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推拿有用吗-推拿落枕-推拿落枕用有副作用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医经学派推拿术讲稿》痉证
痉证是一种病证名,其主要表现为项背强急。有的是因为六淫或者内生五邪,导致经脉凝滞,络脉不通而形成。本病最早在《内经》中被提及,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各种痉病项背强急,都属于湿……各种突然强直的病症,都属于风。”《灵枢·经筋》中说:“经筋的病症,遇寒就会身体反折、筋脉拘急。”
1.邪壅经络
6. 脉象为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湿之邪,会阻滞经络,所以会出现头痛以及项背强直的症状。外邪侵入到肌表后,营卫之气不能调和,就会有恶寒发热的表现。湿邪阻塞经络和肌腠,因此肢体就会感到酸重。舌苔白腻、脉象浮紧,这些也都属于风寒湿邪在表的征象。
治法: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处方有:风痉反折摩方;列缺后溪解痉摩方;足太阳根结摩方;足太阳盛络摩方;《千金》项强摩方;后溪束骨愈痉摩方。
方解
(1)风痉反折摩方
《灵枢·热病》中说:风痉导致身体反折。首先要取足太阳经的腘中以及血络进行出血治疗;如果其中有寒邪,就取三里穴。这段经文阐述了风痉的治法。因为足太阳经下行至项部,夹行于脊柱两侧,进入腘中,风邪侵入其中,就会使筋脉强硬拘急而出现身体反折的症状,所以有“先取足太阳之腘中及血络出血”的治法。腘中即委中穴,它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下合穴。现在施行捏拿之法,用来泄除血络中的热邪。还可以选取该经的经穴昆仑。这两个穴位相互配合,能够激发和输布太阳经脉的气与津液,从而达成扶正祛邪、解痉制挛的效果。或者选取荥穴足通谷,以泄除身体的热邪。因为气血是由水谷的精微所化生的,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的合穴和下合穴,具有健脾胃、补气血、通经络的功效,所以有“中有寒,取三里”的治疗方法。“中有寒”,应当是外邪为患的意思。选取各个穴位进行按摩,名为“风痉反折摩方”,是用于治疗因邪壅经络而导致的痉证的方剂。
(2)列缺后溪解痉摩方
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同样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督脉相通,还通过申脉与阳跷脉相通,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功效,具备宣通阳气、通经活络的作用。对列缺、后溪、申脉、照海这四穴进行按摩术操作,此按摩术名为“列缺后溪解痉摩方”。通过该摩方,能够达成通调督脉、任脉、阳跷脉、阴跷脉的功效,从而从外部解除六淫之邪,从内部补充气血、调和营卫,以此来达到解痉定挛的目的,进而治愈痉证。
(3)足太阳根结摩方、足太阳盛络摩方
《灵枢·根结》有这样的记载:太阳的根在至阴,结于命门。这里所说的命门,指的就是眼睛。而眼睛,其实就是睛明。所以至阴和睛明这两个穴位相互配合,运用按摩术,就叫做“足太阳根结摩方”。这篇文章还提到:足太阳的根在至阴,流注于京骨,注入到昆仑,进入到天柱和飞扬。这些穴位相互配合,运用按摩术,就叫做“足太阳盛络摩方”。这两个方子的功效,都具有激发和输布太阳经脉气的作用。因为足太阳经有“下项”“夹脊”的部位,项背强急这种情况,是足太阳经脉所经过的部位出现的病症,所以这两个方剂的效果,能使津液得以布散、脉气得以输通、营卫得以调和,这样项背强急自然就会解除,痉证的各种症状也都能消除。
(4)《千金》项强摩方
《千金要方》中说:“少泽、前谷、后溪、阳谷、腕骨、昆仑、小海、攒竹这些穴位,主要能治疗项部强硬、疼痛且不能回头的病症。”《灵枢·经脉》记载:“小肠手太阳之脉……出现病变时……会导致不能回头,肩部如同被牵拉,上臂如同被折断。”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五个输穴,具有通达手太阳脉气的作用;腕骨是手太阳经的原穴,能够引导肾间动气并输送至全身。《灵枢·经脉》中说:“膀胱属于足太阳的经脉……一旦发病就会出现头痛如冲,眼睛好像要脱出,颈部像被拔出,脊背疼痛等症状。”攒竹是足太阳经的腧穴,有宣泄足太阳经热气的作用;昆仑是足太阳经的经穴,有敷布足太阳经经气、舒展筋络缓解关节的作用。太阳主管体表,这两条经脉的穴位相互配合,凭借其输布津液、通达脉气、调和营卫的功效而治愈疾病。
(5)后溪束骨愈痉摩方
《针灸甲乙经》中说:“后溪……它是手太阳脉所注入的穴位,是俞穴。”还说:“如果出现颈项强、身体寒冷、头不能转动的情况,就用后溪来治疗。”这意味着风寒之邪从外部侵袭人体,寒邪凝滞经脉,从而导致颈项强痛。后溪还是八脉交会的穴位,与督脉相通,并且督脉又是阳脉之海,所以对后溪进行施术,凭借它能够宣达太阳经脉之气的功效,将邪邪驱赶出去。足太阳经的输穴束骨,具有敷布太阳经气、舒展筋脉、疏通经络的作用。故对二穴施以按摩术,名“后溪束骨愈痉摩方”。
2.热甚发痉
临床症状包括:出现发热以及胸闷的情况;口紧闭且牙齿相击;颈项背部强直;甚至出现像弓一样向后反张的状态;手足痉挛且拘急;腹部胀满伴有便秘;咽喉干燥且口渴;内心烦躁且急躁;严重时会神志昏迷、胡言乱语;舌苔呈现黄腻的状态;脉象如弦且数。
证候分析:邪热对阳明气分进行熏蒸,在中焦处形成壅滞。阳明出现燥热并在内部凝结,腑气不能通畅,所以会有胸闷、腹胀以及便秘的症状。热邪旺盛会损伤津液,使筋脉失去濡养,就会出现口噤齘齿、项背强直的情况,甚至会出现角弓反张、手足挛急以及咽干口渴的症状。热邪扰乱神明,所以能看到心烦急躁的表现,甚至会出现神昏谵语的情况。脉舌的征象都是由实热壅盛所导致的。
治法:泄热救津,养阴濡脉。
https://img2.baidu.com/it/u=2903545379,56845056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11
处方:通谷天柱大杼摩方、《千金》项强摩方。
方解
通谷天柱大杼摩方
《黄帝明堂灸经》称通谷能主治头重头痛的病症,还能主治寒热汗出的情况,且这种寒热汗出不恶寒,同时会出现项如拔的症状,以及不可左右顾的状况。因为通谷是足太阳经的荥穴,是太阳经脉气由上引下、由下引上的地方,凭借它能使足太阳经脉气通畅、布散津液的功效,从而濡养颈部筋脉拘急的病症;天柱位于颈项的两侧,像柱子一样,有使太阳经气通畅的作用,是治疗头痛、颈项强痛的重要穴位;大杼是手、足太阳经的交会穴,具有较强的解表清热作用。所以这三个穴位相互配合,运用按摩术,名为“通谷天柱大杼摩方”,是治疗热病导致痉挛的方剂。
3.阴血亏虚
其十二,脉象为弦细。
证候分析:阴血亏虚,无法濡养筋脉,所以能看到项背强急以及四肢抽搐的症状。因为血虚不能向上供奉给脑部,使得髓海失去滋养,所以能见到头目昏眩的情况,这就是血虚生风的缘故。阴血亏虚之后,营卫就会失去调和,卫外的功能也会不稳固,因此能看到神疲乏力、心悸气短以及自汗出的表现。脉象和舌象等这些征象也都是由阴血亏虚所导致的。
治法:滋阴濡筋,养血息风。
处方:昆仑三会血海摩方、足三阴募俞摩方、足阳明根结摩方。
方解
(1)昆仑三会血海摩方
悬钟,又叫做绝骨,是八会穴中的髓会,具备培元益肾、密固骨骼、增强骨髓、舒筋通络的功效。大杼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同时还是八会穴中的骨会。它具有输布太阳经脉气的作用,也有密髓坚骨的效果。《灵枢·海论》中说:“冲脉是十二经之海,它的腧穴在上位于大杼,在下出自巨虚之上下廉。”如果大杼与上巨虚、下巨虚相配合,就形成了“《灵枢》血海方”或者说是“十二经之海方”。各个穴位相互配合,运用按摩术,名为“昆仑三会血海摩方”,这是治疗血不荣筋痉证的方剂。
(2)足三阴募俞摩方
因为肾是先天的根本;脾是后天的根本,也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肝储存血液,其性质属阴但作用属阳。人体的募穴大多能补益所属脏腑的阴,俞穴能从阳引导阴,大多能增益所属脏腑的气。所以选取脾经的募穴章门、俞穴脾俞,肾经的募穴京门、俞穴肾俞,肝经的募穴期门、俞穴肝俞,运用按摩术,名为“足三阴募俞摩方”。此则能使三脏之阴得以补充,气血生化的源头得以充实,如此一来,阴血亏虚的病症自然就会解除,痉证也能得以痊愈。
(3)足阳明根结摩方
《灵枢·根结》中说:“阳明的根在厉兑,结在颡大。”也就是胃经的井穴厉兑和头穴头维。脉气发出的地方是根、是起始,归聚的地方是结、是终结。足阳明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这两个穴位相互配合,具有通调气血、使经络畅通的作用,从而能够起到养血、解痉、定挛的效果。运用按摩术,名为“足阳明根结摩方”。
附1:落枕
落枕,也叫“失枕”。其原因在于睡眠时姿势不正确,或者颈部承受重物并发生扭转,亦或是受到风寒侵袭项背,导致局部脉络受损,经气失调。病症表现为头向患侧倾斜,一侧项背有牵拉痛,情况严重时会向同侧肩部及上臂部扩散,颈项的活动会受到限制,并且有明显的压痛。
治法
使肌肉逐渐放松。
患者采取坐位,将颈部肌肉主动放松。接着用摇法让颈项进行轻微的旋转,摇动几次之后,在颈部稍微向前屈的位置时,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的幅度并做板法。施术的手法需要保持稳定且快速,旋转的幅度要在患者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
患者取坐位。首先进行按拿操作,按拿天柱、风池、风府、风门、天宗、大椎,力度由轻逐渐加重。接着对拿肩井穴。之后揉运肝俞、脾俞、肾俞、手三里、支沟、足三里、阳陵泉、后溪。最后对拿昆仑、太溪,以此作为收功之治。
附2: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行性变等病理改变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的统称。临床中,有典型颈椎病放射学改变的情况,也有 X 线片显示正常但有阳性体征及症状的情况,也就是颈椎病前驱症候群的情况。
(1)典型颈椎病,临床上分为五型:
神经根型:此型是因为椎体侧后方以及各关节后发生增生,从而导致椎间孔变小,进而出现颈丛或臂丛神经根的症状。如果病变在第五颈椎以下,那么就会表现出项强,以及单侧或双侧上肢出现麻木、疼痛、放射性痛等症状。
https://img2.baidu.com/it/u=2352909910,427731896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椎动脉型:此型是因为钩椎关节侧方发生增生,从而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而出现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为有颈肩痛,并且在颈部突然过度旋转的时候,会引起恶心呕吐,甚至会突然昏倒。
脊髓型:椎体后缘增生,这会导致椎管后径变窄,进而出现脊髓受压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为,起初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步态不稳,下肢还会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并且病变会逐渐向上发展。
交感神经型:此型是因为后关节增生且伴有半脱位,或者对椎动脉进行了刺激,从而出现了交感神经症状。它的症状比较复杂,有的表现为胃肠方面的症状,有的会出现冠心病的症状等。
临床上各型单独出现的情况很少,通常是上述各型的症状相互混合而出现。
(2)颈椎病的X线表现
颈椎侧位片显示颈椎出现变直的情况,其生理前凸消失或者呈现反弯曲的状态。椎间隙变得狭窄,椎间孔也变小了。椎体缘大多存在唇样的骨质增生,或者是关节处有骨质增生。同时,软组织出现了钙化现象。
(3)颈椎病前驱症候群
颈椎病前驱症候群,指的是 X 线片正常但具备阳性体征和症状的情况。其临床表现为颈部肌肉出现痉挛、强直以及酸痛的症状,转动时不灵活,还会有响声。这是因为颈肌以及韧带等因素导致了颈椎曲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得神经被牵拉而引起的。
此类患者在颈椎的两侧以及正中部位能够触及到游离的条索状软骨肿物。查体时,可以让患者采取端坐的姿势,将头向后仰 35°至 45°,同时两肩上举,双手放在两侧耳部。然后沿着肩部两侧的斜方肌束向枕外隆下方 7 至 10 厘米处,以及颈正中线处进行触摸,能够在这些部位触及到最为明显的肿物。这是因为韧带发生了软骨化的改变所导致的。另外,还可以触及到斜方肌、肩胛提肌、头夹肌、胸锁乳突肌束上的结节压痛点以及僵硬痉挛的肌束。此类患者颈椎无骨质增生改变,且上述软骨状物X线下不显影。
(4)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颈椎病包含有典型颈椎病放射学改变的情况,以及 X 线片正常但有阳性体征和症状的颈椎病前驱症候群。除了 X 线片有变化之外,如果具有以下阳性体征或症状中的两项以上,就可以诊断为颈椎病。
颈肩、背部以及上臂会出现疼痛;头皮、手部、肩部和背部会有麻木感;头颈以及上肢的活动会受到限制;常常会有或因体位变化而引发眩晕,且在劳累或头部姿势改变时会加重;手部的握力会减弱,或者在拿东西时会坠落到地上。
(5)临床常用手法
循经推拿法: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阳性体征和症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之经脉所过的部位发生的病变。因此采用循经推拿法,让患者采取俯卧位或坐位,首先用㨰法在颈肩病变部位揉 5 至 10 分钟。接着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到白环俞,以及从天柱到秩边,还有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到液门,用一指禅法进行推揉,推揉的次数为 3 至 5 遍,同时着重揉按风池、肩髃、曲池、合谷、中渚、液门等穴位。最后用抖法将双手进行牵抖,牵抖的次数为 3 次,以此结束。此方法是颈椎病的常用手法,所以也被称作治疗颈椎病的基础手法。
②拔伸牵引法
头部拔伸法,也叫做手法牵引法。患者坐在矮凳上,术者站在患者背侧。用一侧肘窝托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掌扶住患者枕部。接着用力缓缓向上牵引,牵引的程度是以患者臀部稍离凳子为准。并且在牵引过程中调整颈部的屈伸度,找出症状最明显减轻的位置。持续牵引 0.5 至 1 分钟,这样的动作反复 3 到 5 遍。
悬吊牵引法:牵引带下端要套在患者的下颌以及枕部,上端则系于横梁的滑轮上,其末端还坠有铁。一开始的时候,铁的重量是患者体重的 1/20,之后每次要增加重量,要以患者能够忍受为标准,最多不能超过患者体重的 1/5。
拔伸牵引法适用于棘突偏歪情况不明显的人群,也适用于 X 线片显示椎间孔和椎间隙狭窄的人群;同时适用于存在急性疼痛以及颈肌痉挛,采用旋转法治疗存在困难的人群。
整骨复位法是将牵引、整骨、按摩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推拿手法,它分为“颈椎旋转复位法”和“牵引前推法”这两种。由于本法属于整骨的范畴,所以在此处不进行介绍。
(6)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机理
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依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通过施行疏通经络、理筋整骨、运行气血等推拿手法,能让颈肩部的气血变得通畅,使肌肉得以松懈,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所著的《医经学派推拿术讲稿》。
(本图片来自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