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工厂智能化改造-工厂智能小车
1 月 3 日,上海市召开了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在这次推进会上,对新一年的智能工厂建设进行了重点的部署。会上,上海市副市长陈杰指出,智能制造对于着力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关键作用,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部分。把智能工厂当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战场,加快智能工厂的建设,这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必定选择。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明,今年属于智能工厂建设深化提质的年份。并且,将会新建设 70 家市级智能工厂。
张英表示,智能工厂建设对于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而言是重要的抓手。上海会依照本次会议的要求,把重点放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重点项目上,加快进行智能化的技术改造,赋予数字化的力量,推动网络化的协同发展,从而进一步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上海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383台/万人
上海通过系统性地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使得智能工厂建设的主阵地得以不断巩固,智能制造的生态朋友圈持续在扩大,创新发展的政策工具箱也逐渐变得完备。
数据表明,2023 年的年度里,上海有 11 家单位被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同时,有 33 家单位的 62 个场景被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在工厂数和场景数这两个方面,上海都位居全国城市的首位。并且,上海全市国家级智能工厂和场景的总数实现了“双倍增长”。
其中,汽车领域有 21 个场景入选名单。在总数方面,它是全国第一,入选比例占上海市的 34%。这表明上海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全场景的建设成效十分显著。
目前,上海已经累计建成了 19 家国家级智能工厂,还建成了 100 家市级智能工厂。同时,完成了 1000 多个智能制造场景的推广和落地应用。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智能工厂测评率超过了 70%,其中浦东、嘉定、松江率先实现了 100%的全覆盖。
上海市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有了提升,平均提升幅度在 50%以上。运营成本也有所降低,平均降低幅度在 30%以上。同时,带动了单位增加值能耗的下降,累计下降了 13.8%。
https://img1.baidu.com/it/u=4121231426,106355466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上海通过智能机器人进入工厂来夯实数字化的基础。在上海市统计局给予支持的情况下,上海成为了全国首个将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简称:纳统)的城市,其重点产业的机器人密度达到了 383 台/万人,已然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
以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为例,此工厂的焊接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自动化率达到了 100%。同时,生产效率提升了 60%。
智能工厂建设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能力在不断增强。据悉,上海已然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输出地,同时也是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的集聚区。其中,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工业总产值突破了 600 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规模突破了 1000 亿元。
统计显示,在上海市的企业里,有 1000 余家已开展了智能化技术升级改造。在这些企业中,数字化设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占比大概为 35%,而投资额的占比大约是 54%。
2024年智能工厂建设三大安排
张英称,2024 年需依据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要把握智能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趋势。围绕“(2 + 2) + (3 + 6) + (4 + 5)”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展开工作。积极践行“智能工厂领航行动”。加快进行智能化技改。推动数字化赋能。促进网络化协同。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推动智能工厂进行分级分类的梯度建设。依据国家智能工厂建设标准,今年要新建设 70 家市级智能工厂。将重点聚焦在产业上,开展“智能工厂+”行动,在“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都市产业”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制造全过程以及供应链全环节实现系统优化和全面提升。
一是推动智能工厂在全场景下发挥作用。鼓励数转智改的服务商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以及新型网络等数字技术,为装备、软件、网络、数据等进行“成组连线”的集成创新提供助力,引导重点产业在设计、研发、制造等各个环节实现共链融通以及多链互补,促使产业的智能制造在全场景和全链条上得以落地。力争今年新建的智能工厂中,达到示范性(L3 级)的比例超 70%,同时达到标杆性(L4 级)的比例也超 70%。
三是加强智能工厂建设支撑保障。- “一业一群”方面要发展到位,引导各个区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特色,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集群式发展。
打造智能制造产融合作“上海范式”
权威机构估计,在“中国制造 2025”等政策的利好支持下。到 2025 年,中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会迎来新的高度。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达到 45%以上。
https://img1.baidu.com/it/u=2727747855,96283060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3&h=500
市场有广阔前景,这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记者获悉,此事来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搭建了“需求发布+揭榜挂帅+产融合作”平台,并且已经累计为智能制造创新企业以及智能工厂建设提供了超 500 亿元的专项额度。
为了加速促使上海智能制造创新高地和金融资源聚集地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持续对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的新机制模式进行探索,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生态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该会议上正式成立。
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有 7 家智能制造供给侧单位,比如上海电气自动化等;还有 5 家金融服务机构,像上海银行等。
同时,联合体还将面向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加快推出具备产业特色的“转型解决方案+金融解决方案”定制化套餐产品。做到只需在一个窗口受理,就能在一个站点解决问题,从而打造出智能制造产融合作的“上海范式”。
记者获悉,目前上海已构建起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机制,此机制为横纵结合。横向方面,组织了市级的 10 个委办局、16 个区、3 个管委会、8 个集团以及 5 个在沪央企,组建了以主要领导挂帅的智能工厂推进专班。纵向层面,构建了国家、市、区联动的金字塔型培育体系,使各项政策得以联动,创新了机制,搭建起智能工厂建设一体推进的体系。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它将智能制造当作促进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借助机制保障来推动长三角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进而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长三角相关职能部门,联合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 12 家企业,打造出“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此机器人已累计推出 4 个型号,销售数量超过 2300 台,并且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整机、锂电、光伏等行业,推动了国产智能装备达到“能用”“敢用”“好用”的状态。
责编:蒋烨欢 校对:孙洁华 图编:尤霏霏
审读:朱建华 监制:张晓光 签发:潘林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