以上才有资格开通“先用后付”。开通之后会获得一个信用额度,该额度最高为 2 万元。在这个额度范围内,用户购买淘宝上带有“先用后付”标识的商品,能够“0 元下单,到期付款”,并且在到期付款之前可以选择付款或者退货。
使用先用后付方式下单后,系统会给出到期付款的截止时间提示,消费者需在该提示的到期付款时间之前,完成主动付款或者办理退货。
“先用后付”并非“花呗”的替代版本,它的扣款来源依旧是花呗以及与支付宝绑定的其他信用卡或者借记卡。
开通之后会获得一个“信用额度”。开通淘宝「先用后付」需要查询芝麻信用分。若用户履约不及时,商家损失由淘宝代偿,接着会在用户绑定的账户中主动扣款。若出现逾期,用户的芝麻信用和淘宝账号会受影响,不过不会上征信。
两家电商巨头之外,乐信一直对新消费赛道寄予厚望,它也推出了一款“先用后付”的产品,叫做“买鸭”。“买鸭”的主要特点是可享受 90 天免费延期付款,用户先进行消费然后再付款,账单期被拉长到 90 天。在延迟付款的这段时间里,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外,消费者无需支付其他费用。
可以看到,在面向 C 端的功能方面会存在差异。比如在延期付款的期限长短上有所不同。然而,整体来看,淘宝的“先用后付”模式、拼多多的“先用后付”模式以及买鸭的“先用后付”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淘宝是电商巨头,拼多多也是电商巨头,第一梯队的平台也在推“先用后付”。与以往不同的是,各家在推广时都比较低调。
用户下单的瞬间,所有的“先用后付”模式下,商家会收到货款。这是该模式对商家的吸引力之一,因为回款快且不用承担用户违约风险。这意味着货款是由平台垫付的。
“先用后付”模式的门槛在于垫资能力和风控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在交易的第一时间,平台会把货款先垫付给商家,这就要求平台必须具备非常强的垫资能力。
目前平台的资金有多个来源,包括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通等。一旦坏账出现上升的情况,那么平台所面临的资金压力就会变得非常大。
风控是一个问题。“先用后付”吸引的用户多为下沉用户,这类用户的风险相对较高。淘宝要看芝麻信用分,拼多多要看微信支付分,原因就在于此。虽然“先用后付”本身不是一个金融产品,但也需要做一层风控。
没有微信支付分这样的信用系统做支撑,一般的互联网平台涉足先用后付风险较大。
另外一个潜在的风险则来自监管方面。
https://img0.baidu.com/it/u=2384102277,313733835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1081
总体而言,“先用后付”这一整个垂直领域尚未受到监管。对于创新模式来说,平台必然希望监管能够具备包容和宽松的特性。“先用后付”模式的目标客群是年轻人以及下沉人群,该模式本身也能够起到激励消费的作用。在国内当前的监管导向之下,大力地宣传“先用后付”或许会引发相反的结果。
多家巨头纷纷发力“先用后付”。然而,他们基本都是在默默地进行着相关动作。
欢迎加入超20w人的支付行业社群;扫码即可申请加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