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龄童-吕秀才变身四龄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6龄童
1961 年,郭沫若观看了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他即兴创作了一首七律。在这首诗中,他借题发挥,表达了对“修正主义”思潮的批判。毛主席看到郭沫若的诗作之后,创作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诗纠正了郭沫若在其诗作中所表达的一些“偏激”的观点。
这两首诗的诞生,是从《西游记》的故事中获取了灵感。“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年,此故事情节曲折且发人深省,毛主席“和诗”的最后一联也有着相似的妙处。
《西游记》的经典故事广为人知。郭沫若身为一代文豪,在他少年时期理应早已读到过这些故事。那么,为何他在 69 岁高龄重新观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会生出如此之大的火气呢?
另外,郭沫若和毛主席诗中提及的“唐僧”,究竟是怎样的一类人呢?这件事得从绍剧团开始排折子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说起。
一、两首诗的大意
1961 年,浙江绍剧团的《三打白骨精》在北京进行演出。由于改编得很恰当,所以在北京引发了一场很大的轰动。在那个时候,这个剧团里饰演孙悟空的人叫六龄童,他就是六小龄童章金莱的父亲章宗义。
绍剧版的《三打白骨精》对台词和表演进行了细化处理。这种细化处理极大地丰富了孙悟空这个角色。使得故事变得比从前更加感人。所以戏中的爱恨也来得格外强烈。
周总理看过这出戏之后,即刻将其推荐给毛主席以及董必武等众人。当时郭沫若担任中科院院长,他独自一人多次前去观看仍觉得不满足,接着便邀请剧团到院里进行专场演出。
演出结束,郭沫若马上写了一首《七律·看》,其文如下: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郭沫若写这首诗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去骂唐僧,借此机会来讽刺“修正主义”分子,所以这首诗写得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
https://img2.baidu.com/it/u=4152302476,189170968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7&h=500
诗歌大意表明,唐僧无法分辨人和妖怪,对待敌人心慈手软,却对自己人百般刁难。他不停地念了一万遍紧箍咒,然而白骨精接连三次成功逃脱,之后又在其他地方犯下了诸多血腥罪行。
我认为这个唐僧实在是罪有应得,就该被千刀万剐。孙大圣就算只是拔出一根猴毛去救他,那也是亏了本的。幸好最终他及时受到了教育,相比之下,猪八戒看起来都比他要聪明那么一点点。
毛主席读到郭沫若的诗之后,提起笔创作了一首“和诗”。在见识方面,这首“和诗”远超郭沫若的诗;在诗意方面,这首“和诗”也完全胜过郭沫若的诗。毛主席的诗云: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诗歌大意为: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革命的风暴之后,时常会有白骨精吃人的情况出现。唐僧这类较为愚昧的人,是能够被教育好的。然而若对妖怪放任不管,必然会导致灾难的发生。
孙悟空火眼金睛,奋力挥动金箍棒,宇宙天地间的尘埃瞬间被扫除得干干净净。如今我们热烈欢呼孙大圣,只因白骨精又乘着妖雾再度出现。
诗中“白骨精”的所指为“修正主义”,唐僧是能够被教育好的“骑墙派”以及“好好先生”。“孙大圣”指的是头脑清醒且意志坚定的革命群众。
二、两首诗中不同的看法
从这两首诗中能够看出,郭沫若对待“中间派”的态度与毛主席对待“中间派”的态度是不同的。郭沫若对待“中间派”有其特定的态度,而毛主席对待“中间派”也有其独特的态度,二者存在差异。
郭沫若当时已年近七旬,且是个火暴脾气。他看不惯唐僧这样的“老好人”,实际上他的看法与我们很多平常人相同。
以“上帝视角”来看“三打白骨精”,观众比戏中的唐僧先知晓了真相。大家发现唐僧一直被欺骗,一直被蒙蔽,并且还反过来对着孙悟空念紧箍咒,此时怒火便到达了顶峰。
唐僧这种行为,按照我们如今网络上最流行的说法,被称作“猪队友”。这种“猪队友”的存在,在某些时候比反派更让人感到生气。
https://img0.baidu.com/it/u=815688797,324769405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40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并不具备“上帝视角”。所以总会有一些人会在某一时刻被蒙蔽和欺骗。把这些遭受欺骗的群众直接从革命队伍中“开除”出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剧中唐僧遭遇被骗,历经磨难之后,最终察觉到了自身的错误。而在现实当中,当群众被骗后,我们能够凭借“教育”这种方式,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革命不能直接将“中间派”置于被革除的境地,因为这样做会导致自身队伍不断缩小。实际上,“中间派”是有争取过来的可能性的。
毛主席在其文选开篇就提及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一问题。只有首先分清敌我,才能够团结起所有能够团结的人,进而才能把革命工作做好。
唐僧为人教条且古板,仅愿意相信自己眼前所见。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欠佳,不懂得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他只知晓不许孙悟空杀生,却不管妖怪要吃人。
唐僧的本质并非是坏的,他并非天然地就站在白骨精那一边。经过一番磨难后,他懂得了何为好何为坏。
另外,孙悟空若想修成正果,最终还是得依靠唐僧带队前往西天取经。所以我们不能因觉得他太蠢,就任由他被白骨精吃掉,从而让取经的事业中途停止。
所以当面对“修正主义”的白骨精时,我们不应对唐僧这样的“猪队友”发脾气。我们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他走上正道,然后集中清醒的革命群众,去扫除前行道路上的障碍。
结语
郭沫若仅看了一出戏,就将唐僧骂得极为不堪。实际上,在《三打白骨精》中,猪八戒同样没有识破白骨精的真实身份,一直心心念念着白面馒头和美女的他,也仅仅是“看似聪明”罢了。
最后真相被弄清楚了。猪八戒会给自己找理由,他称是自己鼻子太长,所以才闻不出妖味。唐僧是个很老实的和尚,他不会找理由推脱,正因如此,他被郭沫若骂了,由此可见,郭沫若有一点欺负老实人。
郭沫若年轻时就很“毒舌”。在创造社期间,他曾写文章纠正鲁迅的错别字,还骂鲁迅是“前清余孽”并且是“衣冠禽兽”,这让鲁迅心态爆炸。
郭沫若活到古稀之年,没想到他的火气依然那么大。唐僧本身就是个懦弱无能的人,被郭沫若骂上几句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从这件事能够看出,郭沫若与毛主席之间在境界上存在着差距。
1961 年看这出戏之后写诗的并非只有郭沫若和毛主席两人。董必武也写了一首诗,此诗也是在谴责唐僧,歌颂孙悟空。不过他的情绪表达不像郭沫若那般偏激,所以在此就不进行讨论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