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龄童-七龄童-麒麟童七龄童
【编者按】1 月 12 日,六小龄童(章金莱)带着自己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一带一路 重走玄奘路》抵达上海图书馆,在这里进行了点映活动,并且还做了演讲。他身为一个老上海人,分享了家族“章氏猴戏”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的历史渊源。他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好自身,明确自己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一个领域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他身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希望借助自己的作品,传达更多的中国传统艺术。以下是演讲实录,未经过本人审订。
六小龄童 主办方供图
大家好!我是上海人。很荣幸,这部纪录片昨天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播放了一个片段,并且在全球进行点映,我们上海成为了第一批观众。今天看到了来自男女老少的观众,我深受感动。
上海是我出生之地,亦是我家族的福泽之地。我的爷爷家与曾祖父家皆在绍兴上虞。曾祖父是镇上的一位农民,他热衷于演猴戏、打猴拳,于是让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来到了大上海并开设了四个戏园子。
很多老观众或许知晓,绍剧在上海得以兴盛。我的爷爷身处黄浦区,位于北京东路和福建中路中间有一个老闸戏院,我从小便是在那里长大的。我认为他极为了不起,他本是一个农民,却从绍兴的石板路迈向了上海的柏油马路。那个时候绍剧在那儿演出,越剧也在那儿演出。大家熟悉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是在那个戏园子演了越剧之后,在上海的各大戏园里越演越火的。傅全香老师是在那个戏园子演了越剧之后,在上海的各大戏园里越演越火的。范瑞娟老师是在那个戏园子演了越剧之后,在上海的各大戏园里越演越火的。
很多人刚刚叫我“六老师”,实际上我姓章。去年是“章氏猴戏”创立的第四十七周年,我们在 1947 年于老闸戏院的绍剧舞台上塑造出了绍剧美猴王的形象。以往有这样一种说法,北京的红不算红,只有上海红了,才会在全国范围内红。很多文学家,像鲁迅先生、曹禺先生、巴金先生,都与上海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等,可以说,是在上海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才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拥有了杰出的地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钱伟长先生,和上海也有着深厚的渊源。
三十年代演猴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打擂台,而这实际上是在我们的大上海。倘若没有这种友谊竞争,就不会有如今猴戏艺术的百花齐放。北派猴王有京剧的杨月楼先生、李万春先生,南派猴王是郑法祥先生。那时我听闻齐天大圣的像被烧香供奉,其影响极为巨大。之后,盖叫天先生也出演孙悟空,他有三个孩子都从事演戏,其中两个孩子演孙悟空。
https://img1.baidu.com/it/u=2530046013,202907691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88&h=500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我父亲拍摄了绍剧彩色戏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此电影与上海有联系。这部戏是由当时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是号称“百部导演”的杨小仲导演进行拍摄的,这位导演极为厉害,留下了中国戏曲电影的杰出之作。毛主席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在 1961 年 10 月 10 日又看了一次舞台剧,接着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此句广为人知。
这是我的福地。2014 年 3 月 19 日,我在上海图书馆与我们的观众朋友进行了交流沟通,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14 年 10 月 15 日,当年的下半年,我接到了通知,要我参加北京文艺座谈会,我作为七十二个代表之一,深感荣幸。我体会到国家需要我们演员去弘扬正能量,弘扬传统艺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思考如何把这些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作品与观众分享。
今天来这里之前,我进行了三场活动,包括说和演。这些活动都在我们上海的几所小学开展。尽管我感到很累,但是当我看到那些孩子时,我觉得自己又变得年轻了。我一走进教室,底下上千个小孩子看到我后就开始跳起来,喊着:“大圣爷爷来了!”有些家长给我留言,他们表示十分感谢我,因为孩子看到我后,就仿佛看到了真的孙悟空。实际上,我们只是普通的演员。
我对记者朋友讲,我是世界上最为幸福的演员。我们中国就有十四亿观众呢,我不敢说所有观众都看过我的作品。我反过来问,在现场的这些观众里,有谁没看过我出演的《西游记》?请大家举手示意。我认为并非是我的演技有多么突出,而是我恰好赶上了好的时代以及好的题材。我从心底里感激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感激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玄奘大师。
我出生在上海且在上海长大。我出生的时候,我妈妈险些失去性命,后来还说孩子不行了,是早产。我的母亲非常伟大,她一共生了十一个孩子。之所以生这么多孩子,是因为选秀,是为了给我爸爸提供更多素材,让他去挑选合适的孩子,十一个孩子中有五个去世了,国外的一些报道称我们家是前赴后继在演孙悟空的戏。在中国,五代演戏曲的有很多,六代演戏曲的也不少。然而,能坚持同一个题材且让观众熟知的或许并不多。
1924 年出生的父亲于 2014 年离世,享年九十岁。他的遗愿是将一部分骨灰撒入黄浦江,此心愿尚未达成,日后我定会完成。父亲曾说观众是他的良师益友,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观众反馈的信息。有时这个地方观众应该鼓掌却没鼓,有时这个地方观众应该流泪却没流,这便是我自己的问题。我父亲让我务必把观众放在心中。我要演孙悟空,首先的要求便是熟读吴承恩先生的这部《西游记》小说,要弄清楚文学是如何展示这个形象的。
除了具备理解的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表现力。在这个时候,我的父亲给我提供了一些主意,让我去拜访许多前辈,观看很多前辈的戏,并且以虚心的态度向他们请教和学习。例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万春先生以“北猴王”的身份来到上海,他观看了我父亲的演出,他们二人成为了非常亲密的好友,这在戏曲梨园界成为了一段流传的佳话,《人民日报》还专门画了一幅画,描绘了南北猴王在大上海聚会的场景。今天有很多年轻一代擅长演猴戏,比如严庆谷。在猴年的时候,我们一同合作了戏曲晚会,他所学的是郑派猴戏。
上海的观众对于猴戏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观众去观看,猴戏便会逐渐失传。倘若大家一定要让我说一句心里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个演员若要演好、演活孙悟空,就必须接受中国传统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以及猴戏艺术的熏陶,因为在以往,成功地演绎孙悟空的例子必定出自戏曲。中国的戏曲门类会告诉你孙悟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以及手眼身法步是如何体现的。话剧没有这样的表现,歌舞和电影也没有。孙悟空具有独特性,他有特定的站立姿势和走法,他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有依据可查的。
每个人需找准自身位置。大家如同西天取经路上的行者,都要历经人生的诸多磨难。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最适宜做的事情。十年前我为何没饰演玄奘呢?即便当时我去饰演,也无法达到如今的程度,眼神中所流露出来的东西必然是不同的。如今我为何能够饰演呢?这是多年积累沉淀的结果。观众总结道:章老师,你从徒弟变为师父,从大圣转变为大师,从斗战佛蜕变为功德佛,身着师父的袈裟,重走师父的道路,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呢?这种感受或许是你们无法获得的,因为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知晓。
https://img1.baidu.com/it/u=3287300750,143508155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48&h=500
那个时候,我们拍摄《西游记》是拼尽全力的。当时连保险都没有,原因是没有保险公司。我是六百度近视且两百度散光,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一身的气质体现在脸上,而一张脸的气质又体现在眼睛上,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观众可能会看到一些演员,他们虽然表演得很出色,但可能缺少一些东西,那就是神韵。我是近视眼。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孙悟空拥有火眼金睛。我的眼睛如同木头一般。于是,我开始进行练习。晚上,我会把灯都关掉,然后盯着香看。在打乒乓球的时候,我会站在网的前面,让眼睛随着球快速地转动。
美国的高科技很强大。他们声称能够把你的面具做成逼真的猴子模样,然而对于你这样的眼睛,他们的高科技却无法做到。这便是我们东方的艺术,美国也无法超越。因此,我认为演孙悟空最好的演员未必是我六小龄童,但肯定是中国人。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年轻演员能够脚踏实地,一生做好一件事,然而似乎存在很大难度,因为诱惑过多,难以静下心来。
玄奘大师取经,留下名言:“宁向西行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其实玄奘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取经、译经、传经。一千多年后,明代末年的吴承恩,他的诗词很棒,书法也很棒,绘画同样很棒,然而我们只记住了一部传世小说《西游记》,他一生的心血都在这部小说中。吴承恩凭借《西游记》名垂千古,《西游记》因吴承恩而流芳百世。
我曾饰演过诸多角色。在安徽卫视的《国剧盛典》晚会上,我获得了一个大奖,其名为“终生成就巨奖”。实际上,我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并未达到那个年龄阶段,因为通常所说的终身成就奖是在去世之后才提及的。有人说,六小龄童老师是为家族而活,并非为自己而活,这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觉得只要活得精彩,能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那就已经非常好了。比如说,大家都有业余爱好。如果身为一个演员,能将你的爱好与艺术相结合,那就更好了。我十分喜爱收藏《西游记》的各种艺术品,并且还获得了一个我极为看重的奖,那就是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六小龄童是世界上收藏《西游记》艺术品数量最多的人,就连一个手帕、一双筷子,他都视若珍宝。
我们应把做好自己放在首要位置。所谓的大家、大师,不过是在他们自己的领域里,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且无法被超越。我创作了一些书籍,像《六小龄童品西游》以及自传《行者》,这并非是为了向他人炫耀,而更多的是希望借助我们自身的情感,将其传达给大家,与大家进行互动。
在中国,若要真正做好自己的演艺事业,大家会铭记你一生。有一位观众表示:有些演员一辈子演了众多戏,却未被我们记住;然而,有的演员仅演了一部戏,却让我铭记了一辈子,那个人就是您。我不禁思索:我只演了一部戏吗?实际上我演了很多,但大家记住的依然是孙悟空这个角色。我曾在上海电视台的《诗意中国》话剧中饰演鲁迅。我还是中国首位在电视剧里饰演胡适先生的演员,那部剧是《北平战与和》。我也演过《连城诀》中的花铁干,他是一个很坏的人,观众称赞我演得好,但又让我别再演了,他们接受不了孙悟空这么坏的角色。我问演一个贪污犯、一个特务可以吗?观众接受不了,不管演得像还是不像都不行。我参演了《新燕子李三》,这部剧是和成龙一起演的。在剧中,我饰演他的师父。我自己非常喜欢这个角色,而当这个角色最后去世时,大家都感到很难过。
这是一种荣誉。我与家乡的父老相亲聚在一起,内心十分高兴。我将继续努力,把两件事做好。一件事是这个纪录片,过年之后,我们师徒四人都要前往印度,其中包括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老师、唐僧的第一任扮演者汪粤老师以及续集沙僧的扮演者刘大刚老师。还有一个是电影《敢问路在何方》的中美合拍事宜。我一直期望东方的艺术能够借助西方的高科技走向世界。因为如果完全只依靠西方高科技,我们中国人肯定是难以接受的。有些事物不适合改变,即便有所改变,也依然遵循着其本质不变。我们要利用人生那并不漫长的短短几十年时间,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
狗年即将来临,2018 年是个极好的年份。在此,我诚挚地祝愿各位:老同志能够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中年人能够事业顺利、有所成就;年轻朋友能够心愿达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