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体训学院院长-上海体育学院培训
上海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主要致力于研究体育教学以及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此学科涵盖了教育学、人体科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诸多交叉学科领域。该学科点在 1986 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到 2000 年又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且在 2007 年被列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的重点建设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包含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还有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里的应用。在这些研究方向中,运动技战术分析处于领先水平,力量训练也处于领先水平,学校体育研究同样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拥有 23 名博士生导师。2016 年起,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凭借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这两大平台,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如今,逐步构建起以“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与开发保障重点实验室”作为核心,以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体能训练(教学)研究中心、特殊人群运动能力开发保障实验室、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测试评估实验室等四个实验室为基础的模式,形成了“1+4”的体育教学训练学院实验中心教学科研保障平台。本专业能够授予硕士学位。2016 年中期,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在这期间,共发表了 30 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有 5 篇是 SCI、EI、SSCI 论文,20 多篇是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还有 4 篇是体育类权威期刊《体育科学》论文。值得一提的是,2 年制专业型硕士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体育科学》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此外,有 50 多名研究生参与了高级别研究课题。6 人获得了上海体院的创新计划项目。8 人获得了国家级奖学金。6 人参与了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工作。10 多名学生分别前往德国、美国等国家,进行 2 到 12 个月的游学或访学。整体的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改进招生与复试方案,提高招生质量。
我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有其自身特点。2016 年初,经学院班子讨论后,加大了研究生招生宣传的力度。这样做吸引了像吴敏霞、张杨杨等一批奥运会冠军以及优秀教练员报考我院研究生。同时,逐步完善了免试研究生的选拔办法,按照专业的不同分配招生名额,其中运动训练专业以专业型硕士为主,体育教育专业以学术型硕士为主。此外,还调整了硕士和博士生的复试方案,硕士生注重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博士生强调一专多能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提高培养质量。
本年度开始后,学院对开题、预答辩、正式答辩整个培养过程加强了管理并明确了具体要求。学院提出了开题要抓紧,预答辩与正式答辩要严格的总体要求。并且要求所有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答辩时必须携带原始数据或相关材料,不然就不能参加答辩。
完成了三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三年学术型硕士注重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三年学术型硕士也强调这一点;在专业实习方面,三年学术型硕士同样突出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在导师要求方面,三年学术型硕士也以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结合为重点。二年专业型硕士则突出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总体要求。
重视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核查与监控,坚决执行双盲抽检制度,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予以强化,从而保障了学位授予的质量。
全面实施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制度。从 2016 级开始,把“读书论文报告”纳入培养计划。使其成为实践环节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有 1 个学分。并且对其进行严格实施。
组织竞攀论坛,举办 2016 年上海市“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前瞻”研究生暑期学校,举办美国体能协会 CSCS 辅导班,举办二期“体能训练队”,联合美国 EXOS 公司举办高水平 XPS 认证培训,举办 2016 年体能新青年沙龙,举办研究生专题沙龙等一系列学术或职业能力拓展活动,使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氛围得以活跃,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了体育教育训练学院的学科水平和研究实力,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2016 年,新增了 2 位博士生导师,他们都是 35 岁以下的年轻专业型人才。此外,还新增了 5 名硕士生导师。目前,我院的博士生导师有 23 人,研究生导师总共 82 人。已初步构建起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局面,与体教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相适应,且学术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建立一个领导小组,组长为学院主要领导,成员是学院骨干教授,负责对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培养各环节的监控等进行管理。同时建立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导师入门审核制度,以加强对导师指导过程的评估。
召开了 2016 年度的研究生导师工作会议,对本年度以及未来三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计划和具体要求等进行了部署;建立了导师专业能力阶段性考评制度,确定了每 3 年进行考评的相关办法,也明确了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的具体考核要求。
创造多种途径来提高导师的专业水平。其一,鼓励导师每年至少参加 1 次学术会议;其二,积极鼓励导师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核;其三,积极鼓励并支持导师多方位参与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学院从多方面为导师提供全面的保障与支撑。
体育硕士专业加强与实习基地联合培养模式
我院与多家校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些企业包括北京赫石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巅峰体育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尚体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美格菲健身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一兆韦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等 6 家,以此进一步扩大体训实习基地。
在将学生分派到基地实习之前,会开展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会开展体育技能教学,还会开展实习动员等活动,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会定期对实习基地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便掌握其基本动态,一旦出现情况,会及时进行处理和总结,从而有序地开展研究生实习工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