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英文名称翻译-企业名称英语翻译-企业英文名字翻译
早上看了一篇帖子,开头的画风就非常清奇:这种从中文读音入手的姓名翻译法较为简单粗暴,它可以算作姓名的音译。不过,这种翻译方法只是在将外国人名翻译成中文时经常被使用,例如 Linda 被翻译成琳达。
不过,有了音译名字的规则之后,依然存在很多英文人名与对应的中文译名读音相差很大的情况。例如 Trump 这个名字,从发音角度来讲,“川普”更接近其原本发音。那为什么要翻译成“特朗普”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通用规则的问题。
《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是由商务印刷馆在 1989 年出版的。在当年,国家新闻系统出于防止媒体在报道外国人名时出现差错,避免因人名翻译不统一而导致读者理解出现混乱的目的,强制要求国内媒体依照该手册的规定来翻译外国人名。
Trump的翻译在那时就确定了下来:
遇到人名,尤其是政要名人的名字时,绝对不能自己随意根据姓名的发音进行音译。必须先查证已有的规范标准或者通用习惯,然后再进行处理。对于中文人名,要按照正规的汉语拼音,把姓和名分开拼写,并且首字母要大写。
回到一开始的那个截图。对于蒋介石,如果不能依据音译处理为 J(这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能这么处理),那么为什么不是中文拼音 Jiang 呢?而是 Kai-shek 呢?
因为这个人名的翻译遵循威妥玛拼音体系,此体系在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诞生之前已在中国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其影响力深远且不可小觑。而我国是在 1958 年才公布《汉语拼音方案》,并废除了威妥玛拼音。现在,中国大陆除了北京大学等极少数历史渊源与西方国家有关的高校,还有极少数老字号企业为了表示其品牌的悠久历史在继续使用威妥玛拼音名称,比如青岛牌啤酒(Beer)、中华牌香烟等。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人名、地名已采用汉语拼音方案翻译。
那篇帖子除了采用音译的方式外,还提出了另一种译法,这种译法非常高端,即意译法。意译法就是按照名字的意思将其转译成具有对应意义的英文,例如:
这个例子较为无厘头,不过用这种意译的方式来翻译人名是有先例的。只是这种情况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多多少少都带有性格色彩,在翻译时如果仅仅按照拼音来翻译,或许就会失去其神韵。
大家都知晓的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关于书中的某些角色,译者、瑞典姑娘 Anna 进行了如下翻译:
杨铁心,“ Yang”,算是结合得很完美,铁石心肠;
郭啸天,“ Guo”,一怒冲天的画面跃然纸上;
包惜弱,“ Bao”,倒是很贴合仁慈善良的性格特点;
穆念慈,“Mercy Mu”;
“五绝”中的东邪黄药师,“The Huang”;
中神通王重阳,“ Sun Wang ”;
梅超风,“ Mei”
……
书中有一处关于主角郭靖和黄蓉的描述,即他们初次见面并互相自我介绍。黄蓉名为“蓉”,郭靖名为“靖”,Anna 在翻译时并非仅将其当作拼音进行翻译,而是对中文所对应的意象进行了阐释。
区区几个字,背后都是大功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