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6 16:41:31

血压为什么越量越低-血压量低的方法-血压量低压多少要吃药

声明:本文内容皆依据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而创作,为原创内容,旨在普及健康知识,望知悉!若身体有不适,需咨询专业医生!

俗话说“量多自然不愁”。然而,当把这句话用在血压测量上时,却显得有些滑稽。

家中的电子血压计就像一个“降压高手”。刚开始测量时,它的数值处于较高的状态。连续测量几次后,血压的数字就像退潮的海水一样,慢慢地下降了。

很多人开始产生疑惑,到底是自己购买的电子血压计不准呢,还是自己的血压真的如此“听话”?

血压计的前世今生

血压测量这门技艺,从古到今经历了多次变化。起初,大夫通过用手指轻轻按压脉搏来感受血流的强度。之后,有了水银柱上下摇摆的传统血压计。而如今,出现了“嘟嘟”作响的电子血压计。测量工具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然而始终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电子血压计如同一个机灵的“数据侦探”,它能够捕捉到血管壁震动的细微变化,接着把无形的压力转化为显示屏上清晰明确的数字。可是,这位“侦探”在办案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往往会让使用者感到迷惑不解。

一位血压困惑的老人

心内科刘医生近日接诊了一位 68 岁的张爷爷。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笔记本,这本笔记本记满了血压数据。他眉头紧锁。

家中测量情况被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每天要测三次,分别在早晚进行。每次测量时,几乎都是第一次测得收缩压,然而连续测量下来,到第三次时收缩压就会降至左右。

张爷爷担心自己花两千多元买的进口电子血压计出了问题,所以特意前来咨询。刘医生认真地查看了记录,然后微微一笑,就解开了这个看似奇怪的现象。

https://img0.baidu.com/it/u=3160737272,165663564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血压"越测越低"的真相大白

连续测量血压值逐渐降低是常见现象,并非电子血压计不准的表现。新泡的茶第一泡味道最浓,之后逐渐变淡,这种情况就如同此般自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研究表明,约 80%的高血压患者连续测量时,后续测量值会比第一次低 5 及以上。

这种递减现象背后隐藏着多种“隐形的推动力量”,其中最主要的是紧张情绪。在首次进行测量的时候,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紧张情绪,在医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为“白大衣效应”。也就是说,即便人们是在自家舒适的沙发上,依然会下意识地让神经处于紧绷状态,就好像穿着白大衣的医生正严肃地站在旁边进行观察一样。

这种紧张能够激活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被激活后,会致使血管收缩。同时,也会让心率加快。而这些变化,会使得血压自然地升高。正如巴金在《家》中所写:“紧张的心情犹如无形的压力,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身体的状态。”

血管的生理反应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因素。电子血压计工作时,袖带会对上臂血管施加压力,测量结束后血管会有短暂的代偿性舒张。如果间隔较短就进行第二次测量,因为血管尚未完全恢复常态,此时血管更容易被压缩,所以测得的血压值就会偏低。这就如同反复揉捏过的面团,会变得更加柔软顺从。

还有一点常被忽视,那就是静坐休息效应。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研究显示,成年人静坐休息 5 分钟后,其收缩压平均能够下降 4 至 8mmHg。

在连续测量的过程里,人们一般会保持安静的坐姿。随着时间不断延长,血压会自然地趋向于平稳地下降。古人有这样的话:“静坐的时候常常思考自己的过错,闲谈的时候不要议论他人的是非。”静坐不但能够让自己进行反省,还能够使原本浮躁的血压恢复平静。

电子血压计本身是否靠谱呢?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子血压计,在经过校准认证之后是相当可靠的。据中国高血压联盟的数据表明,合格的电子血压计其测量误差通常在±3mmHg 这个范围之内,完全能够满足日常的监测需求。

关键是要正确使用。许多人并不知晓,电子血压计是需要进行“体检”的,通常建议每隔 1 到 2 年对其进行校准,这种情况就如同汽车需要定期进行保养一样。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少测量误差。

https://img2.baidu.com/it/u=3667887309,269710134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测量前需安静休息至少 5 分钟,不能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憋尿的状态下进行测量。老舍在《茶馆》中曾说:要静静地坐着,让时间流逝,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原本模样。姿势要做到标准,背部要有靠背支撑,双脚需平放于地面,测量臂要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姿势不正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就如同拍照时角度不对会使人显胖一样。若要进行连续测量,那么间隔需在 1 到 2 分钟之上,将其平均值作为参考。倘若两次测量的差异较大,就需要进行第三次测量,然后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要养成测量的习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测量并记录。晨起以及晚间睡前是比较理想的时段。长期进行记录比单次测量更具有参考价值,就如同名医张仲景所说:“观察其脉象和症状,知晓触犯了何种逆证,根据证情进行治疗。”测量的环境应该舒适且宁静,温度适宜,让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寒冷会使血管收缩,炎热会使血管扩张,都会影响测量准确性。

家庭血压监测的价值

知晓这些测量“潜规则”,不但能够避免因血压波动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恐慌,还能够提升家庭血压监测的实际价值。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表明,规范的家庭血压监测能够使高血压诊断的准确率提高约 35%,能够有效地降低“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误诊率。

记住,血压数值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的指标。偶尔出现的异常数值无需过度忧虑,重点应关注长期的趋势和变化规律。

古代医家孙思邈于《备急千金要方》里讲道:“上医能够医治未病。”家庭血压监测的真实价值,就在于能够协助我们预先察觉到血压出现异常的情况,从而在祸患尚未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

血压管理的生活智慧

我们从电子血压计的数字显示屏上看到了血压的变化,同时也看到了人体奇妙的生理反应与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正确测量血压是一门小艺术,需要耐心和技巧,掌握了方法,就能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下次你发现血压“越测越低”时,你可以心平气和地思考:这很可能只是我逐渐放松所产生的自然反应,而不是仪器出现了故障。在家庭血压管理的过程中,知识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如同健康之船的两只船桨,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首先,让健康监测融入生活之中。其次,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再者,保持合理的饮食。接着,进行适量的运动。然后,保持心态平和。这些才是血压管理的长久之策。就如季羡林所言:“生活的智慧不在于知晓的多少,而在于用心去感受。”而稳定的血压,正是书写在生命长卷上最为美好的诗行。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 版),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编写,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淼、李建军、张宏等撰写了《电子血压计测量误差分析及家庭使用指导》,发表于《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 年第 30 卷第 4 期,页码为 362 - 368。陈伟民、赵冬梅撰写了《连续血压测量值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研究》,发表于《中国循环杂志》2021 年第 36 卷第 5 期,页码为 478 - 48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血压为什么越量越低-血压量低的方法-血压量低压多少要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