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婆摊摊面加盟-老太婆摊摊面做法及配料-老太婆摊摊面配方
九龙快报重庆建设厂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的骨干企业之一。它的前身是 1889 年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枪炮厂,此厂被誉为“民族工业摇篮”,后来更名为汉阳兵工厂,是中国近代 24 家军工企业之一。它的原厂区位于谢家湾鹅公岩大桥边。
6月14日,已是炎夏。
曾经的建设厂,现在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街。
谢家湾华润万象城南区广场处,喷泉不断上升又下落,砸在地上后溅起一地水花。一旁的咖啡馆和奶茶店里,戴着墨镜且撑着伞的都市丽人频繁进出。这便是属于年轻人的时尚生活。商场的自动门时开时关,接着又再次开启。在火热的天气里,万象城的人气依然旺盛,就如同当年建设厂那般热闹。
建设厂家属区内,隐藏着不少美食。
劳动村与墙仅隔一道,这个曾是建设厂家属区的地方,呈现出别样的闲适氛围。沿着国美支路前行,不算宽阔的小道旁,各种经营活动看似杂乱却又有序地展现着人生的百态。有守着一平方空地修鞋的手艺人,其手指因长期与机器“磨合”而布满纹路;有在逼仄摊位上摆满水嫩小菜和新鲜水果的大嗓门摊主,对相熟的街邻总会大方抹零;有两层楼的平房,周身布满彩灯,不知从哪来的剧组在拍摄短片,你看那驻足审视的,不是已看惯的老居民,而是寻着美食而来的年轻食客。
……
建设厂的老员工邓庆伟,在 2019 年退休之前,曾创作过一篇《建设赋》。在这篇赞歌的结尾处,邓庆伟写道:“多厂进行了整合,基地得以打造,一面承载着愿景的大旗正在高高飘扬。”那些见证过民族工业崛起的老一辈建设人,望着原厂址上新兴起的都市繁华,不知他们心中的愿望是否已经实现。
建设厂奠基发展
黄桷坪遇到成渝铁路建设并被打上铁路烙印,像建设厂原厂址所在的袁家岗、谢家湾区域那样,也曾留下“军工村”的记忆。并且,鹅公岩的名称也是因为厂区湖北人多,把鹤皋岩误读成“鹅公岩”,而后得以流传。
重庆建设厂跨越了 19 世纪、20 世纪和 21 世纪。它经历了 4 次较大规模的搬迁。
1938 年,建设厂进行了迁移,迁移地点是重庆。这是它的第三次搬迁。自此之后,它便与重庆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
城市中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穿梭。人们行色匆匆的脚步见证了城市的起起伏伏。如果要诠释城市的更迭,那么人是最合适的。能够为建设厂的变迁写下记录的,是几代“建设人”。
https://img0.baidu.com/it/u=350445448,128608447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杨家坪直港大道口一直到袁家岗田家炳,绵延达数十里,这些地方都曾经在重庆建设厂的范围之内。6 月 15 日,邓庆伟向记者回忆起厂里当初的辉煌时,眼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骄傲与自豪。
邓庆伟身为“军工”子弟,幼时是在建设厂长大的,并且住在民主村。他念完建设第一子弟小学后,依据当时的划片政策,前往 20 中(现育才中学)就读。邓庆伟回忆道,在那时,只要到了大人们的上班时间,就会有号角声响起,工人们必须赶在号角声响起之前进厂,要是过了那个时间,就进不去了。工人们从民主一至七村出发,从文化一至七村出发,从劳动一、二、三村出发,然后陆续出门。建设厂的 6 个大门几乎都迎来了人潮涌至的景象。
邓庆伟讲了个笑话。当时建设厂以及家属区周边全是荒地。周围的农民会种菜,然后等着赶场天拿去卖。建设厂上班时间到了的时候,看到有很多人像蜂群一样涌过来。他们以为这里就是赶场的位置。这些人不明所以,就裹在人群中进入了厂。最后他们在厂里转了半天后才出来,还被门岗拦住了。这才知道自己走错了路,由此可见建设厂的周围是多么热闹。人最多的时候仅员工就达到一万八千多人,而加上家属的话,周边能够有五万人居住生活。邓庆伟表明,鉴于这么多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学校、医院、电影院、菜市场以及家属区是很自然的事情。
建设厂家属区内,还能见到不少老重庆生活的影子。
1978 年,邓庆伟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岗位。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军工人”,在 45 车间从事铣车工工作。那时候,邓庆伟居住的地方是民主村的一楼一底红砖房。下班后,他会在附近的一食堂打饭,这个食堂的位置就在现在谢家湾小学的所在地。建设厂各个食堂的烹饪技术都很不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案,包子和馒头到现在都是邓庆伟反复回味、细细品味的味道。一些社交网站的推荐中,至今仍有打着建设厂二食堂名号售卖馒头的情况。1997 年,厂里对家属区进行了改造,邓庆伟的家从红砖房搬进了 8、9 层楼高的水泥灰墙房,其模样与现今民主村、劳动村的老旧房屋相似。一直到 2008 年购置房产搬离,邓庆伟的几十年青春和热血都在这儿挥洒。
有很多像邓庆伟这样的人,他们的数量几乎难以计数。一代、两代乃至三代人都在建设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在鼎盛时期,建设厂是亚洲最大的步枪制造厂,每年能够生产几十万只步枪、冲锋枪、机枪等。1984 年,新中国重新回到奥运赛场上,中国射击女选手吴小旋凭借建造厂制作的竞赛用枪一举夺得冠军,她成为中国奥运史上首位获得奥运冠军的女运动员。
万象城延续繁荣
劳动村的黄桷树每年都会长出新芽,嫩绿的新芽冲破了束缚,一点一点地洒下了新生的气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谢家湾区域也迈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2009 年,伴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破声,建设厂老厂区的最后一个标志性建筑——高 80 米的烟囱成功爆破,这标志着在重庆有着 70 年历史的建设厂老厂区彻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这块土地,最初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生产面貌。随后,它逐渐变成了一片商贸聚集区。并且,它还成为了我区的对外橱窗。
曾经的建设厂,现在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街。
2014 年 9 月 19 日,重庆万象城开始营业。过了一年,秦云把原本开在建设厂门口的老太婆摊摊面,转移到了万象美食街。店面逐渐扩大,加盟店的数量不断增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就在今年 5 月,老太婆摊摊面推出了第一款包装产品——生包面,并且已经在互联网平台以及部分线下加盟店进行销售。
万象城南区喷泉旁边,喜茶的客流常年涌动。2020 年 6 月,大众点评正式推出 2020 必系列榜单,其中重庆万象城被选入必逛榜。2020 年,在重庆商场销售额超 10 亿的商场中,只有 6 个。重庆万象城位列第三名,其销售额为 30 亿。2021 年一季度,重庆万象城的零售额达到 12 亿元,在全市位居第一,将其他商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建设厂曾经涵盖了学校、食堂、医院等。一座万象城,确实包含着“万象”。在商业体量方面,在入驻品牌的高端度方面,在交通的浓稠度(轨道+公交)方面,重庆万象城都具备足够的发展底气。目前,万象城的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将于 2023 年正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https://img1.baidu.com/it/u=1284210446,293841200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200
邓庆伟于 2019 年退休。他和建设诗社的老伙计们,在万象城建成前后,有时有意,有时无意地在这庞大的商业体面前驻足。随着时代的变化,曾经给建设人留下美好回忆的建设厂旧址,如今正成为更多人争相前往的地方,就如同当初有上万人在建设厂区生活那般,这是发展的传承。
防空洞记录历史
商贸的繁荣,也催生了文化的繁荣。
在万象城附近,华润 24 城的住宅下方,存在着一百多个防空洞。这些防空洞记录着战火连天的那个年代的悲壮历史。沿着鹅公岩大桥从南往北方向前行,有一座雕像十分醒目。那是一名高大的战士,他持枪对着天空进行射击,就好像是“守护神”一样。
这座雕像既是谢家湾的新地标,又是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防空洞博物馆即重庆建川博物馆的标志。战士雕像与隐藏在繁华城区之下的防空洞相结合,使博物馆展现出浓厚的国防特色。
在改造成博物馆之前,这些防空洞曾飞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国产运输机;曾生产出过令日本人胆寒的大炮;还为前线抗日战争持续不断地输送过武器。这些洞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汉阳精造尽西迁,凿洞安机数里延。”抗日战争期间,工人们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他们依着江水,傍着山峦,开始开凿防空洞。同时,还修筑了洞穴厂房。一共开凿出了 116 个岩洞。这些岩洞的总面积达到了 2 万余平方米。从这以后,这里既成为了武器的生产车间,又成为了防空洞。
邓庆伟并未直接参与军品生产。有趣的是,他所操作的那台机床,乃是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引进的德国产品。邓庆伟一直都牢记着,机身上有“1899 年柏林造”的铭牌。从 1899 年到 1993 年他离开一线并进入车间办公室从事政工工作这段时间,这台机器都还在“服役”。
2013 年,谢家湾付家沟片区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 年,我区制定了博物馆规划建设方案,还出台了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决定以社会投资、政府补贴且独立运营的模式来建馆,以此激发民间机构以及个人建设博物馆的积极性。2016 年,市、区人防部门给予了支持与配合。区政府与四川建川博物馆的运营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一起开发并打造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公园,在文物保护方面走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重庆建川博物馆作为旧址公园的一期工程,在 2018 年 6 月建成并开馆,依托的付家沟片区防空洞也因此有了新的活力。
该馆包含兵工厂旧址博物馆、抗战文物博物馆、兵器发展史博物馆等 8 个主题博物馆。这里陈列着抗战、兵工、民俗等近现代的史料和物品,数量达 4 万余件。其中有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的改编令,还有爱国将领冯玉祥亲手泥塑的花盆,以及丰子恺代表画作《胜利之夜》等,这些文物中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有 60 余件。馆内收藏了我党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张报纸《新华日报》,还收藏了从重庆江津走出来的聂荣臻元帅抗战时期用过的文件包,同时收藏了数百个抗战老兵手印,这些物品勾起了人们对那段烽火岁月的回忆。昔日造枪造弹的防空洞,因为储存着一段民族记忆,所以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6 月 13 日,海军退役的 166 号驱逐舰停靠在重庆东港船舶修船基地的泊位上。它正在接受正式亮相之前的最后一次复原作业。不久之后,166 号驱逐舰将会抵达建设码头,并且将在那里作为博物馆延续其第二次生命。
策划:周芮
文字:周双双
摄影:陈林
小编:杨燕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