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5 23:41:39

创新创业论文-论文创业创新怎么写-创新创业论文题目参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你对创新创业存在疑惑,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下面的范文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以下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搜集并整理提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希望能对您起到作用。欢迎大家阅读并参考学习!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1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所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先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以及提出的背景,接着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1990 年我国开始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偏低。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 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 20%至 30%。这表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刚开始,还处于起始阶段。它在系统性方面不够完善,在科学性方面也有待提高,在可操作性方面同样存在不足。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整体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够完善。其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其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其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中,围绕着“挑战杯”以及“创业计划”这两大赛事,通过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情况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形式。然而,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范围相对比较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发显著且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对人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这既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目前各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力扶持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去创业,这些大学生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是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它能让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它是未来的人应该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强调了“高等教育需把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当作基本目标,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不只是求职者,而是首先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创新能力指的是能够运用知识和理论去完成创新过程并且产生创新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发明和发现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在体现。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能力指在各类创新活动里,凭借着个性品质给予的支持,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产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以及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含:具备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拥有学习能力;具备技术能力;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信息收集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具备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具备环境适应能力;拥有献身精神等。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https://img2.baidu.com/it/u=2728108185,70838651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7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2001 年时,我国有 107 万普通高校毕业生。2005 年,毕业生数量增至 338 万人。2006 年,达到了 413 万人。2008 年为 559 万人,2009 年为 611 万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持续大幅度地增长。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2001 年至 2007 年期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 70%。2001 年本科生待业人数为 34 万,2005 年达到 79 万,2007 年增至 144 万。2008 年和 2009 年,因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近年来,高校招生的总体规模在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地涌入人才市场。如果仅仅从高校毕业生这一个方面来讲,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并且,政府机关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在进行减员增效,难以接纳更多的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其他单位也由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重组,难以给大学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毕业或许会面临失业。这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所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并引导更多大学生加入创业创新队伍,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方式,并且还能极大地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人的全面素质中,既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要具备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依靠创业教育来达成。创业教育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又突出了教育创新以及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极为重要。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的机制与能力,也源于培养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技能的机制与能力,还源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与能力。借助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以及创业能力,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基本素质的提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大学毕业生当前的主要需要为就业。若就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创业便成为他们的主导需要。创办一个小企业并让其持续发展,这是实现他们人才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有效方式,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需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希望能够展现自身的才华,并且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对于创新创业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创业活动过程中,大学生通过挑选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凭借独特的思想来实现突破与创新,最终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创新乃一个民族进步之灵魂,亦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之不竭动力。回顾祖国的发展历程,可发现科技强则国家强,且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是由创新所赋予的。当下的国际竞争属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本质为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就务必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人才,这些人才要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具备创新创业素质。所以,我们认为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三、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目前,有的高校为了激励大学生创业,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用以奖励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老师。有的学校对于创业情况较好的学生,以及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会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些做法持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只有当机制完善之后,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只有机制完善之后,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只有机制完善之后,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只有机制完善之后,才能够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从多个方面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创新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开阔学生视野,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以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添创业教育课程,并且运用创业案例开展教学,将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以及规律予以展示。可以定期举办“创业企业家交流论坛”这类活动,还可以举办“与企业面对面”等活动。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的原因以及创业失败的原因,同时为学生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其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若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先打造出具备较高创造性思维与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只有持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够培育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在这方面,可以邀请社会中那些创业成功的人士或者校友来担任创新创业专题客座老师。他们能够带领教师去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以及技能知识。这样能让教师首先清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当教师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时,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升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其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最后,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要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把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当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让学生明白,若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https://img2.baidu.com/it/u=3859262814,2152986992&fm=253&fmt=JPEG&app=138&f=JPG?w=353&h=500

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利用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培养过程中,需将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融合,发现并培养一批骨干分子,让他们发挥示范作用。

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同时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在校园文化范畴内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借助社会实践这一纽带,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以及要求等,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进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时,让创业成功者介绍他们的创业奋斗历程,鼓励在校大学生投身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以此带动更多学生有勇气去创业。

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作为载体,将科技竞赛作为依托,以此来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校园里的各种科技竞赛,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科技论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学生踊跃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此,为学生搭建了实践训练平台,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二是在高校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三是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以上三种途径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了发展平台。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此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培养企业家精神,打造领军人物。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必须树立起一种新理念,即从创业导向模式转变为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将第一课堂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持续唤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不断启发和挖掘其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创业领军人物。这样就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进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2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对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有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高校大学生在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方面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这些都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存在不足,创新精神不够,创业能力也不强。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调整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调整培养目标。紧紧抓住“创新性”与“应用性”的内涵。在注重提高学生掌握深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训练,突出对工程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努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努力加强对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服务。通过紧扣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型改革,使学生从简单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师转变为能够实践或接近实践,承担转化应用的人才。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设置与优化,开展嵌入式课程改革尝试。通过对不同本科专业学生多年培养过程的经验积累以及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的反馈,依据社会需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重点面向黑龙江地方经济建设,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适用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整套课程体系。尤其在理论知识点与工具软件应用的对应关系方面,针对不同学期、不同重点理论课程制订了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并设计出适用于该培养方案的一整套实践教学课程,以方便适时适度地考核学生在该阶段对知识点及其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

构建“教、学”平台,要做到因材施教。大力推行“导师制”改革,尝试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加快他们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速度。学院强调要构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过去是构建学生“学习”的平台,这种做法被摒弃了。现在实行的是“兼职导师+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学习导师,其教学方法遵循“因材施教”。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从本科生中挑选出优秀成员,组建起金字塔型的“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从简单逐步走向复杂,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之中。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着重强调并增加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加强实践性教学。各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尤其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都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各专业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实习和实训环节,对于贴近工程实际的主干课,也尽可能设置了课程设计,从而增加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

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以此来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组织建设。成立了科技小组,还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专项基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创新创业论文-论文创业创新怎么写-创新创业论文题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