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女儿都不高兴-生个女儿高兴啥-女儿高兴的句子
汪姝丽认为,面对临终阶段的老人,若她在大医院工作,看到的多是老人在病床上较为狼狈、痛苦且无助的样子。而现在,她能和老人们拥有一段在病房之外的时光。她觉得基层卫生院条件艰苦,却能获得在大医院难以得到的“额外的馈赠”,她将其形容为一种“巨大的、持久的且不可描述的幸福感”。乡村医生汪姝丽在下村途中 刘齐宝 摄
大山里来了“小村医”
高筒靴、电动车、拍立得这三个关键词。如果用它们来勾勒一份职业。那么大多数人很难将这份职业与一名乡村医生联系起来。
汪姝丽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年轻人返乡就业”的常规框架。她是一名 95 后女孩,毕业于 985 院校。毕业后,她从省会城市逆行回农村,这些都成为颇受媒体青睐的标签。起初她回到大山,这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之后的六年里,她与大山以及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有了职业身份之外的情感联结。正因如此,她不止一次放弃了离开这里的机会。
汪姝丽为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人。她现在是岷县秦许乡卫生院的一名基层医生。在 2018 年,她从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报志愿的那一年,她报考了免费医学定向生。“国家免费医学生”是甘肃省推出的医学生免费教育举措,原则上只招收全省农村户籍的考生,毕业后志愿在定向的乡镇卫生院工作六年以上。
汪姝丽在到卫生院工作之前,对乡村的了解程度不深。起初,她难以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曾有过“这漫长的六年该如何度过”的焦虑。因为乡镇的硬件设施条件存在局限,与兰州相比差距很大;村庄的面貌显得有些破旧,留不住年轻人,说自己不孤独是假的。
心态的转变是由老院长带来的影响。汪姝丽还记得,在刚到卫生院没多久的时候,有一天,她目睹一个病人急匆匆地跑到院长办公室向院长借钱。同事告知她,此前这位病人也曾找院长借过钱。同事还说:“院长太好说话了,把病人都惯坏啦!”这便是她对老院长的最初印象。
卫生院的许多同事都居住在县城。下班后,院长时常顺路搭载大家回家。在某一年的秋天,那一天正下着雨,汪姝丽乘坐院长的车返回县城。途中,院长接到了一位村民的电话,那位村民听起来十分着急,称其家人身体不适,希望院长能前往家中查看。
院长来到村民家后,汪姝丽立刻察觉到屋里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大家都对他很信任。随后,她看见院长脱下鞋子上了炕,就如同在自己家一样,坐在炕上给病人听诊,这让她感到不可思议。在惊讶的同时,她又觉得很温暖,那个场景就像是在电影里一样。
那天晚上回到家后,她开始不断回想在村民家所发生的事情。她不停地发出感叹,觉得太神奇了,心中想着:“原来医生还能够这样去做?”她先是处于震惊的状态,接着逐渐接受了这一现象,之后又产生了想要模仿的想法,她问自己:“那我是否也可以这样去做?”
汪姝丽下村时和牧民交流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汪姝丽性格较为内向且慢热。过去,她对陌生人始终怀有很强的戒备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在刚工作的头两年里,老院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她的“三观”产生冲击。
她时常与同事一同搭乘院长的车前往乡里上班。在途中,只要院长瞧见路边的老人,就会摇下车窗与他们打招呼。这些老人有的是去赶集,有的是去卫生院看病。有时候,院长还会停下车子,让老人们上车,载他们一段路程,“总是把车坐得满满的”。
有一次,几位老人上了车,后排随即变得拥挤起来。汪姝丽侧身坐着,心里思忖着这些人为何如此不见外。到了卫生院后,她询问院长是否与刚刚搭车的那些老人们很熟悉。院长回答说不认识。她愣住在原地,一时间不知该说些什么,心中不禁感慨“真的不敢相信”。
老院长通过言传身教对汪姝丽进行感染和启发,这让汪姝丽越发意识到,在乡镇,医生的身份、职能,以及与患者的关系,和在县城、城市里是不一样的。乡镇卫生机构以及村卫生室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坚力量,它们承担着“最后一公里”的医疗卫生服务。
岷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麓,属于高原地貌,其平均海拔为 2700 米。牧区的牧民们在饮食方面主要以高热量、高盐的食物为主,并且许多老人都患上了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汪姝丽在跟随村医随访时发现,有的老人不识字,其子女也不识字,经常会把降压药和感冒药弄混。大多数老人用药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坚持服药的习惯。老人的子女大多不在身边,平时很少会主动去监督老人用药,他们的行为表现为“今天难受了就吃,明天好点了就不吃”。她不按时服用药物,所以经常能在老人家里看到落满灰尘的药盒。有的药物甚至已经过期一年之久。
汪姝丽认为,很多时候,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并非物质条件,而是健康知识的欠缺。她表示自己所做的事,有些看似很简单,像查看药品保质期,这并不需要她这样的大学生,小学生都能够做到。“这些事情虽小,但很重要,我多去几个家庭,或许就能减少几个老人的痛苦。”
老人,村庄,小猫
基层医生汪姝丽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收治临床病人。另一类是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该项目以老年人、孕产妇、0—6 岁儿童、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具体工作包含健康教育,还有预防接种,以及针对这些人群进行健康管理等。
国家政策发出号召,当下,我国有很多地方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域内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的是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
每个家庭能够就近挑选一个家庭医生团队或者一名家庭医生,与之签订服务协议,从而建立起一种长期且稳定的服务关系,这样就能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便捷且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中,贫困人口所签订的服务内容是免费的。所需费用由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承担一部分,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承担另一部分,且这两部分的比例均为 50%。
秦许乡卫生院现任院长唐新辉表示,尤其是在患重大疾病之后,患者能够获得从村卫生室一直到省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服务,也能够获得专科诊疗服务等。这样一来,就可以缓解老年人以及空巢家庭等在患病后就诊不方便的难题。
https://img0.baidu.com/it/u=2164561270,323445231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在卫生院门口,常常能看到停放着的电动车,这是医生们下村时的常用装备。汪姝丽并非包村大夫,下村不在她的考核工作范畴内。老院长离任后,她希望能够将这件事延续下去,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后,她时不时就骑着电动车前往村里。正是在这个下村的过程中,她渐渐找到了想要长久留在这儿的缘由。
汪姝丽和村医一起随访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有一次,汪姝丽与村医一同下村开展高血压随访工作。途中遇到一位村民,该村民称他的奶奶在山里,并且“每天都感觉晕乎乎的”。他们将奶奶接到山下,经过测量后发现奶奶的血压很高。之后得知老人所喝的药并不对症,平日里子女也缺乏对老人的监督。汪姝丽给老人开了降压药,村医叮嘱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因为考虑到老人不识字可能会把药物混淆,所以她特意把每天需服用的药单独包好放在一起。
那天从山上下来后,汪姝丽始终惦记着这位奶奶。后来她找时间又去了老人家里,是为了了解奶奶的服药效果。老人一眼就认出了她,特别想把家里好吃的都拿出来招待她。临走时,老人还塞给汪姝丽一袋土鸡蛋。她心里感到一阵温热,觉得那个鸡蛋对奶奶来说很珍贵。
每次下村去问诊的时候,老人们都会邀请她留在家里吃饭。有一位老人,他的视力不太好,当得知汪姝丽大老远跑来给自己看病后,这位老人花费了很多力气,亲手为她制作了一双鞋垫。
汪姝丽在乡村遇见了这些善意,这些善意让她开始褪去自我防御的外壳。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未曾走出大山,而她的一个小举动,能够为他们带来真真切切的帮助。一想到这些,她就忍不住想要为老人们再多做些事情。
2023 年 5 月,杨水梅奶奶前往卫生院看病。在查房期间,她对汪姝丽讲述,前往医院的路途十分颠簸,这让她感觉很难受。过了两天,杨奶奶的儿子再次带她来到卫生院。老人输完液后,汪姝丽表示希望能够跟他们一起回家看看,她对老人这一路的经历充满了好奇。
西北的初春仍寒气逼人。老人裹着毛毯,坐在三轮车的后面,模样显得很疲惫。汪姝丽看着老人,心中涌起一丝异样的感觉。她骑着车跟在母子俩的身后,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念头:倘若儿子不在身旁,杨奶奶是否就会一直这样忍着,甚至都不会前往卫生院呢?在那一刻,她内心真切地意识到,对于那些出行存在困难的老人来说,乡镇卫生机构以及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所提供的“上门服务”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她遗憾地想:“可惜我不会开车,不然就能去到更多的村子了。”
汪姝丽走进杨奶奶家时,才意识到一个月前自己曾跟村医一起来过这里随访。那时杨奶奶的血压药已过期一年多,她却还在糊里糊涂地喝着过期药。
杨奶奶家有三只小猫。那天天气很不错。小猫的眼睛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汪姝丽蹲在小猫旁边玩了很长时间。杨奶奶和小猫一同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她患有肺心病,需要一直吸氧。她家没有制氧机,她看上去神情萎靡。
那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了汪姝丽毕业后回乡村做医生的事。她在电商平台上找到了一家卖制氧机的商家。她把报道链接发给了客服。她向对方讲述了杨奶奶的故事。她希望商家能赠送一台制氧机。但她被拒绝了。“我高估自己了”,汪姝丽露出尴尬的笑容。
之后,汪姝丽通过朋友圈募集捐款,给杨奶奶购置了一台制氧机。在收到制氧机的那天,她满心欢喜地赶到杨奶奶家。当时正下着小雨,她远远望见杨奶奶正扶着围栏缓缓而行。由于老人视力不佳,汪姝丽担心她认不出自己,每次见面都得重新做自我介绍。汪姝丽询问老人,为何下雨了还不进屋。老人回答说家里的小猫走丢了,自己正在帮一个姑娘找小猫。
汪姝丽眼圈红了起来,她说其实那个姑娘就是她。关于乡村医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这是让她印象极为深刻的画面之一。她认为自己与杨奶奶有着深刻的缘分,她问能想象到那个场景吗?在一个雨天,她去给杨奶奶送制氧机,杨奶奶眼睛看不见,扶着围栏,竟然是在帮她找小猫,要是她早一天或晚一天去,就都看不到这一幕了。我非常感动。她能够记住我,也会惦记我。并且我们是彼此都在记挂着对方。
汪姝丽和杨水梅奶奶 刘齐宝 摄
杨奶奶的儿子不在家。汪姝丽帮老人调好制氧机的参数,还拍了张照片发给她儿子,接着打电话交代使用方法。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询问杨奶奶的儿子,老人是否在坚持吸氧,每次对方都回答“用着呢”。春节前,汪姝丽前往杨奶奶家进行回访。她发现制氧机里的水已经冻结成冰,并且上面落满了灰尘。杨奶奶的儿子解释道,之前曾使用过一次制氧机,觉得情况有所好转后就将其收起来了。
最重要的是要扭转意识,汪姝丽发出了一声叹息。帮助农村老人树立起健康意识,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老人们需要有他人在身旁进行手把手的陪伴以及指导,而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在病房之外
汪姝丽回到大山已经有六年了。一个年轻人若选择回到乡村,那等待她的究竟会是什么呢?
汪姝丽说,身边能理解自己想法的同龄人数量不多,孤独是必须要克服的第一关。她从未有过和朋友在奶茶店一起坐坐的这种体验。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那些流行于年轻人之间的热梗和潮流,她的反应总是比别人慢半拍。
乡卫生院里,年轻医生所接触到的病源数量比较少,并且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升速度也相对较为缓慢。在此之前,她曾经有过到兰州某三甲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机会,也有过调回县里工作的机会,然而她都放弃了。如今,她成为了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同级学生中在乡里停留时间最久的人。
但汪姝丽对自己的决定没有后悔。她拥有超出常人的同理心。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学医。大学毕业后,她在兰州的一家省级医院实习过。那里的病源十分复杂,她每天都要频繁地直面生离死别。那时候的她并不快乐,因为她承受不了这份工作带来的重压。她觉得自己无法在别人生病的时候,还能中午去吃一顿好吃的,她认为这是一种罪恶。
一名医学生惧怕死亡时,她该怎样正视心底的恐惧并且捍卫学医的初心呢?汪姝丽到乡卫生院工作之后,发现乡村给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样本。
汪姝丽在省医院、市医院、县医院都实习工作过。她觉得大医院接诊的病人多,病源比较分散,医生的精力有限,虽然想做好但能力达不到,所以“这就是大医院的大夫有时候看起来很着急的原因”。而乡镇的医生接触的病源集中,精力也更充足,医生与患者更容易建立联系,彼此之间的情感浓度也就更高。
以秦许乡的村医为例,大部分村医是本村的,家在村卫生室附近。对于村医来说,老人们既是患者又是邻里。提及老人们的家庭情况和身体状况,每位村医都能清楚知晓。
“医生有很多种呢。”汪姝丽讲道,她的性格若是毕业后直接去大医院工作,那她既获取不了当下这般的幸福感,也不会如现在这般愈发喜爱当医生。在乡村里,在大山的深处,在与老人成为朋友的进程中,她逐步培养起内心那微弱的勇气。
https://img2.baidu.com/it/u=3918731841,418800703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22
汪姝丽正在给老人拍照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汪姝丽上大学时喜欢上了摄影。到了乡里之后,她了解到大多数老人在平时很少有机会拍摄一张正式的照片。从那之后,她每次下村都携带着相机,并且把奶奶们当作小女孩来进行拍摄。
李兹应奶奶家在卫生院附近。有一回她到医院来取药,汪姝丽发觉李奶奶与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太奶奶 Coco 长得极为相像。汪姝丽和朋友聊天时,表达了想给李奶奶拍照的想法,朋友对她说“给老人拍照要趁早”,听到这话语后,汪姝丽心里有些不高兴。一个月后,没想到李奶奶住院了。她的颈部出现了一个恶性肿块。汪姝丽前往病房看望她。李奶奶不愿意去省里进行检查。她表示自己年龄大了,不想再给孩子们添麻烦。
汪姝丽提出给李奶奶拍照,她认为不能再拖延了。于是,她特意准备了服装和道具。李奶奶看到后说“太奇怪了”,然而她全程都笑得很开心。拍照的那天,李奶奶颈部的肿块比上次见面时增大了很多。她的女儿告诉汪姝丽,之前母亲每天都喊疼,但拍照时她一声疼都没喊。
2023 年 7 月,汪姝丽前往岷县中医院进行进修。她考虑到农村老人经常会患的疾病情况,所以特意将心血管科作为进修的选择。
过去的大半年中,她有很多时间都在县城待着。今年元旦假期刚结束,她回到乡卫生院处理工作事务。忙完工作后,她买了些水果去看望李奶奶。可当她刚走到李奶奶家门口时,就看到了一副白色的对联。汪姝丽心里猛地一沉,内心充满了疑惑,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她继续往里走,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强烈。当她走近李奶奶住的那间卧室时,看到门上贴着白色对联,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感觉好像经历了一个世纪那么久,可又仿佛就在前不久,我们还在那张床上有说有笑。”
李奶奶的儿子听到声音后从楼上走下来。他告知汪姝丽,老人在一个月前已经离世。老人生前很少拍照,离世时用的是汪姝丽为她拍摄的照片。“我们的故事到这里就彻底结束了。”汪姝丽擦掉眼泪,然后转身避开了我们的拍摄镜头。
她原先以为到了乡镇,医院接诊的病人会少些,那样就能少面对死亡。然而,基层医生们包括她在内,接触的大部分患者都是老年人。她对老人们投入了特殊情感,超出了普通医患关系。她不得不接受,与老人们的相处时日是在倒计时,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汪姝丽的工作时间不断增长,她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改变。过去她对死亡感到恐惧,而现在她能够正视死亡。
面对临终阶段的老人,若她在大医院工作,那么她见到的多是老人在病床上相对狼狈、痛苦且无助的那一面。而现在,她能和老人们拥有一段在病房之外的时光,“至少在当下我们都很开心”。汪姝丽认为,基层卫生院条件虽艰苦,但能获得在大医院难以得到的“额外的馈赠”,她将其形容为一种“巨大的、持久的且不可描述的幸福感”。
汪姝丽为李兹应奶奶拍摄的照片 受访者供图
汪姝丽表示,相较于学生时代的多数同学,她自身并未达到世俗所定义的成功标准。然而,她从来都不觉得人生的宽度会被空间所限制。
有的人偏爱大城市,且这部分人的占比会稍多一些,但这不能否定我们这些喜爱小地方的人,也不能否定小地方对我们的价值。在她的观念里,世界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去认知世界,每个人都在用自身的方法给世界赋予意义。大山需要汪姝丽这样的年轻人,而她恰好也需要乡村这个相对单纯、纯粹的“乌托邦”。
汪姝丽是一名西北女孩,她最喜欢家乡的夏天。每次下村,她都会骑着电动车在乡间穿行。远处那绿油油的山野,就仿佛一幅油画。她在日记中写道:“家乡的夏天很短暂,短暂到没几天能穿裙子。然而,家乡的夏天却是全世界最好的夏天。”
监制丨李绍飞
记者丨王静远
编辑丨单镜宇
审校丨寒冬
来源丨央视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