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6 03:17:36

国内自行车出行遇冷,国外却成风尚,自行车真过时了?

过去,上下班时间那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曾是我国很多城市的一道风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仅仅用了短短十多年时间就快速步入了汽车社会。在这一过程中,自行车这一过去人们在通勤时的主力交通工具,悄然地退居到了二线位置,甚至变成了个别骑行爱好者的小众玩具。放眼看看身边,骑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在不断减少。

自行车是否真的不适应时代呢?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众多发达国家,人们早已开始对汽车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弊端进行反思,并且把曾经丢弃的自行车重新“捡”了回来。很多城市不但从道路规划、路权分配以及停车设施等方面优先对非机动车予以照顾,而且很多人也将骑自行车视为运动健身的时尚,绿色出行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国内一些城市的情况与之相反,骑自行车的体验很是尴尬和无奈。如今大多数城市的地上道路交通系统基本都是以机动车为规划设计核心的,机动车道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自行车道还常常被机动车停满,骑自行车的行人只能在机动车的缝隙间小心地通过,难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这种尴尬的状况使得想骑车的人也不得不舍弃这一出行方式。

除了硬件环境难以满足需求,社会心理因素也不能被忽视。很多国人刚从温饱阶段迈入小康阶段,他们把使用小汽车当作代步工具,这不仅让出行更加便利和舒适,还让他们觉得很“有面儿”,其中含有炫耀性消费的成分。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一动不动”(房产和汽车)被当作择偶的硬件指标,小汽车被视为经济实力的标志。从这方面来看,若要在我国推动、宣扬绿色交通,一方面要提升公共交通以及改善绿色出行的条件,另一方面国人消费心理的成熟也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引导。

北京和厦门这两个一北一南的城市是幸运的,它们已经对此进行了反思。准备借鉴一些欧洲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开始建设自行车“高速路”。这样做是为了鼓励人们重新拿起被遗忘很久的交通工具,推广绿色出行方式。虽然目前尚未实施,但在封闭管理如何进行、网络化体系如何形成等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不过,这总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自行车“高速路”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客观上能引导出行方式向绿色、环保转变。这样能使绿色出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进而成为全民行动。

自行车“高速路”是一个信号。这意味着今后自行车在道路资源分配上会获得更多政策倾斜。也初步体现了城市交通治理理念的进步。即不要陷入城市道路设计永远赶不上机动车数量爆发式增长的恶性循环,而是要彻底转变思路。一方面通过路权、使用时间等政策调整,适当调节机动车出行需求。另一方面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改善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的软硬件环境,让自行车出行不仅能“高速”,还能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和时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内自行车出行遇冷,国外却成风尚,自行车真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