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0 17:42:35

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作品-俄罗斯文学三巨头

李洱发表了近百万字的小说《应物兄》(2017),中国的学院小说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议题。从格非的《欲望的旗帜》(1996)开始,接着到汤吉夫的《大学纪事》(2006),然后是李庆西的《大风歌》(2016),再到李洱的《应物兄》。中国当代文学始终在关注着代表中国文化未来的学院里的生存景象,整体上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对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这使我联想到俄罗斯深厚的学院文学传统。

俄罗斯学院文学传统起始于 19 世纪。其经典文学的主人公多为知识分子。像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知识分子。屠格涅夫的罗亭是知识分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知识分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伊万·卡拉马佐夫是知识分子。托尔斯泰的列文也是知识分子。更不用说契诃夫对整体知识分子状况进行了系统描写。20 世纪时,特别是战后的苏联文学,作家书写学院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这种书写反复展现出文学创作对精英文化的关切以及反思。

学院作为理性与良知的象征

学院是社会的知识生产之地,也是社会良知的维护者。孔子的学堂以及柏拉图的学园,皆为人类“轴心时代”理性与德性的起始之所。所以,在任何一种文化框架里,但凡代表知识最高层级的学院,都是整个社会寄予厚望的对象。二战后的苏联进入了社会重建的全新进程。在这片素有“文学中心”倾向的土地上,“学院期待”自然成为了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学院小说从钱锺书的《围城》起始,奠定了以讽喻为格调的传统;而苏联学院小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批能代表崇高精神旗帜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正面意义上对学院作为理性与良知的符号价值进行阐发。

丹·格拉宁是这一类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发表了一系列中篇和短篇小说。他把视角转向了学院中科技工作者的境况。比如《第二方案》(1949)。还有《科尔萨科夫工程师的胜利》(1949)。以及《个人意见》(1956)等。《第二方案》的主人公亚历山大·萨维茨基打算用他的一个最新设计去申请副博士学位。然而,在答辩之前,他得知 6 年前另一位学者尼古拉耶夫对此进行过研究。很不幸,尼古拉耶夫在战争中牺牲了。于是,萨维茨基想尽各种办法找到了尼古拉耶夫的手稿,发现后者的工作很出色,不但提出了一个方案,还拥有应对更多可能的第二方案。这个手稿未曾被人看过。萨维茨基完全能够将其“拿到”自己的论文里,或者对此保持秘密而不为人知,以此来顺利通过答辩。但他并未这么做,而是选择了自己的“第二方案”,在答辩时宣读了尼古拉耶夫的研究成果,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申请,在一个庄重的场合表达了对尼古拉耶夫的深深敬意,也维护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科尔萨科夫工程师的胜利》塑造了一个工程师群体,这个群体战胜了各种困难,并且自主研发了自控设备,其格调是颂歌式的。

https://img2.baidu.com/it/u=3705475553,37697134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丹·格拉宁中篇小说《奇特的一生》

格拉宁在刻画这些知识分子正面形象的时候,也描写了一些学者蜕变为私利主义者的形象,其目的是为了衬托前者的崇高精神。在短篇小说《个人意见》里,年轻的工程师奥利霍夫斯基拒绝向学术权威斯特罗耶夫让步,这使得他开罪了研究所所长米纳耶夫。于是,米纳耶夫千方百计地禁止奥利霍夫斯基的论文发表,还想方设法要将他开除,目的就是保住自己所长的职位。小说生动地讲述了米纳耶夫的蜕变过程。他年轻时和奥利霍夫斯基一样,为坚持正确的研究方案向总设计师发起挑战,然而他失败了。面临被辞退的结局时,他选择了屈服,于是学会了沉默。接着是随声附和。最后,他成为了总工程师、所长,反过来开始对付年轻的奥利霍夫斯基了。从格拉宁的整体创作方面来看,他主要是以歌颂为特点的。并且这种歌颂的倾向一直延续到了 70 年代,在他创作中篇小说《奇特的一生》的过程中也依然存在。这部小说被称作文献性小说,其主人公是现实中的苏联昆虫学家柳比谢夫。小说未采用一般传记的手法,而是着重描写了主人公的“时间统计法”,也就是以统计学方式对待时间的使用,甚至苛刻到要求自己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于科学研究。作家通过突出这位科学家的极端生活方式,对一种圣徒般的科学奉献精神进行了探讨。

学院作为青春激荡的场域

当代俄罗斯文学一直有关切。关切的是“院墙”之内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的生存境况。如果说成熟的知识分子群体象征着一个社会的理性与良知,那么大学生群体就是这个社会未来前景的一个标志。

此类题材的作品中最早引起广泛关注的是长篇小说《大学生》(1950)。它是特里丰诺夫的成名作。他后来曾说:“今天这本书的任何一页我都读不下去。”因为他觉得当时这部作品主要是在美化生活。但实际上,这部作品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时代的年轻人也会受到本能欲求的支配,并且会把学术当作获取私利的手段。小说中塑造的谢尔盖·巴拉文就是这样的形象。他未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学术钻研中,而是窃取他人手稿里的成果并抢先发表以获取荣耀。对于持保守立场的文学教授科泽尔斯基,当他需要教授时,就会站在教授立场上赞同其观点;而当教授受到批判,他意识到与教授交往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时,“他立刻就转变为一个极为积极地检举揭发科泽尔斯基的人”。在特里丰诺夫的笔下,巴拉文经历了被揭穿这一过程,也经历了受教育的过程,还经历了重新归队的过程。这说明,青年人在私欲的驱使下所做出的行为,只是多变的青春的一部分。同时,在社会主义的学术殿堂中,由大多数人所构成的整体氛围,是按照集体主义精神凝聚起来的,这种整体氛围是让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成功走向社会的保障。

20 世纪后期,后现代境况不断加剧,俄国学院小说中年轻学人的肉身和精神形态都有了质的改变。90 年代,先锋作家阿列克谢·伊万诺夫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作一部具有后现代格调的学院小说,而这部小说到 2006 年才由“经典初阶”出版社出版,其书名为《宿舍血案》。小说描绘了在某大学的宿舍楼内发生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故事。其中,主人公“优秀生”是一名一年级的大学生,他四处借宿。学校宿舍紧张,安排住宿的权力在宿舍女管理员鲍托娃及其丈夫手中。学生们常靠与管理员夫妇发生“亲密关系”换取住宿条件。然而“优秀生”拒绝出卖自己,结果被剥夺了住宿资格,还连累了为他提供庇护的高年级同学和女友,最终他自杀而死。小说以象征手法,将这个大学生宿舍塑造成后现代的权力空间。管理员夫妇是绝对权力的象征,而大学生本应是社会活力的群体,在这儿却成了被压制和被榨取的对象。所以,学生一旦获得住宿权利,就会通过尽情狂欢来展现被压制的自我存在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崇高的理想消失了,只剩肉体的力量,肉体既是他们被压榨的对象,也是他们唯一能用来表达反抗的资本。当然,存在一些人放弃了反抗,通过出卖肉体来获取次等的权力。年龄最大的诗人万卡原本是“优秀生”的庇护者,然而,正是他为了谋取利益而“卖身”投靠了管理员,从而当上了宿舍看门人,并且他首先出卖了“优秀生”。

伊万诺夫所描绘的学院让人感到沮丧。大学生的青春被降格,变成了肉体存活与无益死亡的悲剧。甚至连“优秀生”到底是自杀而死还是其他情况都还是一个未确定的事件。但作家或许只能通过这位“优秀生”流血的意象,来表明在后现代境况下,年轻学子们精神复活的可能性。

学院作为专业知识分子的名利场

https://img1.baidu.com/it/u=2973652639,245898093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俄罗斯学院小说的主旨发生了转变,开始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病症”进行诊断,这与中国 80 年代之后的倾向较为相似。因为要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正常,是否保有现代文明的活力,学院精英分子是最为敏感的标志。当代俄罗斯作家将目光投向这个群体堕落的一面,这是他们在表达对整个社会所遭遇的精神危机的忧患意识。

特里丰诺夫凭借歌颂型小说《大学生》而崭露头角。他认为自己应该找到一条更合适的道路,而在他看来,文学的道路就是揭示出时代的病症,尽管文学无法承担治疗这个病症的任务。于是,他创作了一系列学院题材的作品,其中代表作便是大家都熟知的《滨河街公寓》(1976)。小说塑造了一个人物格列勃夫,他像莫泊桑《漂亮的朋友》中的杜洛阿。杜洛阿是拼命往上爬的政客,而格列勃夫是学者、文学批评家。他自幼就养成了圆滑且审慎的个性。在大学里,他为讨好甘丘克教授而追求其女儿索尼娅,之后成为了教授的准女婿,那座他从小就心向神往的滨河街公寓将会成为他的财产。教授受到反对派攻击时,格列勃夫在无法判断哪一派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情况下,展现出了十足的市侩品性。他私下里寻找证据,准备提供给反对派以自保,同时又怀有甘丘克最后胜出的打算。凭借着学术之外的高超能力,他最终当上了所长,成为了文学批评界的重要人物。小说最后,索尼娅被他抛弃后病逝了。此时,只剩下甘丘克老人独自一人,他面对着女儿的坟墓,低声自语道:“这是个多么荒唐且没有道理的世界啊!”

格列科娃发表的中篇小说《教研室》

1977 年,女作家格列科娃发表的中篇小说《教研室》(中文译本名《教研室风波》)塑造了一个学术骗子雅科夫金的形象。他不学无术。他早早拿到了教授头衔。他成为了教研室主任。在学院号召“全盘博士化”的运动中,他试图把下属的成果署上自己的名去参加博士答辩。最后他被揭穿了,但此事并未有结果。人们用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一篇小说的题目,把雅科夫金称作“作贼的猫”。这部发表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小说,已对学界唯博士论的风气进行了嘲讽。实验室主任彼得·加夫里洛维奇学术水平很高,然而由于不是博士,所以不受重用。而有的科学上的侏儒,其水平连他的指甲都比不上,却早已当上了博士,从而飞黄腾达。

安德烈·比托夫长篇小说《普希金之家》

近年被列入中俄互译出版项目的小说中,有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1978),它表达了同样的主题。这部小说讲述了奥多耶夫采夫一家三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其中老奥多耶夫采夫是一位正直的语文学家,在大清洗时期遭到了流放。他的儿子是一个像格列勃夫那样的知识分子市侩。他担心自己的学术地位爬升会受到父亲的政治因素影响,于是“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在年轻时,他就与父亲断绝了关系。20 年后,他通过批判父亲的学派,成为了父亲原来教研室的主任。孙子廖瓦“纯洁却未受良好教导,机敏却不学无术,逻辑性强却不聪慧”,然而他继承了爷爷的内在精神,成为普希金纯洁文学形象的守护者,甚至会为了此而与亵渎俄罗斯文学偶像的米季沙季耶夫进行决斗。这部被当作后现代文学的学院小说运用了消解时间逻辑的拼贴式手法。它通过祖孙二人在精神上的相通,表达了要抹去廖瓦父亲一代的阴影,并且拂去俄罗斯文化之城的尘埃,让它重新展现出光明的宏大愿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作品-俄罗斯文学三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