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5 23:55:10

瑜伽念诵-瑜伽念诵南怀瑾-瑜伽念诵怎么念

本文以 2018 年 3 月 31 日作家阿城在士游大讲堂进行的关于佛教造像艺术讲解为基础版本。本文还综合了相关知识。

佛诞于尼泊尔

我们的印象里,佛教是在印度诞生的。并且,西方国家也普遍持有这样的看法。

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今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的。他生活在公元前 565 年至公元前 486 年,属于释迦族。

他在 20 岁的时候离开了家并成道。从那之后,他被尊称为“佛陀”,“佛陀”的意思是觉悟者。人们也简称他为“佛”。他所传授的宗教被称作“佛教”。

佛陀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因此,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在印度本土,佛教曾在数世纪的时间里成为印度教的重要对手。然而,它从未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自公元 600 年起,佛教开始渐趋衰落。到 12 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的时候,它仅在少数几个地方存在,并且处于没落状态。

另外一个事实是,佛教得以真正发扬光大的地方是西亚的古国贵霜帝国。贵霜帝国与中国西疆相邻。因此,中国的佛教最初是从贵霜帝国经由西域传播过来的。

玄奘(我们熟知的唐僧)最初是朝着西方前行。他先抵达贵霜帝国的旧地,在那里真实地了解佛教的发展情况。他弄清楚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来龙去脉之后,接着前往古印度。在古印度,当地的佛学高僧也不得不承认玄奘所说的是正确的。

玄奘没能直接向西南行到印度,而是选择取道西域和西亚后再到印度,这是因为印度自古就与中国存在隔绝的情况。

这也可以帮我们了解“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之不同:

“藏传佛教”主要是从佛教的发源地尼泊尔传入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藏高原与中原处于隔绝状态。直到唐朝时期,西藏才开始与中原有较为亲密的往来。而在这个时候,佛教已经由西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已经有几百年了,进而形成了“汉传佛教”。

注意,佛教对宿命论持否定态度。佛教认为人是有命运的,然而它并不鼓励人听天由命。相反,佛教希望人能够开创命运。

佛教认为诸法是因缘而生的,所以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能够通过种植善因和善缘来进行改变。

命运能够因行慈悲之事、培福德之因、修纤悔之行而被改变,所以命运并非必然是不可更改的。即便命运再坏,也能够通过各种修持来进行改造。

好的命运如果不知好好维护,就会失去而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一定要有戒惧和谨慎之心。

释迦牟尼是觉醒者,本不是神

大家知晓雅斯贝尔斯。他所提出的“轴心期”具备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便是“觉醒”。古希腊属于觉醒者,巴勒斯坦属于觉醒者,中国属于觉醒者,印度也属于觉醒者。

在这些觉醒者之前,存在着巫教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个人意识。如今,我们已经具备了个人思考的能力。然而,在巫教社会中,是由巫师来引导大家的。

中国的孔子、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及印度的释迦牟尼等人,面对的是一个不存在个人意识的巫教社会。他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开始产生个人意识,这种现象就被称作觉醒。

在佛教范畴中,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的含义为“悟”“开悟”,而开悟实际上就是觉醒。若将其翻译成中国的词汇,那便是“佛”了。

释迦牟尼当年面对的有婆罗门教,还有印度教,以及其他众多的教。在这样一个巫教的世界里,他本可以借助非常多的神,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凭借个人的开悟,因此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觉醒者。

中国的孔子亦是如此,他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表明怪、力、乱、神都属于巫教的范畴。当学生前来询问时,他便不予理会,不会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

孔子的一切都是凭借自身的思索与实践得来的。他向学生传递的是一种个体层面的意识,而非集体层面的意识。

这样的人都是觉醒者。

巫教世界的觉醒促使个人意识开始形成。释迦牟尼是独自开悟觉醒的。觉醒者和觉悟者就是佛。而菩萨呢,是还处在觉悟的过程当中。

释迦牟尼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别人认为他是神。所以,他的死亡就像是一个钉子:

我死了,为什么会死?因为我不是神。

后来,佛教为何不断将他推向神的地位呢?那是为了便于传播佛教。因为老百姓喜爱神,神能帮助他们解决麻烦。尤其在传到中国时,中国人最相信鬼神之说,他们认为你一定要能帮到我,若不能保佑我,就不会相信你。

释迦牟尼是具有个人意识的人。他的意思是,你们需自行开悟。在未开悟之前,你们认为世界是此般模样,而当思想发生变化后,世界就变为另一个样子,这是因为你们自己开悟所导致的,并非是我凭借神力帮你们改变了世界。

在这一点上,达摩在中国开创的禅宗得其真髓。

佛教大发展于贵霜帝国

从前面的漫画图片中,我们能看到,印度次大陆与外界的联系主要依靠西北部的一个缺口。借助这个缺口,外部的侵略者以及外部的文化持续不断地涌入古印度。

但同时,印度的文化也经由这个缺口向西亚蔓延,佛教即是其一。

专家们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贵霜王国的时期(公元 55 年 - 425 年),佛教被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了一种统治术,并且达到了政教合一的这种局面。

贵霜王国创立后,国王丘就却从古印度请来懂佛法的教徒。他将这些教徒请来后,结合印度教等进行改造。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佛教系统。丘就却自封为转轮王,并且他认为自己是佛的肉身。

从这时起,佛有了肉身和法身的概念。这意味着,我转轮王是佛的肉身,而佛是法身。

由于主要统驭的对象是臣属和贵族阶层,所以在这个时候,佛教的门槛是比较高的,需要进行苦修。

丘就却国力强盛,欲做世界大王,故而派出传教士。其中向东的部分进入中国东汉,先抵达如今的新疆一带,接着前往长安,再到洛阳,之后又到了后来的三国、西晋进行传教。

但是,因为丘就却喜欢扩张,扩张就要打仗,最后被臣属杀掉了。

佛经上所说的月光菩萨就是丘就却,《月光菩萨经》对政变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写。

丘就却能够统一五翕侯,这五翕侯是大月氏西迁至中亚前后的五个大诸侯部落,分别为贵霜、休密、双靡、肸顿、高附。其原因实际上是他将佛教改成为有神教,他宣称自己是神,是神的肉身。当他自认为是神时,就无需讲理,什么都不必与他人商谈,这是当时的一个背景情况。

丘就却有个儿子,《后汉书》中记载其名为阎膏珍。他曾思考自己究竟是哪个佛。在这一情形下,也就是丘就却所改造的佛教,关于继承的问题并未被提及。正因如此,阎膏珍改信了印度教,并成为了印度教的转轮王。

转轮王原本属于印度教。丘就却对佛教进行了改造,是将印度教的转轮王借过来运用到佛教中的。

这样一来,阎膏珍就等于是灭佛,这个时候僧人四散。

到迦腻色伽的时候,佛教才重新辉煌。

迦腻色伽名气很大,贵霜王朝名气也很大,然而我们的世界历史课却未讲到。迦腻色伽既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王朝的名字,是贵霜王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因建立者得名,共传 6 个王中之王,统治 98 年。这里的迦腻色伽主要指人名,是贵霜帝国的一位国王。

迦腻色伽再次想要将佛教的资源收拢过来。倘若依旧保持那么高的门槛,必须要进行苦修,非得要出家不可。然而,他的老婆是如此漂亮,孩子又是这般可爱,让人家将这些全都舍弃掉,那么人家就不会加入佛教了。

佛教第二次集结的门槛变得很低。低到何种程度呢?人人都能够入教,狗和猪也具备佛性。只要你相信,只要进行供养就可以了。所以,佛教迅速地重新集结起来。

迦腻色伽统治时期,贵霜王朝在拓展其领土范围。当时的天竺属于贵霜王朝。

迦腻色伽派他的王子和公主前往斯里兰卡,所以后来斯里兰卡成为极为重要的佛教圣地;接着又派人向东而去,使得东南亚的佛教开始兴盛起来;随后传入中国的云南,被称作南传佛教。

中国佛教实际上有三大支派,分别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这三支佛教相互交相辉映。然而,南传佛教的范围仅仅局限在云南这一个地方,其影响力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

大乘的含义是什么?或者说“乘”的含义是什么?“乘”就如同船一般。我们要前往彼岸,那么是乘坐小船呢,还是乘坐大船呢?大船能够渡载更多的人,而小船渡载的人相对较少。

迦腻色伽时期认为,第一次集结时门槛过高,于是认定你们是小乘,这意味着你们已经过时,属于非主流。而第二次集结才是真正的大乘,我们所承载的人数众多,且人人都可成佛。所以大乘和小乘大致的区别就是这样划分出来的。

那么,两次集结造经的时候,在教义上就必然发生冲突了。

当然,一般的信众察觉不到这个冲突。然而,像唐僧玄奘这样的高级僧侣以及佛学界的知识精英,却被这个问题困住了。他们会思考为什么经典会有冲突呢?正因如此,才要去取真经,就如《西游记》中所讲的那样。实际上,他是借助学术调查来探寻这个冲突的根源。

结果玄奘去了阿富汗,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因为佛教的两次集结。

因此,所有的经,迅速地被玄奘划分为两个系统。

玄奘把这个系统梳理完毕后,辩才十分卓越。他前往印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国际佛教界的第一尊者,是因为他找到了诸多佛经的原文,将佛教系统梳理得清晰明了,哪部佛经属于哪个系统一目了然,所存在的矛盾也随之自然化解。其实在那个时候,佛教几乎可以说是已经处于衰落状态了。

玄奘用驼队驮回了搜罗到的佛经原文,同时也把佛像搬了回来。要知道,在佛教当中,佛像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佛教传入中国之际,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抑或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的文明产生了冲突。儒生坚守着中国文明,然而新觉醒的文明传入,于是形成了佛教与儒教的尖锐对比,也就出现了不和谐之处。

在《二十四史》中,儒家这个系统对于佛教从来都是不正视的。要么就不记载佛教相关的内容,要么就把佛教说成是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然而,它起初被迫依附于道家而发展,给人一种好像是道家一个支派的感觉。实际上,道教比中国的佛教成立晚很多,直到公元五世纪二十年代,名道士寇谦之才建立起系统的正式结构。

五胡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接受佛教的速度特别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儒家文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异化,二是细节被无限放大,执行起来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告诉你,就如同现在的礼宾司那样,需要深入学习。

佛教不同,佛教注重供养。并且它属于像教,一看便知,无需思索。先贤们都有画像或塑像,所以像对于佛教的传播极为重要。

公元五世纪 403 年的时候,龟兹王国(位于新疆库车)的高僧鸠摩罗什抵达了后秦帝国的首都长安。后秦国王姚兴将他尊奉为国师。在之后的 13 年里,他把后秦帝国转变为一个佛教帝国,其中十分之九的人民都成为了佛教徒。

佛的崇拜无法拯救帝国的灭亡。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数量达到 30 部之多。在此之前,虽有译经行为,但这些译经都只是残篇。直到鸠摩罗什,才正式完成了佛经的体系梳理,让佛教展现出了它庄严的面目。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北凉,它是由沮渠蒙逊所建立的。并且,他们实际上是匈奴的一支。

那个时候,北凉迎来了一位大师,名为昙无谶(读音:谈磨趁)。当时,前秦的帝王苻坚等人为了寻求这位大师做国师而竭尽全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宗教体制属于建国的体制,其中包括如何立项以及要翻译哪些经等方面都有其通途。

北凉的宗教系统是由昙无谶所建立的。据传,昙无谶懂得房中术。因为转轮王需要有千塔以及一千个儿子,所以他就让沮渠蒙逊多生孩子。沮渠蒙逊对这一要求也很喜欢,于是便接受了这个宗教系统。

有一部经是昙无谶译出的,它叫《悲华经》。这部《悲华经》,通常情况下一般人都未曾读过,甚至都没听说过有这部经。那么,它是伪经吗?不是的,它是昙无谶翻译的。

有《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这样的著作,还有《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等著作。

前世佛

表面上,《悲华经》主要讲述的是宝藏佛与转轮王。但实际上,真正的核心人物是宝海·梵志,他实际上是佛的前世。

3 世纪初,处于贵霜帝国迦腻色伽时期。昙无谶在北凉翻译出了《悲华经》。他翻译这部经时有着明确的规矩,将朝代、出生地、学术资格以及自己的名字等都清晰地写了出来。

读经的人知晓,其中有许多是套话,且是大段的套话。然而,倘若你将这些套话掌握了,只需一眼扫过,读经便能很快完成。

这部经最初是“如是我闻”:我听闻的情况是这样的。“一时”指的是那个时候。“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他在何处开始讲经呢?是在“耆阇崛山”这个地方开始讲经的。

释迦牟尼称,往昔他处于删提岚世界的这一劫时,存在一位转轮王,其名为无诤念。并且,这位转轮王有一位大臣,该大臣叫宝海·梵志,在印度,梵志属于最高种姓。

宝海·梵志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后来成为了佛,他被叫做宝藏佛,也被叫做多宝佛,我们要把这个关系牢记清楚。

有一次,宝藏佛带领僧众抵达了安周罗,此地也是转轮王无诤念的王城。在城外有一片树林,其名为“阎浮”。“阎浮”的意思就是现在,也就是世间。他们便在这片林子里安住了下来。

转轮王无诤念的大臣宝海·梵志向无诤念说道,他的这个儿子已经成佛了,并且很厉害。

无诤念迅速率领大臣前往。宝藏佛开始进行讲经。讲经结束后,“默然而止”,不再多说一个字。

无诤念说,您所需之物皆能拥有。我们会供养您,会为您打理一切。只要您能安心待在这儿,我便会时不时出来看望您。

这个态度非常好,宝藏佛什么态度呢?“默然许之”。

到三个月时,无诤念将一些东西作为供养献出,这些东西皆为他自己的,且品质极为高级。我在此标注了两样东西,其一为龙头璎,其二为阎浮金锁,它们是王的象征,唯有王才拥有。

无诤念献出宝物,宝藏佛还是“默然许之”。

贵霜帝国古城犍陀罗出土的佛像,其胸前挂着的串饰上有璎珞,还有两个龙头,在两个龙头当中有一个摩尼宝珠,这种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龙戏珠,由此可知二龙戏珠实际上是佛教所发明的。

另外有这一串斜挎着的串饰,它是阎浮金锁,就如同我们的插棍锁一样。实际上,它是一个个的小匣子,里面装着香料,是属于男性的香囊。

因此,只要有龙头璎、阎浮金锁,这尊佛像就是转轮王。

上面两张文物为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然而该博物馆时常出现标注错误的情况,甚至有将其称作弥勒菩萨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它是佛的肉身,是最高的统治者国王,也就是佛的肉身转轮王。

在佛为国教的地区,倘若出土了一个龙头璎,那么这个墓必定是国王的。

宝海·梵志颇具趣味。他期望众人都去聆听他儿子宝藏佛讲经,并且最好能够觉悟、信奉佛教。然而,众人只是不停地进行供养,再无其他举动,正因如此,他感到十分焦急。

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梦到了太阳。同时,他还梦到自己的国王无诤念的状态很糟糕,呈现出“血污其身,四面驰走,面首似猪”的景象。

很多博物馆和石窟中都能看到依据这个梦所制造的东西。他苏醒之后,随即询问诸天,让诸天帮他解读这个梦。

诸天对他说:“你居住的地方有很多荷花。你掐一朵荷花给转轮王无诤念,这样就会管用。”

“取一华”。“华”,就是花,给了转轮王。

从犍陀罗的佛像中可以看到,有这样的情景:拿着一朵荷花,将其递给挂着璎珞的转轮王。

在(印度阿旃陀)壁画中,能看到转轮王。他有龙头,龙头对着一颗珠子,这珠子便是他的龙头璎。他手中持有一朵莲花,旁边还有一个人,此人就是宝海·梵志。在那一瞬间,标志着转轮王无诤念觉悟的开始。

这个壁画所表达的是《悲华经》里的情节。转轮王开始醒悟过来,原因是宝海·梵志给了他一朵莲花。

阿旃陀如今是旅游的热门之地。然而,普通的人难以理解这幅壁画所表达的含义,也不知道拿着一朵花究竟是要做什么。

宝海·梵志使转轮王产生无诤念并信佛,无诤念随即直接询问宝藏佛,怎样能够实现长寿,除长寿外还有其他方面,其中之一是“寿命无量”,即长寿。

宝藏佛告知他,需发愿。这意味着,他送给宝藏佛东西,这是不错的,但要将东西放置在那里。同时,他本人必须入教,若不入教,那么做任何事都将是徒劳的。

这件事规模很大,无诤念说:“你让我想一想。”然后就告辞离开了。他回到自己的宫殿里,在一个屏风所在的地方,全神贯注地端坐,进行思维修集,思考是否要加入教团,于是就有了这个转轮王思维像。

无诤念想通了,说我要发愿。

宝藏佛说,很好,你发愿吧。

国王无诤念说道,我要前往净土往生;并且我要永远存活,拥有无量寿。

宝藏佛称好,将无量寿命授予你,其佛号为“无量寿”。接着,后面有一系列描述……随后,(转轮王)你便成为了无量寿佛!

我们所说的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如果不进行读经这样的行为,你就无法知晓这些名号其实全都是同一个人。

阿弥陀佛主持西方净土和莲花世界。因此,我们后来的净土宗,只需念它的号,即阿弥陀佛。

在中文的翻译里面有很多意译,但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佛。

我们继续来看“轮王坐”。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中特别向我们告知了转轮王的坐姿。

“或坐轮王坐”。那么轮王坐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时常提及的“交脚菩萨”,并且一定是转轮王。

或者“垂一”。什么是“垂一”呢?它就是之前所说的那个思维像,其中有一条腿是垂下来的。

还有“独膝竖”,就是把膝竖起来。

这三种姿势,就是转轮王的三种坐姿。

这个就是垂一思维像,北齐的。一看到这个姿势,就是转轮王。

这是交脚。

交脚。脖子上有何物?是龙头璎。此乃敦煌 254 窟的,乃一很有名的洞窟。

这是敦煌的 275 窟,其姿态为交脚,所以它是国王像。275 窟属于北凉窟,那么它的主人是谁呢?应该是沮渠蒙逊,也就是北凉国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龙头璎,并且阎浮金锁变成了项饰,就如同我们现在给孩子制作的一个项圈。

宝藏佛催促自己的父亲宝海·梵志发愿。宝海·梵志表示要等大家都说完之后,自己再发愿。

等这些人全部发完愿后,宝海·梵志起身反问宝藏佛:我叫了许多人来听你传法,如今他们都期望成佛,想要往生净土。然而,你是否想过,这 1400 人都有家庭,肩负着重要职责。倘若他们都成佛了,会有多少人被他们舍弃呢?那些被舍弃的人又该如何是好呢?

宝藏佛承认,这 1400 人放弃了众生,他们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是他的过错,在佛经里这是唯一一次佛承认自己的错误,其他经典中看不到。

宝海·梵志称:“做出不应该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却不做。不践行福事,不畏惧后世。被痴愚蒙蔽了双眼,远离了各种善业,专门施行恶业。由于远离了善业,施行不善业的行为,在邪道上的严重罪恶,积累得如同大山一般。”

简而言之,面对儿子让他信佛的事,宝海·梵志询问儿子,为何成佛就必须放弃众生呢?他觉得这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在质问完之后,他就开始发愿了。

这一段非常重要。我时常看到大家抄写各种经,然而却没有人抄写宝海·梵志的这个愿,并且这个愿应当属于佛教经典。

“世尊”指的是前世佛。他说“我今心动,如紧花树叶”,意思是心像紧的花树叶一样都缩起来了。还说“心大忧愁,身皆燋悴”,这是在表达他内心的遗憾,并且身体也变得憔悴了。

那么需要承担什么呢?我有着“不舍如是众生”的情怀,首先要做到能够给予他们帮助,正因如此,我把全部财产都捐了出来;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觉悟进行传递,让其得以延续,并发愿“往生不净土”。

你们 1400 个人没有错,你们要去往生净土。而你们所抛弃的这些人,我要往生不净土去帮助他们。这是一个很大的愿!

其实,宝海·梵志一直没有发愿。他期望能够找到一个人也发这个大愿,找到一个知己。然而,听完 1400 个人发愿后,发现全都是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

所以宝海·梵志这整段发愿文,是最值得抄的。

宝藏佛都被感动了,他应该从没听说过有人发愿往生不净土。

这就是《悲华经》的“悲”。

弥勒佛与大迦叶

《悲华经》起初,是释迦牟尼在耆阇崛山进行宣讲。《悲华经》的结尾处,最终点明,宝海·梵志乃是释迦牟尼的前身。

我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所以我的像下面不可以有莲花。但凡有莲花存在的,那就不是我。

前世佛的座为平,此座乃金刚座。往生之处非净土,凭借金刚加持,其愿极大,决心极大,力量亦大。他意欲将那被 1400 个人抛弃的全部度化完毕。

后来,他非常担心自己无法度化完所有的人。因此,他有一个愿望和一套系统。那就是:倘若可能有一个小婴儿被忘记度化了,那该怎么办呢?弥勒会接替他的工作。

因此,弥勒佛座下不允许是莲花,必须是金刚座。这是因为其没有发愿往生净土,而是往生非净土。

这时候我们会发觉,《悲华经》一开始的时候,弥勒菩萨处于首座的位置,是“最为上首”的。这意味着他已经在那里先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悲华经》的最后,给予了他一个佛位,这个佛位被称作弥勒佛。

如果我们要看佛像的话,不通过经文,是认不出来的。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中提到,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佛”即释迦牟尼正在散步,此时舍利弗(梵名 S/a^ ,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且以智慧第一而闻名)存在一些问题,于是佛为他讲述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转轮王名为儴佉。他的城中有两个属于婆罗门种姓的人,一男一女。他们生下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实际上就是弥勒下生,投胎到了他们家中。后来,弥勒长大了,选择出家学道。之后,他在菩提树下,于“金刚宝座”处宣讲佛法。

我们时常提及弥勒的“龙华三会”,这意味着有三次极为重要的宣讲佛法的活动。在这个金刚宝座之下,有水从地底喷涌而出,而他便在这个座上进行佛法的宣讲。

经文中提到他入城时的形象,其中有“佛现十八种神足”;然而,如今我们所能看到且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身下出水,身上出火”。

我们来看法国吉美博物馆中的犍陀罗“弥勒下生成佛像”,这尊佛像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它代表的是弥勒,不要随意将其说成是其他佛。

我们来看弥勒的降生情况。两边的人手里都提着东西,然而具体是什么并不清楚。不过,我们能够通过《下生经》《成佛经》《大乘佛经》来了解故事是如何叙述的。

两次龙华会结束后,弥勒带着弟子以及一大批信众离开了城。他们来到了鹫峰,接着登上了狼迹山,而狼迹山也就是释迦牟尼涅槃的地方。

弥勒到达那里之后,面对着这座山,他双手做出劈开的动作,于是这座山便崩裂开了。山崩开之后,出现了一个小虫,周围的信众便询问这个磕头虫是什么。

弥勒让不要瞎问,称这东西很重要。等它苏醒之后,见到弥勒,要对弥勒说,释迦牟尼“临到涅槃之时,把这件法衣,嘱托给我,让我供奉世尊!”

释迦牟尼在涅槃之前,原本要点火进行火化。然而,火却怎么都点不着。他的弟子们见状便说道,瞧,你本就不该死,这火就是死活都点不起来。

释迦牟尼让大家别急,他在等大迦叶到来。大迦叶来到后,释迦牟尼便说,他当年觉醒之时,他的姨母,也就是他的养母,因为他的母亲生完他就去世了,所以是由姨母将他养大的。他的姨母给了他一个金缕的披肩,说这个披肩既可以抵挡蚊虫,晚上又能挡冷。

这时候,释迦牟尼将这个披肩取出。他对大迦叶说,你需答应我保存我的这法衣。要等到六亿年之后,会有一个名叫弥勒的人前来,你要想办法将这法衣交给他。

现在,这个法衣就在这个小虫这儿,小虫就把法衣给了弥勒。

先看一下上面涅槃的图像,人们都是悲痛欲绝,火点不着。

有一个人并不悲痛,此人乃是大迦叶。他肩负起一项任务,即凭借瑜伽功存活六亿年,而后将法衣交付给弥勒。

大迦叶并非佛。如今人们都将他说成是释迦牟尼的两大弟子之一,分别是阿难和迦叶。实际上他并非如此。虽然他也是一位觉悟者,但他没有选择走释迦牟尼的道路。他擅长瑜伽,瞧不上释迦牟尼他们,认为这是在搞小团伙,只知道空谈。饿了就进城去讨饭吃,他并不认同这种做法。

释迦牟尼说,你很有本事吧?那我这活儿就麻烦你了。因此在佛教塑像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个背对的人,他极有可能就是迦叶。

迦叶一拿到法衣,火就点着了。

我走遍了几乎整个世界。在我所见到的众多事物中,有这样一个独特的情况:在涅槃像里,有一个人拿着法衣,并且他要将法衣给迦叶。

经中记载,释迦牟尼涅槃之时,是以右手支仪。而如今这涅槃像将其颠倒过来,便无法再支仪了。如此之大的工程为何会做反呢?其他地方都做得颇为妥当,唯独此处出现了颠倒的情况。并且还特意有一位迦叶在此处,原本是多么好的景象啊!然而造像的做工虽十分精良,却出现了错误。

这个造像是大迦叶,而非都说的释迦牟尼悟道时的那个造像。这个造像在拉合尔博物馆。那披肩意味着传续灯火。我们来看下面的小雕像,弥勒正拿着法衣。

大迦叶的瑜伽功。我们知道他是谁之后,即便底下被凿了,那也是没用的,重要的是知道下面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要给大迦叶制作这么精彩的像呢?因为在印度,做瑜伽功的人数量很多。人们希望能够将这些做瑜伽功的人引导到佛教里面来。

我们来看拉合尔博物馆里的造像,它身上有火;而底下由于残缺了,所以身下出水的部分就没有了。

旁边有一个小像,没人注意到。依据是弥勒下生经和弥勒成佛经,这个小像是大迦叶。

敦煌 275 窟有一尊佛像。敦煌研究院曾对其有过错误的解释。这尊佛像既是在敦煌的大迦叶,又属于 275 窟。

巴米扬大佛,从整个迦腻色伽时期的信仰角度来看,从我们所看到的规格方面来讲,必定是弥勒佛,因为从下面能够看到垂下来的法衣的角。

捏着衣角,弥勒佛。

捏着衣角,弥勒佛。

捏着衣角,弥勒佛。

捏着衣角,弥勒佛。

青州有北齐的造像,是弥勒佛。为何呢?它捏着衣角!由此,《悲华经》与《弥勒大成佛经》合为一体,设计得极为精妙,契合经典。

敦煌 254 窟中,左边转轮王下方的那个人是谁呢?只要我们看到他正捏着衣角,那就一定是弥勒。

弥勒在做什么呢?他在制作驱魔印。他的周围围绕着惊慌失措的鬼怪妖魔,因为他身着执法之衣来降伏这些鬼怪。下面这些正在听他讲经的人,显得欢欣鼓舞,并且从外表看似乎都是贵族。佛教中的神、佛、菩萨等,基本上都是王室的人,与我们普通老百姓并无关联。

上面有转轮王,其有千子。我们时常能看到千佛,当看到千佛时,便可知此地必定有无量寿佛;倘若看到无量寿佛,其旁边必定有一千个佛。故而,我们前往颐和园,到达智慧海,看到那个小琉璃阁,里面一个个的佛,即千子、千佛,此处供奉的必定是无量寿佛。

大鹏金翅鸟

这是一幅很有名的壁画,名为萨埵三太子“舍身饲虎图”,大家对它都很熟悉。

我们接着看,存在一座塔。美术史专家、壁画专家以及敦煌研究所都认定这是塔,但这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其实不叫塔,只有我们中国人才将其称作塔。

那它是什么?它叫“支提”。

塔的用途是什么呢?白塔寺的白塔以及北海的白塔都是用来存放舍利的。因为要把舍利扣着放置,所以它们是覆钵体,这就是塔的一种形式。

凡是属于垒阁型的塔,像大雁塔和小雁塔,以及北京的很多塔,例如砖塔胡同的那个塔,实际上它们都属于支提。

支提是做什么用的?是升天用的,跟它相配的是大鹏金翅鸟。

在密教的概念中,所有的佛,其中包括弥勒,是通过乘支提而下的方式下来的;而一般人则是骑在大鹏金翅鸟的背上,以此方式升上去到达兜率天的。

大理三塔实际上是三个支提。经文中讲得很明白,支提是用来供佛的,原因是它承载着佛上下;另外还有的是用来供经的,而不是供骨灰。

在大都会的一个特别大的厅,也就是有佛教壁画的那个厅,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碑塔。碑的后面是转轮王。这是因为它交脚的姿态。而在它的正面,执衣角的是弥勒佛。转轮王与无量寿相关,必定有千子塔,也必定有千子佛。

最后,这是纽约大都会的一个像,它很小但很珍贵。它是用刻出来的木模,然后将泥填进去制作而成的。这样的像,在佛教传播过程中,速度极为迅速。因为只要带一套模子,跑到有黏土的地方,往里面填土,一个星期就能建起一座庙。

当年斯坦因在新疆进行考察,发现了大量的东西。这些东西被用三合土填进去,覆上粉,再描上彩。很快,一座小庙就建成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瑜伽念诵-瑜伽念诵南怀瑾-瑜伽念诵怎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