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正确家庭方式教育教案
编辑调查报告
娇宠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2012 年 10 月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报告。报告显示,92.3%的家长称教育孩子很困难。其中,“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导致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三大焦点话题引发了热议。
“棍棒”教育(16张)
《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在看待家长打孩子现象这一问题时,42.4%的人觉得这是一种轻微的处罚,吓唬一下是有必要的;21.7%的人认为该打的时候就打,能让孩子长记性;而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仅占 36.2%。
根据《报告》,在家庭交流方面,有 25.7%的家长以表扬鼓励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有 23.4%的家长通过说理的方式进行交流,而民主讨论的仅占 5.1%。记者展开调查后发现,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有着“一家之长”的心态,并且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如今的孩子独立思维能力比较强,由于平等交流方式的缺失,孩子容易对父母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家庭“冷暴力”。
《报告》显示,重庆家庭中,教育开支占家庭开支的 35.2%,是家庭第一开支。医疗开支占 17.9%,储蓄开支占 12.5%,位居其后。记者发现,很多家长不惜重金投资孩子教育。然而,教育投资在“智力”教育与“德体美劳”教育方面严重失衡,致使许多家长对培养子女健全人格有所忽视。
专家看法
多交流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家庭教育存在“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这两个极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棍棒教育”开始有所恢复,“狼爸虎妈”那种严苛的教育模式受到人们的追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副教授孙进不认可以“打”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家长使用暴力惩罚方式,会让孩子学会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倘若经常打孩子,会致使孩子变得胆怯、敏感且不自信,这对孩子阳光向上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可以通过降低零用钱、减少赠送礼物等物质刺激的方式来进行惩罚,这样就能让孩子知晓自身行为的底线所在。
孙进针对交流问题表示,表扬鼓励以及耐心说理均为单向的交流方式。民主讨论则需要双方进行平等交流,父母应当学会尊重孩子,并且放下身段去倾听孩子的想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对事情的看法逐渐趋向成熟,父母的角色理应从主导地位转变为听众,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选择和发言的机会。专断的交流模式会阻碍这种能力的形成。专断的交流模式也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
孙进副教授表示,唯分数论以及唯学习论使得家长将关注点都集中在了学习和考试方面,从而忽略了对孩子内在兴趣的尊重与培养。家庭教育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然而长期以来,家长在孩子的智力方面投入过多,而对健康、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相对忽视,导致智力教育与德体美劳教育出现严重失衡的状况。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表现出高智商但低情商,还存在社交障碍以及合作能力差等问题,这是因为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社会不需要只是会考试的人,它需要的是拥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父母知晓怎样“理性施爱”。孙元明表示,除了给孩子进行均衡的教育之外,在孩子小时候就要教导他们懂得以道理让他人信服,学会运用理论论据来支撑自身的观点,鼓励孩子对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对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
科学教育播报
编辑
于丹
于丹
家庭教育是建立价值观的场所;家庭教育是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能让家中每个人都展现出一种开放的成长态势。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我认为即便有再好的社会教育,处于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依然需要家庭教育。
俞敏洪
https://img0.baidu.com/it/u=307643923,267569167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新东方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敏洪谈家庭教育
我们一定要坚守培养孩子的善良、爱心、勤奋、开朗、诚信等品质这一底线。和孩子相处时,不必过多地讨论成绩问题,也不必讨论未来去什么大学的问题,因为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爱心、价值观、善良、积极、乐观、向上以及勤奋。只要守住了这些,每个孩子就会成功,每个家长也会成功。
周运清
孩子未来生活幸福且自我满足就可以。要将其培养成科学家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给孩子未来生存发展带来希望,所以我认为教育就是给予后代希望的过程,能给予希望就算成功了。我们的教育具有压抑性,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望,这就难以处理了。
王大龙
王大龙谈教育
我们的家庭教育必须以脑为基础,适应脑的特点,推动脑的发展。我们既要给予孩子适合其脑发育阶段的刺激,又要传授一些能够促进脑发育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因此,无论是教育决策、教育方案,还是发展规划、计划,都应当以孩子脑的成长和发展为依据。
赵忠心
我们要对孩子负责,这是必须的。然而,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发展,我们往往没有考虑清楚。我们应该教育家长,让他们把眼光放长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不仅对孩子当下的发展有好处,对他们后天的发展也同样重要。
刘长铭
刘长铭
家庭教育不要太艺术化,也不要太技术化。和谐的家庭很重要,和睦的家庭也很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能在家庭中自然地成长,能幸福地成长。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会成功。所以希望大家能更理性地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
曹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
当我们成为合格家长之时,你会看到快乐的孩子以及其乐融融的一家。我们所追寻的家庭幸福与我们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呢?或许有人认为很远很远,但我想与大家分享这样一句话:当你坚信家庭教育是科学且艺术的,并为之而努力时,幸福就会离我们很近很近。
陈进隆
家庭教育的核心并非仅仅在于教导爸爸妈妈怎样去教育孩子。整个家庭教育体系是十分完整的,它要求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进行学习。具体而言,倘若爸爸妈妈能够善待孩子,并给予孩子良好的价值观,那么孩子在家庭中是可以进行学习的,其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同样也是一个可以学习的场所。
熊丙奇
舆论将“中国式接孩子”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安全等问题。对此,中国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主因在于当前的家庭教育。当前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意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而作为监护人,目的是把孩子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不少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能够决定孩子的所有事情;并且,他们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而对孩子独立意识以及责任心的培养却毫不关心。
“中国式接送孩子”这一现象,其根本问题并非应试教育。而是在知识教育之外,像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等那些会对孩子的人格以及身心成长产生影响的教育严重缺失。这使得教育缺失了人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独立性、自信心、责任心、关爱心等方面都难以经受住考验。
每个家长都盼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为使孩子成才,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或许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直以来都走向两个极端,即蜜糖教育和体罚教育,这往往会给自身的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当孩子不理解父母时,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为了让家长能够认清自身教育方式所存在的弊害,小编特意对一些最不恰当的做法进行了总结,来看看你们到底都符合其中的哪几条吧。
中国教育行为播报
编辑
第一名 唠叨
https://img1.baidu.com/it/u=609739665,305429109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5
6分钟完美的诠释了中国的教育
提及对父母的反感与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取了唠叨这一表现。他们称:“许多话讲一次就已然足够,然而他们始终唠唠叨叨,没有尽头。即便我们明白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可一旦说的次数过多,内心便会感到厌烦。”
父母通常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总是期盼孩子能事事符合自己的心意。倘若孩子有不如意之处,他们就会不停地进行说教,一遍又一遍,如此便形成了唠叨。父母的唠叨往往多是指责、批评和抱怨,有时甚至还会带有讽刺挖苦,孩子自然不爱听,甚至会心生厌烦。
找出问题根源后,家长需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控制情绪,正确把握孩子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适当提醒,别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别引起孩子反感,以孩子能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第二名 不问是非 逮住就骂
这种情况不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它排在了第二位。这足以表明孩子们对父母那种粗暴态度是反感的。
一个学生表示:真不明白我爸爸的脾气为何那般差劲,稍微有些不顺心就会开始发作。在我家里,只要是他看着不顺眼的,不管三七二十一,逮住就会大吵大闹、破口大骂,根本就不允许我去解释和申辩。我着实对爸爸的这种做法感到反感。
孩子很不喜欢脾气暴躁且方法简单的家长。因此,为达成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家长需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并提醒自己,不因一丁点小事就大动肝火,更不能把孩子当作发火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和教育时,家长应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家暴这一家庭陋习一直存在且持续着,应当从家庭教育的范畴中消失。打骂并非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手段,恰恰相反,它很可能是悲剧的开端!就如汉中的 11 岁女孩雯雯,只因夜不归宿而留宿同学家中,在清明节当天被其父亲脱光衣服殴打了两个小时后不幸离世 。
第三名 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所以对孩子就比较苛刻。孩子的表现若与自己的要求存在差距,他们就会埋怨孩子、指责孩子。
他们内心急切地盼望孩子成龙成凤,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全班是最优秀的,在全年级是最优秀的,甚至在全校、全世界也是最优秀的。他们对孩子的表现,这边不满意,那边也不满意;老是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其目的本是激励孩子,然而他们却忘了这样做会引起孩子反感,达不到激励目的,还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孩子成长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你老是说他这不如人,那比人差,孩子听惯了这些负面评价。如此一来,他难以拥有自信心,也不会有成功的欲望。
所以,要给予孩子自信,给予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家长必须克服埋怨的坏习惯,不能总是指责孩子,也不能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进行比较。要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导,多给予一些正面的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四名 命令式教育
家长对孩子管得特别多且很严厉,凡事都由家长说了算,孩子连一点可以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有个学生称,她的父母对她的管理极为严格且细致,其中多数管理并不合理且具有限制性。例如,不许她出去玩,不许她看电视,不许她玩电脑,不让她买自己喜爱的衣服,不让她剪自己喜欢的发型,不让她和男同学交往等等。这些限制让她内心感到非常反感,同时也倍感压抑。
对待孩子,不可过于严厉,不可过于细致,不可管理过多;也不能简单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用命令式的方式,多进行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第五名 只关心学习 不关心其他
这似乎是所有家长的共性。他们仅关注孩子的作业本和成绩单,只要求孩子成绩优异,其他一切事情皆可被忽视、可被舍弃。并且,为使孩子能够出众、拔尖、多才多艺,他们给孩子报了众多的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全然不顾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有特长、是否有兴趣。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方式必定会以失败告终。
孩子们最反感家长的几种做法如下: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做法,像暴力式教育,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需要好好向国外学习,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盲目行动,要避免让孩子反感,让他们能够自在地接受,这才是关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