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5 21:24:35

瑜伽念诵-瑜伽念诵是持咒的最高境界嘛-瑜伽念诵南怀瑾

2018年,

一个日本和尚唱的《般若心经》在中国火了。

这个和尚叫药师寺宽邦。

他自己作曲、组乐队已经15年了,

乐队名叫“喫茶去”。

这一次心经的重新编曲,

意外地受到观众的青睐,

观众都说“早午晚都会听”,

“一下子对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一直记不住般若心经,听了之后就记住了”。

39岁的宽邦,7年前开始修行,

继承了家里400年历史的寺庙,

现在是日本海禅寺第16代的副主持。

前不久,他来到浙江普陀山沙滩参加音乐节,

人们都在诧异,

“啊,唱歌那么好听,居然是个和尚。”

自述 药师寺宽邦 编辑 陈星

我是药师寺宽邦,花费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制作出了这几首有着不同版本的《般若心经》。

在浙江普陀山观音灵场这个佛教场所,这一次参加音乐节并且唱般若心经,也会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去年我听闻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有很多人在聆听。这让我感到惊讶,因为这几首《般若心经》是依据日语的读音来念诵的,然而却能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这让我十分高兴。

我的一个身份是日本海禅寺的第 16 代副住持。我在七年前开始踏入佛门进行修行。如今,我做僧人已经有 5 年了。

我和父亲一起打理寺庙里的事情。当我有演出时,由父亲主管寺庙。

我今天穿的这件衣服是每年 8 月 1 日到 15 日的打扮。早上更衣后会行法事。它属于最轻松最普通的样式。

大学毕业后,逃避继承寺庙,组建了乐队

海禅寺位于日本爱媛县今治市。它最早可追溯至江户时代中期。距今大约有 400 年的历史。它属于临济宗、禅宗的一派。

海禅寺

https://img0.baidu.com/it/u=4178896004,307669002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33

日本文化较为不可思议。其存在世袭制,需要继承家里的寺庙以及家族的僧人衣钵。

我从小在海禅寺长大,是听着父亲的教诲成长起来的。到了青春期,我觉得继续当僧侣这种方式,仅仅是走上了别人为自己铺设好的道路罢了,所以一时无法接受。

那时我开始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这也可算是一种逃避的方式。之后我远离家乡去旅行了,接着又上了大学。我一直对我父亲说,再让我等一段时间。因为我尚未找到一定要去修行的意义。

喫茶去乐队早期成员

在这期间,我持续在创作自己的音乐。当大学即将毕业之时,大约是 2003 年,我进入了声乐学校学习。之后,我与学校里的三位朋友一同组建了乐队。

三个人都擅长唱歌,然而却不会演奏乐器。他们意识到这样持续下去是不行的,于是便努力去学习乐器。等学好之后,他们一边演奏,一边三人一同合唱,还能产生和音,并且也会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

后来正式成立了乐队,佛教用语中,禅语写作“喫茶去”,其简单意思为“一起去喝茶吧”。用佛语为乐队命名,是因为从小在寺里受到熏陶,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响。

喫茶去乐队专辑

2007 年,我们开始以职业乐队的身份出道。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推出了 5 张专辑。

喫茶去的歌大部分是由我来作曲。这些歌曲的风格,若说是流行,那也行;若说是民谣,也可以。实际上,它们唱的都是与家人、朋友相关的事,以及关于故乡的事。

寺宽邦在京都天龙寺修行了两年

抛下一切去修行

乐队出去进行演出,收到了大量观众的反馈。其中有人表示“你的歌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祖父”,还有人说“谢谢你,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那时候心里想,自己做音乐和父亲做法事是否没什么差别呢?都是在表达对亲人、逝者的思念与感激之情。如此一来,我对修行有了一些兴趣,想着找个时间去修行,这件事在我心中成为了一个转折点。

我的父亲很喜欢音乐。因此,对于我从事音乐,他没有过多否定。他一直对我说“要加油”。同时,他希望无论如何我能把寺庙延续下去,因为他只有我这一个孩子。

在乐队成立 9 年之际,我完成了婚姻大事。之后,我前往京都的天龙寺进行修行,此修行持续了整整两年。

修行要求极为严格,没有电视,也没有冰箱,连手机都不允许使用,根本无法玩音乐,几乎是舍弃了一切去进行修行。每天主要就是坐禅,担任侍僧的工作,以及打扫寺庙。在冬天,会赤脚在周边行走,在日本,这种行为被称作“”。

但出来之后,回想起这两年的时间,其实非常宝贵。

是否有开悟呢?我认为是没有的(笑)。然而,我逐渐明晰了自己所喜爱的事物以及想要去做的事情。在修行的过程中,一边身为僧人一边持续进行音乐创作的这个想法,变得更加坚定了。

想要歌颂日常,正所谓“一呼一吸皆是业”

修行完毕后,我与妻子一起,一家人回到了海禅寺生活。我重新开始了唱歌,唱了许多关于故乡的歌曲,然而,我更想唱的是家人、父母,以及身边的人和事,还有每天的日常。

通过修行,我获得了一些感悟。我们时常会认为当下所拥有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常常会忽视、忘却身边的细节,并且还会与家里人发生争吵。

我想写歌提醒大家,不能忘记对周围人的感谢之情。

有一首歌名为《手》,其主题是“连结”。手的存在是为了将人与人联系起来,让人们共同生活,而非用于伤害或贬低他人。

有一首名为《日常》的歌,它总结了自己在修行期间所想到的一些事情,并且歌颂每天的日常其实是日积月累的奇迹,正如所说:一呼一吸皆是业。

日本是一个受佛教影响深远的国家。日本人称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但实际上他们并未察觉到自己其实身处佛教之中。我认为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创作心经,意外爆红

https://img0.baidu.com/it/u=1863889966,217064376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00

2016 年,在爱媛县的松山小城。乐队要在市民会馆举行演唱会。我心想能否自己准备些不一样的开场曲目,增添一些不同的音效。于是冒出一个想法:加入诵经的和声会是怎样的呢?

我以前其实挺抵触改变传统形式的。但那一次,我就想试着去做一下。

改编完心经后,最先给妻子听了。我妻子出身于普通家庭,之后才到寺庙生活。她听完后说:“这不是很好吗?”还给了我很多鼓励。

演出那晚,我未添加任何旋律。我只是自己念诵经文,将七个声音进行重叠合唱,同时还加入了吉他和打击乐。

意外的是,观众们都在拍手鼓掌。还有观众与我们一同诵经。最后,大家还一起用手打拍子。我们对此也很吃惊,大家能够对我们的音乐接收到如此这般的程度。

后来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获得了一些观众的反馈。有的观众说,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宗教信仰,但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观众说,虽然一直记不住般若心经,但听了你们唱《般若心经》之后能够记住了;还有的观众说,家里的儿子是小学生,每天都在听。

我就觉得,像这样唱心经能和大家连结在一起,必须要持续下去。

如果说我对心经进行重新编曲,是否存在什么秘诀呢?实际上是完全没有的。我自己都深深着迷了,感觉非常有意思,在享受的同时进行创作。

《般若心经》专辑

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与安排下,历经三年时间,最终在今年 5 月发行了《般若心经》这张专辑。

整个专辑皆为《般若心经》,诵经方式有两个版本。其中合唱版本是在天龙寺拍摄 MV 的那一版,另外还有一个托钵版,其速度稍快一些。

这两个版本是由不同的人进行编曲的。不同编曲的版本加在一起,总共是 11 首心经。

拍摄了一个 MV,获得了我师傅的准许。在天龙寺以前晚上坐禅的地方进行拍摄,还记得那是在早上四点拍摄的。天龙寺是个极为漂亮的寺庙,从室町时代延续至今,历经 700 多年,依然保持着原本的模样。

现在经常能收到“跑步时听”“睡觉前听”这样的反馈。让般若心经以及佛教能够陪伴大家的日常生活,这正是我的目标。

有批评的声音存在,其称“这不是经文”。我并未过多思考,而是积极地接纳这些意见,然后全力去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现在一直在探索心经与不同曲风相结合,也在探索心经与不同国家的乐器相结合,同时还尝试与不同的音乐人进行合作。

喫茶去乐队在日本的演出现场

乐队到现在15年了,我想一直做下去

喫茶去乐队到现在已经有 15 年了。我是一名音乐人,也是一名僧人。这并非是身兼两职的感觉,而是通过音乐这种方式,可以向大家传达佛教的理念。

现在日本的佛教处在转折点。日本原本存在所谓的檀家制度。在江户时代,寺庙承担着类似政府的功能。寺庙由僧侣来管理一户人家。僧侣负责做法事和丧葬。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发展到如今,和尚开的酒吧也好,举行电音的法会也好,各类佛教活动不断增多,甚至还有在日本寺庙中练习瑜伽的……而我自幼就期望能够从事音乐相关工作,借助音乐搭建一个供民众享受的场所,这是我最终的目标。

可以为大家演唱心经,让更多人再次体悟般若心经的能量,借助音乐来推广佛教,我希望这件事能一生都坚持做下去。

影音资料由药师寺宽邦提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瑜伽念诵-瑜伽念诵是持咒的最高境界嘛-瑜伽念诵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