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书法王铎行书-书法王铎集字集字
中国有一个最专业的平台,可用于书画艺术品的收藏、学习、交流和交易。这个平台能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需求,是一个文化空间。它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等功能于一身,其宗旨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王铎出生于 1592 年,逝世于 1652 年。他字觉斯(之),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烟潭渔叟。他是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他在明末清初时期担任大臣,还是一位书画家,是王本仁的儿子。正如李志敏所评价的那样,王铎的草书放纵飘逸,奔放却不流于散漫,纵横交错且气势旺盛,骨气十分深厚。
天启二年(1622 年),他考中进士,随后入选庶吉士。之后历任太子左谕德等职,还担任过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以及南京礼部尚书。弘光政权建立后,他出任东阁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 年),他跟随钱谦益向清朝投降,被授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以及太子少保之职。顺治九年(1652 年),他病逝,享年六十一岁,被安葬在河南巩义县洛河边,谥号为文安。
擅长书法,其书法水平与董其昌不相上下,享有“南董北王”的美誉。其书法作品包含《拟山园帖》以及《琅华馆帖》等。他的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王铎的书法追慕“二王”,尤其以王献之为主要对象。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的诸多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师古临帖这一点独具特色。他的书法独具特色,世人称其为“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在明末有“南董北王”的称呼。他书法的用笔,既有规矩可循,又能张弛有度,同时充满了流转自如且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对行草颇为擅长。他的笔法大气,劲健且洒脱,书写起来淋漓痛快。他的墨迹流传于世的较多,在不少法帖、尺牍以及题词中都有刻石。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他的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深受人们的喜爱。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为欣赏,并且由此衍化出一个派别,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了日本,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人们将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并且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王铎擅长楷书、行书、草书。他的书法得益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他的笔力强劲有力,在布局方面很擅长。 他具有北宋大家的风范。当时书坛盛行董其昌的书风,而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倡导取法古代的高古风格,在当时的风气中独树一帜。
https://img1.baidu.com/it/u=2482475463,41522629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134
王铎在书法方面是一位各体皆能且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他的大楷伟岸遒劲,小楷书高古朴厚。他的行草书飞腾跳踯。在晚明书坛上,这些书体都应说是一流的。王铎作品中的正书不多见,其正书源于唐人却能展现出自己的胸襟。
王铎在降清后的八九年时间里,书风逐渐变得更加成熟且老辣,他的狂草技法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书法成为了他作为“贰臣”所存在的心理矛盾以及落寞情怀的一种排遣方式,所以他的作品已经失去了在崇祯朝时所具有的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转而呈现出理性和孤冷的特点。
王铎画山水以荆浩、关仝为宗,传承了五代荆浩和关仝的风格。其作品丘壑峻伟,皴擦之笔甚少,凭借晕染来营造气势,辅以淡色,深沉而丰蕴,意趣独具。同时,他还吸收了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微施以淡色,使得山川显得厚实雄伟且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较为写实,山石的造型方正峻峭,勾皴相互交错。他的山水画用元人的笔墨技法呈现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为少见,其画法较为简略且具有写意风格。他还间或创作兰、竹、梅、石等,展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趣味。
感谢点击"在看",祝福健康、快乐、幸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