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5 23:27:02

瑜伽念诵-瑜伽念诵是持咒的最高境界嘛-瑜伽念诵法是心念吗

最受欢迎的菩萨为何被称作“被观看的主”,古人和今人都未曾论及;菩萨不在佛祖的十大弟子之列,这又是为何呢?

恒河边的湿婆像

原文 :《“观音”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傅浩

图片 | 网络

https://img0.baidu.com/it/u=4178896004,307669002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33

正确的翻译应当是“观自在”

学梵语期间,听老师讲述,观音或者观世音很有可能是一个错误的译名。其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观自在”。后来阅读《大唐西域记》,才知晓玄奘早就已经明确地指出了这一谬误。该书中卷三记载道:

有一精舍,精舍之中有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此像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时,梵语如上;分文散音时,即阿缚卢枳多译为观,伊湿伐罗译为自在。旧译有光世音、观世音、观世自在等,这些皆为讹谬。

今人季羡林等注释云:

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是梵文śvara的音译。此词由(阿缚卢枳多,其义为“观”)与īśvara(伊湿伐罗,其义为“自在”)两字复合而成。前一字的尾音a与后一字的首音ī相连时需都变为e。在梵文文法中,这种现象被称作连声(saṃdhi)。原注“合字连声”,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原注称“分文散音”,意思是把有连声关系的字拆开后按照原本的读音去读。原注指出“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这是正确的。观世音这个名称在我国已经广泛流传开来。这种翻译是将梵文śvara误读而导致的。“义”表示“观”,“svara”表示“声音”,所以整个名称也被误译作观世音或观音。

在汉传佛教里,通常是依据汉译的字义,将观音或者观世音解释为观察世音,并且能够寻声救苦。不过,笔者留意到,梵语(阿缚卢枳多)属于过去分词。我们都清楚,在印欧语言当中,有些动词的过去分词能够当作形容词来使用,不过在语义方面依然保留着过去分词原本所具有的被动含义。确切地说,其含义并非“能观”,而是“所观”,也就是具有“被观看”的意思。倘若表示“能观”的意思,就应当使用现在分词。对于īśvara(伊湿伐罗),其直译是“主”“至尊”的意思,而“自在”则是引申出来的含义(《慧苑音义》中说“在大千世界中能得自在的缘故”)。如此一来,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就是“被观看的主”的意思。那位最受欢迎的菩萨为何被称作“被观看的主”呢?古人没有论及,今人也没有论及,这让笔者长久思索却始终无法理解。

观自在菩萨以观音之名为人所熟知,在汉传佛教中地位极为尊崇,其地位仅次于佛祖释迦牟尼。每座寺庙的大雄宝殿上,佛像背后必定会塑造观音菩萨像。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将菩萨描绘得神通广大且无往不胜。然而,菩萨却并未位列于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大乘佛经《悲华经》称观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转轮王无诤念的太子不眴。此说法仅能表明其出身的非同寻常,却不足以证实其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

https://img2.baidu.com/it/u=2308306100,71960299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96

湿婆与观自在菩萨的相似之处

后来偶尔看到了印度电视连续剧《众神之神》(2011)。我觉得这部剧里的主人公湿婆,其德能品行与观自在菩萨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从那之后,我开始留意对二者进行比较。通过研读查证佛教三藏经论,我渐渐有了更多的发现。比如,湿婆(śīva)这个名号,其梵语义为“慈悲”,而观自在菩萨号称“大慈大悲”。湿婆具备分身的能力,观自在菩萨有三十三分身(或者称作化身)。在这三十三分身之中,其中一个名为摩醯首罗或者摩醯湿伐罗,这是梵文 Maheśvara 的音译,其含义为“大自在”,这个摩醯首罗或摩醯湿伐罗实际上就是湿婆。因为佛教分裂后,由大众部发展而来的所谓“大乘”教派吸收了印度神话元素,是以自身为主,将印度神话元素作为客体的缘故。反过来,从印度教的立场来看,也可以说观自在菩萨是大自在天神的化身之一。“大自在”和“观自在”只是差一个字,完全能够相互替换且不改变所指的内容。

《智度论》二记载:“摩醯首罗天,在秦地的意思是大自在,有八臂三眼,骑着白牛。”在佛教的诸多菩萨当中,似乎只有观自在菩萨能够呈现出多首、多臂、多眼的变化之相(这暗示了他并非人类出身)。湿婆能够呈现出男女同体之身;观自在菩萨则可以化身为女性,在其分身之中也有女性存在(多臂观音的形象很像湿婆的妻子波哩婆提手持各种武器的变化之相)。莲花是属于湿婆的专属象征;观自在菩萨把莲花当作宝座,这暗示着他们二者都源自莲花。湿婆的武器是三股叉;观自在菩萨手持的法器当中也有三股叉。印度神话传说中,众天神与阿修罗一同合力搅动乳海,从中搅出了能够毁灭世界的毒药。湿婆为了拯救世界,将那毒药吞入腹中,接着又运用神力将毒药逼停在自己的喉咙处,结果导致他的颈部被烧成了青色。在佛教密宗里,有与之类似的事迹的四臂青颈观音,并且存在《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陀罗尼》《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等经典。湿婆被认为是瑜伽之主,也就是瑜伽的创造者以及大成就者,而佛教密宗正是吸收了印度教湿婆派的密宗瑜伽才得以形成的。湿婆派信徒供奉的湿婆象征为插在约尼之中的林伽形象,此形象表示湿婆与其配偶的结合。藏传佛教密宗信徒人人会诵的观世音六字大明咒,其内容正是对湿婆林伽形象的描述,即唵嘛呢叭弥吽[梵文 Oṃ maṇi padme huṃ 音译,义云“唵,如意宝(喻指男根)在莲花(喻指女根)中,吽”]。

观音菩萨的侍者龙女和善财童子,会让人联想到湿婆的配偶及其子鸠摩罗。印度神话中的战神鸠摩罗,其形象很像《西游记》中手持火尖枪的红孩儿,也就是被菩萨降伏前的善财童子。湿婆手下有象头神伽内什统领的非人侍从。观音菩萨有孔雀王率领的各类鬼神组成的二十八部众。这些都不是普通出家人所具备的标准配置。唐时佛教密宗传入我国,于是观音信仰开始广泛传播。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密宗传入汉地,这使得观音信仰得到了发扬光大。之后,小说《西游记》流行起来,更是让观音之名家喻户晓,僧俗都对其敬仰。

湿婆应该是来自亚洲北方的移民

据说湿婆的原型原本是印度土著达卢毗荼人传说里的大巫师。实际上,达卢毗荼人并非最先在印度定居的土著,很有可能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的一个分支。世世代代相传的湿婆呈现出一副典型的萨满巫师的模样:穿着兽皮围裙,挂着髑髅项链,皮肤被涂上灰色,长发挽成发髻,手持三股叉和拨浪鼓,脖子上缠着蛇。萨满的起源很早,并且分布很广。一般认为它源于阿尔泰地区,一直传承到现在都没有断绝。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湿婆不是达卢毗荼人,而是来自亚洲北方的移民。他也不是最早的萨满巫师,而很可能只是萨满发展史上的一位大成就者。因为在同一时代,被妖魔化为阿修罗的达卢毗荼人已经掌握了造城技术,这种造城技术可能是传承自会造城的苏美尔人。

《众神之神》里存在很多这样的情节:湿婆在静坐的时候,听到众生中有呼喊他名字的人,不管距离有多远,他都会立刻应声出现在呼喊者的面前,给予恩典。这完全就是寻声救苦这种说法的极好演绎。观自在(观音)菩萨无疑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旧译也称作“瞻”。由此笔者有所悟:观自在菩萨是广大受苦众生心目中所瞻望、渴望亲见的救主,也就是“被观看的主”。所谓“观”,并非是菩萨能看到众生的呼告之声,而是菩萨闻声后立刻显现,让众生(尤其是修行者)能够在眼前或心目中看到菩萨的真身(或分身)。这一称号也适用于被称作大自在的天主湿婆(据说大自在天有千名之多,现今在世间仅现六十名,观自在或许是他如今已不太为人知晓的一个名字吧)。佛祖被称为人天之师,被收编的三千界之主(“大自在”还可译为“大主”)处于第二的位置,难道不是很合适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瑜伽念诵-瑜伽念诵是持咒的最高境界嘛-瑜伽念诵法是心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