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婆摊摊面加盟-老太婆摊摊面配方-老太婆摊摊面总店
【商界招商网文丨杨大侠】重庆市渝北区双鱼座,时间是上午 11:40。在这座甲级写字楼的前面,有一排绵延的长龙。这排长龙的“龙头”处是一家小面馆。和之前见到的那些逼仄脏乱的重庆小面馆不一样,这家面馆的殿堂很鲜亮,座位也很宽松,更像是一个后工业时代的咖啡馆。
记者等了 5 分钟后,年轻帅气的老板唐新宇匆匆赶来,连忙道歉说:“刚才在外面和两家风投公司谈合作呢,我们先吃饭吧。”说完,就叫服务员上了两份很奇怪的小面。那小面是直径十几厘米的大搪瓷杯装着的,看上去活脱脱就像是印着领袖头像那个时代的纪念品(重庆方言里把这种叫“盅盅”),面条上油亮亮的辣椒以及大块的红烧牛肉,把人馋得直流口水。
这就是盅盅面了。
两江新区是重庆写字楼密集的区域。以这家面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在方圆 500 米范围内,有上百家餐饮店。重庆人差不多两天不吃就会想念的小面馆有几十家,但这里没有一家能拥有如此火爆的人潮。
在之后的交谈中了解到,盅盅面的生意很不错。它还很厉害地先后回绝了好几家风投。更厉害的是,它曾经还拒绝了央视某节目制作组的采访。
年轻的唐新宇底气从何而来?
小面大乱象
重庆餐饮界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火锅,一是小面。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具有麻辣鲜香的味道,口味较为厚重。不同点是:火锅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在全国各地发展开来;而小面是在纪录片《嘿!小面》在央视 9 套播出之后,才逐渐被外地的人们所知晓和喜爱。
在遮天蔽日的树荫下,摆放着一张方桌和四张长凳。一碗简单的小面汇聚了油辣椒、花椒、香油、花生和几片菜叶子。食客们满头汗水,口中发出“过瘾”的声音。在这淋漓俱下的时刻,长江两岸的酷暑烈日也因之变得温柔。
2014 年,央视某节目制作组找到了唐新宇。他们希望唐新宇能够带领重庆盅盅面参与录制。然而,出乎制作组意料的是,唐新宇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很奇怪,就像杞人忧天一样。在重庆小面那令人食指大动的饱满画面感背后,唐新宇看到的是未来会出现的种种乱象。
首先是条件简陋,环境脏乱差。
在重庆,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开面馆,成本很低,甚至都不需要支付铺租费。在街上,能随处看到挑着担子卖面的人,他们只需摆几张塑料凳,就在街边生火开始营业。路上扬起的烟尘,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食客吃完后随手丢弃的餐纸,也不在他们的清理范围之内。
闻名全国的老太婆、董小面等都坐家开店。家住附近的人比较方便,而那些特意慕名而来的外来者,即便穿街走巷也未必能找到。在这个凡事都讲求效率的时代,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配方秘不可宣,面馆仅此一家。
https://img2.baidu.com/it/u=1616313562,60138494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3
这一条几乎成为了重庆小面面店老板内心都明白的准则。他们不开展分店业务,不进行加盟合作,不收徒弟,不招收外部人员,更为特别的是,甚至都不传授给陪伴自己一生的妻子(老公)以及儿女,想要让这门技艺从自己开始,也在自己这里结束。他们自己制作面条,自己调制作料,自己把煮好的面端给客人。他们忽视了小面属于一种文化——文化需要传承下去,而不是制造出“仅此一次的精彩”。
再次是只卖半天,过午不候。
二娃摊摊面以及老太婆摊摊面,这些位列“重庆小面 50 强”的面店,每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营业,然而在午饭过后就停止售卖了。
全国城市忙碌程度排行榜的数据表明,生活最为悠闲的两个城市是成都和重庆。这两个地方的人更注重生活的享乐,而不是财富的积累。正因如此,很多上班族在下班后无法尽情享受美食,也给重庆小面加上了局限性的束缚。
以上三点,最终致使一个结果呈现,那就是重庆小面到如今都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品牌。此现状,为唐新宇的野心提供了支撑。他的这个野心,被称作重庆盅盅面。
高价格的底气与格局
王朔在小说《顽主》里提出了“用弗洛伊德过渡”这一概念,其意思是把一个话题或者产品导向恶俗与低俗的方向。
唐新宇要做的事情是,将“恶俗”且“低俗”的重庆小面提升到能够和其他餐饮品牌平起平坐、相互抗衡的品牌高度。
去年 6 月开始筹划,10 月底正式开张,到现在为止。重庆盅盅面在全重庆市拥有 5 家门店,其中有 3 家大店和 2 家小店。一家大店的日营业额最高能达到 1.5 万,最低也约为 1 万。5 家店的日营业额总和能够达到 5 万,平均每家店的收入约为 1 万。全年单店的收入将近 400 万元。
重庆面店一般比较普遍,重庆盅盅面的定价比它们高很多。例如一碗牛肉面,普通的面店通常是十几块一碗,可重庆盅盅面却能高达 22 元。然而,这并非是盅盅面拥有更多客流和更高盈利的依据所在,它最大的底气在于“我们对重庆小面的格局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首先,是选址、环境与服务。
唐新宇从事过中餐、私房菜、野生鱼、中央厨房等生意。他在对面馆地点和环境的选择上,达到了近乎挑剔的程度。
双鱼座是重庆盅盅面的第一家店,同时也是现在的总店。在店刚建立的时候,唐新宇对全市进行了考察。观音桥、解放碑等这些商圈的饮食店面数量已经很多了,呈现出泛滥的情况。而双鱼座所在的附近片区,作为渝北区最大的商圈,包含了十多万的白领人群。周围的面店,都属于传统的那种又脏又乱又差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存在着巨大的竞争潜力。
重庆盅盅面的面积与装潢情况如下:不再是街边仅用桌子板凳围起的几平方米的帐篷或露天形式,而是拥有几百平米的标准餐桌。在用餐区之外,设有自家的卫生间;在收银点后面,有大型的中央厨房。店里的服务员都统一着装,既显得落落大方又彬彬有礼。这些使得消费者在吃一份面的时候,能够拥有进入正规餐厅一般的体验。
其次,是材料、配方标准化。
重庆食客好像有这样一种奇特的思维习惯:只要店堂是明亮干净的面馆,那味道就肯定不好。而味道好的小面,必定存在于又脏又乱又差的小馆子里。这种思维习惯长久以来,都没有任何人敢于去打破它。
唐新于不仅敢,而且这么做了。
https://img0.baidu.com/it/u=353654530,104740317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唐新宇为何敢这样做呢?他的理由是: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饮食文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一方面是口口相传,另一方面更在于必须亲自去品尝。只要盅盅面真正做到味道好,就不用担心没有人传播,也不用担心因为环境不脏乱而没人相信它味道好。而一旦食客习惯了窗明几净的环境,那些脏乱差的小面馆自然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唐新宇请来了重庆的一些师傅,他们都有 10 到 20 年煮面的经验,他综合了这些“手工师傅”的绝活。为了让盅盅面有统一的标准味道,他还请来了五星级大厨,让其研制搭配小面的各类特色浇头,使平民菜品能有媲美高档餐厅的味道与标准。接着,他把这一味道进行标准固化,各种佐料间的搭配非常精确,通常能精确到毫厘,以至于在中央厨房中出现了量杯、天平、油温计等“实验”器材。
实验得出的配置标准被下达到各个门店,这样一来,不同地方的每一碗面都呈现出了重庆盅盅面的独特风味。
再次,是24小时营业。
肯德基和麦当劳影响全球。除了品牌方面的因素外,还因为他们赚取了夜猫子的钱。唐新宇这样说道。
九街的盅盅面店实行 24 小时营业,八一路的盅盅面店也实行 24 小时营业。九街是繁华商圈,华灯闪烁,人群熙攘;八一路也是繁华商圈,同样华灯与人群相伴。这里因华灯和人群的存在,没有了黑夜和白昼的区分。
重庆烧烤很受当地人欢迎,不过通常在两三点之后就停止营业了。“我思考着能否把这些人的生意一起做了?”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在重庆盅盅面的店里,渐渐地出现了卤菜、凉菜、烤串、生啤等宵夜食物。要将重庆盅盅面打造成品牌,一个能代表重庆且影响中国的品牌。唐新宇表示,店里不能仅仅只有单一的小面,而应该是多元化且复合型的,这样才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后工业时代的统帅
商业的最高境界是以文化为核心实现品牌情感化。盅盅面要做新重庆小面的代表,就必须附着重庆文化。在盅盅面馆店里的“盅盅”上,我们能看到各具特色且无比形象的重庆方言,比如不要闪舌子哈(不要掉链子)、惊抓抓的(大惊小怪)等。店外的告示牌上,也不断有各种用重庆方言写就的极具重庆特色的活动广告出现。
这些词汇在重庆人口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乍一看,过去的回忆就像潺潺流淌的水一样,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令人叫绝的是,这些盅盅是用特殊时代字体印制的。它暗合了一种工业的特殊属性。搪瓷杯是典型的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产品。重庆是中国的工业重镇。强大的工业生产规模和流水线,成为一代又一代重庆人抹不去的记忆。
这是因为有“盅盅面”。“盅盅”象征着处于长江岸边的重庆码头文化,而上面的字,是重庆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唐新宇说着,陷入了沉思。
唐新宇定义了“后工业时代”,小面印着码头江湖符号,它在新时代实现了涅槃重生。
六月,唐新宇打算开始进行招商加盟。对于一个本土产品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外地加盟的力量去影响外地。
理性犹如一场漫长且伟大的失眠。众多加盟店的失败案例,使得唐新宇针对这一步棋进行了数年的反复思量。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筛选条件,目的是确保每一个能够脱颖而出的加盟商,都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都有足够的力量撑起这一笔财富。他很保守,只招收 50 位加盟商。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加盟店的质量能够与总店持平。通过这种方式,他能够实现年营业额过亿的计划,并且真正成为“后工业时代”的行业统帅。
了解盅盅面项目详情猛戳地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