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赢家什么意思-人生赢家是不是成语-人生赢家寓意
本文将探讨在不确定世界中,关于实力和运气之间的秘密。开 始
为什么好运气的人运气会越来越好?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努力毫无意义?
天赋、实力、努力、运气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人生赢家的秘密在于,构建了“实力”与“运气”之间的一种正反馈循环机制。
问题不是你不够努力,也不是你始终没有好运气,而是你无法把二者联系起来。
你手中拿到的无论是什么牌,从理论上来说,你都可以找到某个相对而言比较好的打法。
下面让我们开始这场扑克牌游戏。
上半场
一、
让我们先从到底有没有“热手效应”说起。
这个话题是在我的上一篇《概率屠宰场》发布后的讨论。
先回顾一下:
在该文的“屏幕上的智慧错觉”这一段,我提及了三个“谬误”:
1、赌徒谬误
如果持续扔硬币,那么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比例是相同的。硬币本身没有记忆能力,所以,当再次抛出这枚硬币时,其正面朝上的概率依然是 50%。
我现在连续扔了 20 次都是正面,那后面难道不应该更容易出现反面吗?要是没有某种“潜在的力量”促使出现更多反面,那概率怎么能实现正反比例相同呢?
这一点其实很有迷惑性,对于数学很好的人也不例外。
实际情况是,随着抛硬币次数的增多,前 10 次的结果影响力会逐渐变小。若我们继续抛 1000 次,那么这 1010 次中正面朝上的比例依旧接近 50%。
大数定律不会平衡已经发生的情况。它利用新的数据来削弱已发生情况的影响力。这种削弱会一直持续,直到前面的结果从比例上看影响力极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数定律发挥作用的原理。
简而言之,大数定律发挥作用,是靠大数对小数的稀释作用。
2、热手谬误
认为“热手现象”不存在的科学家,将“热手”定义为:
连续投篮命中之后,球员更有可能命中当前这个投篮。
或者说,
一个投篮是否命中,与之前几次是否命中有正相关。
他们反对的依据是:
一次投篮是否命中,相对之前几次是否命中,是个随机事件。
球员投篮的命中序列与随机序列是相同的。需要注意的是,随机序列并非均匀分布。
3、归因谬误
总是要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寻找一个原因,即便这件事情仅仅是一个随机发生的事件。
即使是所谓的“科学”,也可能只是暂时没有被证伪的错觉罢了。
1和3没啥争议,但是对于“热手效应”,一直都有不同意见。
(以上没啥新东西,但却是必要的铺垫。请继续往下看。)
二、
质疑者大致有四种观点:
1、篮球手的肌肉记忆,能够在连续投中后保持更好的手感;
2、自我预期的强化和实现;
3、“心流”的作用;
4、有些“热手”是可信且可用的。
质疑1、肌肉记忆能实现热手
有人说,怎么能将投篮与扔骰子相提并论呢?难道篮球是凭借实力的,而扔骰子主要是依靠运气的吗?
大多数事情都是“实力与运气”共同起作用后的结果,在篮球方面,实力所占的比例更为大些。
但上面的质疑存在一个基本错误。那些认为热手效应不存在的科学家,他们的意思实际上是:
热手只是一种随机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分布的不均匀。同时,也会有与之对应的冷手。
对于水平稳定的职业运动员来说,不管你处于手热状态还是手冷状态,下一次投篮是否命中,这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取决于你在该阶段真实水平所对应的命中率。
这个解释暂时不会让你满意,待我慢慢下药。
据说有新的研究又提示,“热手效应”可能真的存在。
篮球比赛中存在一种常见现象。球员命中一球后,对方会加强防守。这可能导致本来存在的热手效应,因防守等因素的变化而隐匿在最终数据背后。
相比之下,排球受这一因素的干扰较少。因为双方队员之间隔了一张网,所以与篮球相比,排球较难针对某一球员进行特殊防守。
德国的研究者们利用职业排球联赛里的数据,运用和之前研究相同的方法,发现热手效应在排球中是存在的。即球员扣球成功后,其下一次扣球成功的概率会有所升高。
2014 年,3 名来自哈佛大学的学生对 NBA 2012 - 2013 赛季超过 8 万次投篮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投篮命中率或许确实受到一个细微且显著的“热手效应”的影响。在当前投篮之前的 4 次投篮中,每多命中 1 球,这次投篮的命中率就会大约提高 1.2%。
“热手效应”即使存在,但你的感受可能远远夸大了它的效果。
随机好运气的惯性并没那么大。
质疑2、自我预期的强化和实现
有人说,连续进球难道不会增强自信心吗?连续进球难道不会增加进球的概率吗?连续输球难道不会打击信心吗?连续输球难道不会导致动作变形吗?连续输球难道不会增加不进球的概率吗?
解释如下。
假设是职业运动员,其素养良好,抗压能力较强,波动性较为小。
然后,有了进球的信心之后,可能会变得过于自信,在不应该出手的时候也选择出手,从而导致这种行为被抵消了。
假如相信热手意味着相信好运气,那么可以提一提怀斯曼的“幸运四大原则”:
幸运者的人格特点帮助他们制造机遇,并在好运来临时采取行动;
幸运者乐意听从直觉,做出正确的决定;
幸运者对未来怀有期望,这期望足以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从而让他们能够美梦成真。
幸运者不折不挠的态度和行为,有助于逢凶化吉。
这个其实非常鸡汤,而且把问题简单化了。
打篮球时,如果你的手很热,那么队友会更愿意给你传球,而对手则会更加防范你。这样一来,得到的和失去的会相互抵消。
但在现实中,让别人觉得你的运气好,会引来更多资源与合作。
在网络社会,这类连接的价值尤为重要。
质疑3、“热手”其实就是“心流”的作用
心流,是指能让一个人稳定地发挥出其相对的最高水平。心流,是指人因为忘我而进入到出神入化的状态。心流,还能激发出人前所未有的神勇。
但是,一只鸡如何能达到心流状态呢?它是飞不起来的。因此,武侠小说中大侠发功时那种似的心流状态,完全是一种想象和虚构。
https://img1.baidu.com/it/u=1832211611,387774984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35&h=468
心流,它还有别名以化境来表示,也有人将其翻译为神驰状态。心流的定义是一种把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当心流产生时,会同时伴有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
在任意一个给定的时刻,每个人能够注意到的信息是有一定限度的。米哈里·齐克森在 2004 年的 TED 大会上所分享的信息大概是 110 比特/秒。人们在使用英语进行谈话时的交流信息大约为 60 比特/秒。而这正是人们在谈话过程中难以同时注意其他事物的原因所在。
人能够决定是否去关注大部分的知觉,像那些天生的体内感觉,比如饥饿、痛觉等除外。然而,在心流状态下,人会完全沉浸在手头的任务当中,不会有意识地去做这样的决定;正因如此,人就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比如时间、人、会让人分心的事情,甚至是基本的身体需要。这是由于在心流状态下,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手头的任务上,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可以分配。
米哈里·齐克森将一种状态称为“最佳体验”,这种状态就是流状态,人在流状态中能感到极高的满足。
例如,篮球员Tracy 那经典的35秒得13分。
我处于最佳状态。我进入了一种难以解释的节奏。我开始能够像投进罚球那样投进三分球。篮筐看上去极为广阔,我不会投丢的。
乔丹说的上述话,他所谈论的是 1992 年 NBA 决赛对阵波特兰开拓者的第一场比赛中他拿到 39 分的那次表现。乔丹在该场比赛的上半场投进了 6 个三分球。
最大化心流是否可以持续呢?倘若不能持续,那么心流或许就只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对于一个球员的进球率以及自身价值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乔丹的心流,是其概率的一部分。并不造成额外收益。
拥有最强大心流竞技者是谁?阿尔法狗。
最厉害的心流恰恰在于要忘掉热手或者冷手,要抹掉上一手的记忆,就如同每次见到配偶都仿佛见到初恋一样火力全开。
质疑4、“热手”和“概率”
我在一篇还算不错文章里,看到如下很错的文字:
只有在一些孤立的事件里,“热手效应”才是错误的。然而,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总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孤立事件是非常少的。正因如此,在看病时,你一定会挑选那些以往治愈率较高的医生;出过高考状元的学校对你来说会更有吸引力;以往合作得很愉快的供应商,你当然会优先选择。
意思是对的,但对“热手”和“概率”的理解完全乱扯。
“热手效应”指一个人犹如神灵附体,连连得手;
在上面那段文字中,“治愈率高的医生”就如同命中率高的篮球手,这与热手现象是没有关系的。
三、
加里森·凯勒给“乌比冈湖效应”取了这个名字。他设想在明尼苏达州有一个奇妙的小镇,在这个小镇上“所有的孩子都比一般孩子优秀”。
这种模式通常在对一些难以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性状或特征进行描述或评估时会出现,就像驾驶能力那样。在一项调查中,仅有 2%的高中生表示他们的领导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然而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其他同学要出色很多。
在中国,街头的那些店铺,有时会关闭,之后又会开启;开启之后又会再次关闭。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能够比其他人做得更出色,相比之下,外国人会显得更加保守一些。
中国社会普遍有这种乐观,我称之为“集体手热幻觉”。
手热的时候,可能会激发你去进行冒险;而手冷的时候,你也会有过度悲观的时刻。
中国当下好玩儿和不好玩儿的地方都在于此。
达尔文的观点是:
人类神经系统是经过自然选择的,它不以快乐作为目标,而是鼓励那些能够促进生存和繁殖的行为。
相信自己必定能赢得任何比赛的人,或许会去参与更多原本不应该参与的比赛,进而遭受本可避免的损失。极度倾向于将失败归结于运气不佳的人,或许无法接纳改善未来业绩所必需的各种反馈。这两种倾向对种群繁衍都不利。
四、
上半场总结一下:
数据显示,至少对于职业篮球手来说,不存在热手效应这一情况。当然,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不过这需要依靠有效的数据,而不是靠猜想。
2、热手本身就考虑了运气和实力的因素。
热手效应只是一种不均匀的随机分布。然而,一个篮球手自身的概率,也就是其平均中球率,并不会发生改变。
假如某场比赛中热手效应所对应的投篮命中率被固定下来,这是因为球手提升了自身(投篮命中)的概率。当这种情况成为常态后,就不应该再被称作热手了。就如同你娶了曾经的艳遇女友,就不能再声称每天都和她有艳遇了。
热手效应所呈现出的“好运气”,在现实中会与资源产生关联,接着会形成正反馈循环。这一情况后面会进行阐述。
金钱中场
0、脚手架
以上只是铺垫,让我们继续进入更深一层游戏。
先搭一个阶段性的脚手架:
1、“赌徒谬误”是关于“运气”的话题。
“热手效应”是一个关于“运气”与“实力”的比例以及关联性的话题。
“归因谬误”指的是把“运气”错误地当作“实力”。(也可以理解为对“实力”进行了错误的解释。倘若对“实力”做出了错误的解释,那么这个所谓的“实力”实际上就只能被称作“运气”。)
1、实力还是运气?
篮球的控制点相较于足球的控制点更多。因此,相对来说,足球的形状更“圆”,其不确定性也更大。
下面是运气和实力对各种运动的影响。
其它领域存在类似的分布情况。比如牙医凭借实力,而心理医生依靠运气;弹钢琴依靠实力,谈情说爱则靠运气;老夫老妻依靠实力,初恋却靠运气等等。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菲利普·泰特罗克进行调查后发现,专家们的预测在准确性方面,与仅仅通过粗略地运用历史经验来推测现在或未来的走势相比,并没有好多少。人们对于诸如证券市场、人口变化、科技革新等复杂体系行为的预测,往往错得非常离谱。
股票方面,因为专业力量在不断增强,同时市场也具有相对有效性,所以运气好像比实力更能起到掌控作用。要是试图在其中找到因果关系,那面临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基金经理很难一直保持冠军的位置。像德州扑克这类看似很依赖实力的竞技,其优胜者也难以持续拥有冠军头衔。
在这些领域,最大的危害,就是把运气当作了实力。
判断一项活动是否需要实力,最快捷的方式为:问问自己失败是否是因为自己不想赢。在凭借实力取胜的活动里,自己不想赢就能够不赢;然而在玩轮盘赌或者买彩票时,即便自己不想赢也有可能会赢。
靠实力取胜的活动,其最后的结果不会被样本大小所影响。世界级的短跑运动员能够很轻松地跑赢业余参赛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运气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时,我们就只能通过样本量大的调查来判断实力和运气各自起到的作用。例如玩扑克,运气好的业余者有可能连续赢职业扑克手几把,然而随着玩的回合增多,职业扑克手的优势就会越发明显。
2、花花公子女郎股神
金融与足球相比,更不可控。并且市场竞争是充分的。因此,个体的“实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比例很低。所谓敬畏市场,就是要让自己的策略与市场相结合。
2006 年,某证券交易公司挑选了《花花公子》的十位封面女郎。让每位封面女郎选五种股票。目的是看看她们能否击败市场。并且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数的收益。
1998 年 5 月《花花公子》的封面女郎是迪安娜·布鲁克斯。她挑选的股票表现最优,上涨了 43.4%。这一涨幅远远超过了标准普尔 500 指数,该指数仅上涨了 13.6%。
大部分资金管理顾问都想要跑赢大盘,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却被布鲁克斯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超过 90%的资金管理顾问都有这样的情况。
这十名封面女郎中,有不少人股票选得很好。其中有四人的股票收益超过了标准普尔 500 指数。而做到这一成绩的流动资金管理顾问还不到 1/3。
3、大师还是猴子?
比尔·米勒是莱格—梅森的负责人。他领导的莱格—梅森共同基金,曾连续 15 年战胜了标准普尔 500 股票指数。其战绩超过了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2007 年起,比尔·米勒连续三年未能跑赢大盘。在此期间,其基金规模从 165 亿美元减少,最终缩水至 43 亿美元。
汉诺·贝克在《逆向投资心理学:引发市场波动的非技术因素分析》这本书里,用“热手效应”去对比尔·米勒的现象进行解释。
也许比尔·米勒只是碰巧运气好,偶然地战胜了市场,他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投资者。
我们将 100 万只猴子放置在 1 台打字机旁边,让它们进行玩耍。在那些杂乱无章的字母当中,猴子在纸上打出一句完整句子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然而,你是否会认为猴子具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呢?对于比尔·米勒的这种情况,同样也适用于整个行业。
显然米勒不是猴子。如果他能主动意识到,15 年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运气,那么他的运气或许会更加持久。
4、为好运的人编故事
为成功者树碑立传是人类的优良传统,也是其愚蠢所在。
例如脍炙人口的电影《大空头》。我也很爱这个片子,故事是:
2008 年金融海啸给全球投资者和老百姓带来了惨重损失。在这期间,有四路投资界的精英团队。他们提前察觉到了美国存在非理性的房地产泡沫。凭借一款天才般的工具。对次级抵押贷款进行了做空操作。最终获得了巨额盈利。然后套现离场。
在次贷危机中做到独善其身是很困难的。能够反过来借助危机获取暴利,无疑是金融史上极为重大且轰动的顶级交易。
我们暂且不考虑四路天才在金融工具方面的敏锐眼光和风险考量。很容易想象,在 2008 年的早些时候,存在很多我们不了解的“天才们”。这些“天才们”也早早地察觉到了房地产泡沫,只是他们的运气不太好罢了。
https://img1.baidu.com/it/u=1334431604,8766550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75
另外,或许在另一个时空当中,金融海啸一直持续到 2010 年才出现。这样一来,电影中“蝙蝠侠”所饰演的基金经理 Burry 破产了,他变成了众多普通投资者中的一员。
他们到底是天才?还是运气好爆的打印机前的猴子?
5、赢家的诅咒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对于知晓的已经发生的事实,你往往能够较为轻易地为其找到一个原因。
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所谓后视偏差就会出现。此时,个体往往会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给予过高的估价,并且在决策上会因此发生偏差。
让我们说说赢家的诅咒,主角是2008年的真正大赢家。
传统的“赢家的诅咒”概念如下,本文略有不同。
在任何形式的拍卖里,拍卖品的价值是不确定的。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比其他竞标者高。但他很有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这样一来,他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就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可能为负。
2006 年 7 月,约翰·保尔森采取了做空危险的 CDO 以及收购廉价的 CDS 的行动。凭借他的专业素养、锐利眼光以及顽强毅力,他成为了次贷危机中的最大赢家。他旗下的两支基金分别实现了 590%和 350%的涨幅,他个人也净赚了 37 亿美元。
他才是真正的大空头,连索罗斯都主动前来约饭。
封神之后的保尔森基金一路坎坷。
好运气的转折点和本国存在关联。2011 年,保尔森陷入了嘉汉林业的“浑水”之中。到 2011 年末,他的增强优势基金出现了亏损,亏损额度达到 53.58%。并且在当年,该基金的业绩在全球范围内排名倒数第一。
从2012年开始,保尔森押注黄金,连续两年亏损高达65%。
2014 年,标准普尔 500 指数有 13.6%的涨幅。在保尔森掌管的保尔森基金公司中,其旗下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保尔森优势增强基金”,在全年却亏损了近 36%。
2015 年之后,保尔森对医药股进行了押注。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他所愿。一直到最近所披露的 13F 文件中,都能看出保尔森仍深陷在医药股之中,难以自拔。
其 2018 年 2 月刚提交的 13F 报告显示,其基金的管理额度从最高的 360 亿美元降至现在不到 100 亿美元。Q4 持有的股票组合出现下跌,跌幅为 8%。同期的标普 500 涨幅是 6.1%。
6、回归,还是不回归?
有位金融人士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记得,有某基金公司派遣了两位基金经理来销售其旗下管理的基金。其中一位基金经理讲解道,他们会动用一部分资金来提升“阿尔法系数”(Alpha)。这位金融人士能言善辩,称自己进行了多年研究来分析恒生期指。
他指出,恒生期指连续上升了 5 天,那么在之后的 1 天出现回吐的可能性就会很高。他露出了一副胜利在握的笑容,并且满怀雄心壮志地宣称“会趁着这个所谓胜率很高的时机替基金买入下期指合约”,同时他认为这种操作属于“均值回归”(Mean )。
事实上,我们看到金融市场在一年内出现连续 6 次以上上升的情况有很多。大家都清楚记得,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恒指曾创出 14 连升的最长升浪纪录。如果大家按照“5 升 1 跌”的宏论去操作,恐怕在连升 10 次的时候,就已经让那家金融才俊的基金公司处于破产边缘了。
均值回归,真的可以回归?
恒生指数连续上升了 5 天。这或许仅仅是随机分布所产生的“热手效应”。仅仅因为这一点而没有其他的考量,就认为接下来会出现回调,实际上是一种“赌徒谬误”。
然而在“大空头股神”保尔森的身上,“均值回归”却发挥了作用。
7、保守的冒险家
业绩记录在评价纯种马速度时或许是有用的,当然有时也会失效。但在估计资金管理者会如何运营时,往往容易产生误导。
有人能够预见市场未来的绝对收益,这是有可能的。但即便如此,也无法预测出个别基金相对于市场的收益,而最多只能预测出指数型基金的收益。
约翰·博格尔表示:基金行业对此十分清楚。几乎所有那些业绩优异的,终将会有一天失去他们所具备的优势。基金发起人一直坚持花费大量的钱财,对过去的业绩进行广泛的传播。其目的仅仅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投资者投入大量的新资金。
约翰·博格尔认为历史业绩具有真正的参考意义,这些数据能帮助投资者分析基金业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其一,在经历上涨和下跌的完整过程中,基金能否始终保持良好业绩;其二,在相同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目标基金是否明显优于其他同类型基金。
2004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里说:
我在这里提出的建议,和我在遗嘱里列出的一些指令本质上是一样的。借助一个遗嘱,能够把现金交给守护我老婆利益的托管人。我给托管人的建议很简单:拿出 10%的现金去购买短期政府债券,用 90%的现金去购买成本非常低的 S&P500 指数基金(我建议是先锋基金 VFINX)。我相信,遵循这些方针的信托,能够获得更优的长期回报。这种回报比那些聘用昂贵投资经理的大多数投资者所获得的回报更优。无论是养老基金,还是机构,亦或是个人,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股神表现得如此“保守”,就好像一个曾经抢银行的大盗,耐心地对后代讲:理财的话还是去弄个余额宝吧。
下半场
本部分给出一些关于“实力”与“运气”之间内在逻辑的力学结构以及动力学模型。
1、双罐模型
《成功与运气》一书,给出了运气的测算方法:双罐模型。
假设你拥有两个罐子,这两个罐子都装满了小球,并且每个小球都带有数字标号。其中一个罐子里面的小球代表着实力,而另一个罐子里面的小球则代表着运气,球上的数字越大就越好。
然后你从两个罐子中分别取出一个球,将球上的数字相加。
下图显示的是,两个小球的和呈现出钟形曲线分布。这个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
赢家通常都是因为两个罐子里的球都是最大数字。
葛拉威尔称,众多的成功故事向我们表明,在人群中的那些异类能够抵达成功的金字塔,凭借的不单单是自身的实力,还有机遇以及完全随机的有利条件。
这正是双罐模型所揭示的道理。两个罐子里都是最大数。
当游戏被不断重复,运气那部分会逐渐稳定下来。
这是一个简单化的模型。两个罐子并非对称。例如可以查看是否存在回归现象,若回归越明显,就意味着运气的作用更大。保尔森的业绩出现回归,这表明在投资领域“运气”非常重要。
但是,我们并非完全被运气所操纵。
我曾撰文说: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没办法改变运气,然而却能够改变与运气相关的某种因素。
2、贝叶斯的池子
《成功与运气》这本书写道:8 项田径运动目前的世界纪录,其中 7 项是在顺风的环境下创造的,而没有一项是在逆风的情况下产生的。
这 8 项运动的上一个世界纪录保持者中,有 7 个在破纪录时得益于顺风。男子 100 米短跑是个例外,在破纪录时既不是逆风也不是顺风。
三级跳远的成绩会受到顺风或逆风的细微影响。
这项运动的管理机构决定,当运动员顺风比赛时,若风速超过 2 米/秒,即便打破了纪录,也会被视为无效。
由此我们得知:
1、顺风很重要;
2、顶尖高手之间的角逐,细微的“运气”都会改变结果。
我们又要提到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定理是概率论中的一个定理。它与随机变量的条件概率以及边缘概率分布存在关联。在某些关于概率的解释里,贝叶斯定理(贝叶斯公式)能够让我们知晓怎样利用新证据来修改已有的看法。
以此来举一个不良种子检测的例子:
假设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所有不良种子都呈现出 A 性状。然而,仅仅因为种子表现出了 A 性状,并不能确凿地表明此种子 100%就是不良种子,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对先验概率进行考量。
假设有 6 万颗不良种子,种子总数为 60 亿颗,那么不良种子在种子中的比例是十万分之一。假设所有种子中有 1/3 表现 A 性状,也就是 20 亿颗种子表现 A 性状。在此情况下,此种子为不良种子的概率是多少呢?
基于贝叶斯定理计算,答案是:十万分之三。
先验概率就好像是一个属于贝叶斯定律的池子。我把它称作是关于运气的那种运气。
(参见:。)
《异类》一书称:比尔·盖茨出生在 1955 年,史蒂夫·乔布斯也出生在 1955 年。1955 年前后正处于计算机革命时期,若出生太早,便无法拥有个人电脑;若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就会被他人占据。
中国的互联网大鳄们,也有类似的年份巧合。
例如,有很多人凭借房地产而获得了财富,这与才华毫无关系,仅仅是因为他们恰巧进入了这个行业。别说能够出名,有些甚至越是显得愚蠢,赚得却越多。
这就是关于运气的运气。
所以,投胎要投对,待的地方要待对,入行要入对,跟的人要跟对,嫁人要嫁对,这些比天赋和努力都更重要。
这是“双罐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你需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实力,努力去创造机会,让自己的运气变得更好。同时,你也要为自己的好运气去创造条件。
但是,你的运气能够固化、持久、越滚越大,就是下面的话题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