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获得者名单-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品
诺奖又要来了。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称,2022 年诺贝尔奖会在 10 月 3 日至 10 日依次颁布。10 月 3 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公布;10 月 4 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被公布;10 月 5 日,诺贝尔化学奖被公布;10 月 6 日,诺贝尔文学奖被公布。2022 年诺贝尔奖的奖金是 1000 万瑞典克朗,约合 642 万元人民币。
今年 12 月,诺贝尔基金会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开展诺贝尔奖颁奖周活动。其中,除了 2022 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外,主办方还会邀请 2020 年和 2021 年的获奖者一同参与。虎嗅注:2020 年和 2021 年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由于疫情原因,都没有举办线下仪式。
多数吃瓜群众而言,在诺奖各大奖项得主的成就里,能够看懂并且参与讨论的情况少之又少。就拿 2021 年诺贝尔化学奖来说,此奖是授予德国科学家本亚明·利斯特(List)以及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David W.C.),目的是表彰他们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我向一位化学博士朋友询问这到底是什么。他思考了一会儿,很明显是在思考怎样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尽可能简单地向我解释。因为理查德·费曼(1965 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曾经说过:“要是我能在三分钟内把自己的研究解释清楚,那它就不值得获得诺贝尔奖了。”
最终,朋友告诉我:“要不你还是看看文学奖吧?”
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每年民众参与度最高的奖项,讨论热度也最强。文学能够关照时代与生活,无论是语言风格多么晦涩,还是主题突破多么前瞻,都能让大家热闹一番。
每年,博彩公司都热衷于推出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榜,从而赚取一笔钱财。当迫近奖项公布的日期时,小道消息纷纷出现,氛围也变得烟雾弥漫。
今年,有 2 位中国作家在赔率榜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其中一位是余华,他常说“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另一位是残雪,她常年处于诺奖热门之列,但国内读者对她较为陌生。
余华:天生讲故事的人
余华再度成为现象级的作家。
社交媒体时代,他的诸多言论既平易近人又幽默风趣,这些言论让他的影响力超越了作品本身,使他成为年轻人争相调侃的“头部网红”。在 B 站搜索余华,能获得视频,且这些视频的播放量多达两屏,数量达上百万。其中的内容既有“正经的”,也有“不正经的”。
“正经”的,例如他与罗翔的对谈。契机在于,前不久,余华凭借长篇小说《兄弟》荣获了今年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的最佳外语作品奖,从而成为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中国作家。在此之前,获得该奖的作家有朱利安·巴恩斯、露丝·奥泽基、奥尔罕·帕慕克、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阿莫斯·奥兹。
https://img0.baidu.com/it/u=2397365529,324606905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84
罗翔表示:人类面临的情境大致相同,这个世界必然存在苦难与罪恶。法律的初衷是解决社会的失序和罪恶。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人物持续地展开行动。优秀的作品必须去触及人性、罪恶、沉重以及苦难这些最为古老的课题。
《兄弟》属于这样的作品。它是一部历经四十年、字数达 50 万的平民史诗。在这部小说里,李光头和宋钢这两兄弟的故事,映照出了每一个在时代巨大浪潮中起起落落的普通人。
余华称自己年轻时,碰到写不好的段落,会以“半年以后”“一年以后”来绕开。然而在创作《兄弟》时,他竭力做到毫无回避,一气呵成地写到结尾。他期望自己能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那般,正面迎接叙述中的难题。“对我而言,《兄弟》是一部篇幅如此之大,却不存在‘半年以后’的小说。”
“余华老师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这句大名鼎鼎、深得人心的话作为标题的视频,播放量高达 722.7 万,其中内含一些流传甚广的采访视频,且视频开头就是这样的内容。
余华对莫言的《生死疲劳》作出评价:“实在是写得极为出色,令人惊叹。”说完之后,他咧嘴露出憨厚的笑容,那笑容中透露出朴实的气息。
以及:
“假设10分是满分,你会给《活着》这本书打几分?”
余华:“9.4分吧。”
“剩下的0.6分去哪里了?”
余华:“剩下0.6去问问豆瓣。”
余华曾对苏童进行过生动的“嘲笑”,为吃瓜的网友们构建了一个仅让苏童感到受伤的幽默天地。
1988 年,有四位中国作家前往意大利参加远东地区文学论坛。他们给我们提出的题目是《我为什么写作?》。我们这四位作家彼此之间全然不知对方所写内容。我走上前去便念起了自己所写的内容,表达了不愿意当牙医,想要睡懒觉,不想上班,以及写小说稿费归自己等想法。
第二个是莫言,他上去后说自己当了好些年哨兵。他心里想着要给自己弄一双皮鞋,然而却没有钱。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他开始写小说并发表,有了稿费之后就能买皮鞋了。王朔的情况也差不多,好像也是类似这样一个不太靠谱的故事。
https://img0.baidu.com/it/u=3822014945,142223686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苏童是唯一纯洁的。苏童称自己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接着在大学期间爱上了文学并开始写作。
我们 3 个人在前面念完之后,苏童坚决不愿意念他的稿子了,原因是他觉得很丢脸。我表示我们说得才不好,而他说得很好。他连连说不不不不,说自己太蠢了,怎么那么愚蠢,怎么会说因为热爱文学才走上文学道路,自己也应该像我们一样瞎编一个。
我曾在欧洲的一场分享会上见到余华。他的发言呈现出这样的风格,一个个故事紧密相连,既轻松又诙谐,缓缓道来,极少谈及观点。那天,我不禁感慨,或许作家本身就具备天生会讲好故事的能力。
残雪:我从事的是灵魂的探索
2019年,残雪曾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三。
残雪的本名是邓小华,1953 年在长沙出生。1985 年她首次发表了小说。她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的数量是中国女作家里最多的。美国和日本的文学界都认为她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中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她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残雪的代表作包括《黄泥街》《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她的部分小说被用作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以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其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选入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残雪的作品较为冷僻,读起来比较生涩。它还带有压抑的氛围,显得晦涩难懂。由于阅读门槛较高,所以很少被大众读者所熟知。
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陈小真编辑过一百多万字残雪的作品,他曾告诉我,残雪的作品“很难进入”,然而他自己通过大量阅读哲学书籍,才有了与初读时截然不同的体验。他坚信,阅读残雪的作品“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探索,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残雪觉得:“一名纯文学作者的真实突破仅有一种标准,此标准便是他的作品所抵达的精神深度。”她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对灵魂的探寻”,她的作品“能够再现精神结构的原始图像”。
残雪 69 岁,半隐居在西双版纳,露面极少。据悉,她 30 多年来的文学生活单调刻板。七点钟会准时起床。九点钟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持续一个半小时。下午两点钟又开始阅读和写作,同样是一个半小时,此期间她写的是哲学书。锻炼过后以及晚餐之后,她有一个小时的小说创作时间,之后是英语学习时间。
残雪,人如其笔名。
两位中国作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 中国有两位作家备受关注,他们有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两位中国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被视为热门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这两位中国作家成为焦点。 这两位中国作家在文学领域的表现使得他们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 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中包含两位中国作家。 两位中国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中处于热门地位。 这两位中国作家因自身的文学成就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让两位中国作家成为热门话题。 两位中国作家凭借自身的实力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 这两位中国作家在文学界的影响力使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 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队伍中有两位中国作家。 两位中国作家因其文学才华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 这两位中国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中展现出热门态势。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使得两位中国作家成为热门候选。 两位中国作家以其文学作品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 这两位中国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上成为热门选手。 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行列里有两位中国作家。 两位中国作家凭借文学优势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 这两位中国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中具备热门特质。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让两位中国作家成为热门对象。 两位中国作家因文学成就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人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