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文学新闻-文学新星什么意思
刘亮程对故乡进行谈论。严歌苓称读书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快速阅读”以及“快速浏览”使我们丢失的究竟是什么呢?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电影确定档期在春节。......“图画书界奥斯卡”
新的生活渐渐展开,如同画卷一般。它覆盖了陈旧的日子。在某种意义上,这正适合用来描绘新旧时代的更迭。
作家徐则臣在浙江绍兴举行的“第五届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上提到,一些新事物正逐渐改变我们的审美,甚至可能改变我们对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解。然而,我们要明白,新不是一下子就把旧的全部摒弃,而是会像润物细无声那样,一点一点地让旧变新。
但这种渐变如同润物般悄然无声,从时代的要求来看,确实是缓慢了一些。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新青年来说,似乎应该以更快速的方式提供一种新的写作。从写作策略上讲,正如青年评论家李壮所说,新的自然会更能引起关注。搞些新的事物,写些新的内容,不论写得怎样,发表起来或许会更容易些。倘若参与评奖,按照一般的逻辑,“新”的写作被选中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
因为这个缘故,以“新”来命名的转型不一定是写作者发自内心的,还有可能是被动的,并且带有某种强制的性质。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去思考,所谓的转型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一直心心念念追求的新,到底什么是新,又应该怎样做到新呢?
壹
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沉淀,把新经验转化为更具稳定性的精神特质
实际情况是,不管创新是主动进行还是被动的,我们更为在意的是,这些不同的创新,是不是真正能起到作用的,能否产生长久影响的创新。就如同徐则臣所说,即便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也不一定就不能造就好的事物。我们回顾先锋派。许多先锋派作家都发生了转变,他们大步地向后退却。然而,他们当时是为了创新而进行创新,这给后来崛起的一代乃至几代写作者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遗产。
先锋文学留下的遗产中,形式创新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读先锋文学而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后来的年轻写作者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创新,相比之下,在我们这个时代,题材创新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更是非常明显的。青年作家王姝蕲留意网络主播现象,基于此创作了小说《花前一人食》。徐则臣觉得,就他自身的阅读范畴来讲,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历,亦或是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物形象。
《花前一人食》在《人民文学》2018.2 这一期中,将焦点对准了当下十分盛行的互联网“主播”这一群体,描绘了部分处于边缘的主播们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
王姝蕲近期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矿工》,此小说中的矿工所挖的并非煤矿、铁矿,而是比特币矿。她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原因在于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货币,运用了互联网领域最为先进的区块链技术,属于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的新题材。然而,新技术和新经验正在迅速地更新迭代,比特币也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变为过时之物,那么为何还要撰写关于比特币矿工的内容呢?她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这个时代最为极端的城乡关系。这些矿工或许是当地处于最底层的农民工,文化水平很低,仅能简单修理电脑,然而他们所产出的却是全世界科技界和金融界当下最为高端的东西。矿工居住在山里,身体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参与着全世界最疯狂的财富游戏,那么他们将如何去平衡身体和心理上的落差呢?
这样的思考具有价值。我们这个时代,不是缺少新经验,而是缺少足够的时间沉淀。需要用时间沉淀把新经验转化为更具稳定性的精神特质。正如李壮所说,如今,经验一直在变幻,速度很快,让我们难以直接捕捉或充分消费,新的经验又马上到来。很多东西我们尚未消化,就已成为过往。正因如此,我们无法从中产生美学韵味,也无法将其变成臭豆腐,只能让它像一堆散发腐味的垃圾,这实在是特别尴尬的事。我们拥有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很新,就如同芝麻一般,每天都在往身上增添。然而,在核心层面上,我们的精气神以及认同或许并未增长,所以无法产生足够强大的向心力,将我们身上的所有经验凝聚在一起。
作家邱华栋表示,近段时间在读《胡适年谱》,并且顺便统计了年龄。他发现,当胡适、鲁迅、刘半农那一拨人在搞新文学革命时,他们的年龄与眼下的“80 后”、“90 后”差不多。这恰恰是最早喊出“新青年”口号的五四一代的优长所在。我读的时候感慨颇深。这些作家学者,在他们尚且年轻的时候,就有能力推动中国的历史向前发展,能够掀起文学的革命,也能够引发语言的变革。
“新青年”一代
胡适
鲁迅
刘半农
https://img0.baidu.com/it/u=726772866,189529243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35
当下青年没必要效仿那个时代的新青年求新求变。世易时移,不同代际的青年应肩负不同责任,且他们已取得一些成绩。正如评论家张燕玲所言,读很多青年作家的作品,可感到他们对人性有新表达,其中许多作品具有深刻当代性,能直刺时代神经,这些作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找到了自己作品的样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依据青年评论家徐勇的观察,在青年一代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有代表作家,然而却没有代表作品。如果在某个特定的时段去看,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一批青年作家犹如星辰般璀璨。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讲,他们作品的数量是有限的,而长篇作品的分量则更是不足。
贰
新写作需要艰苦地去“经验”才有可能达到
可以想象得出,所谓的欠缺并非在于作品的数量方面,而是在于作品的质量方面,同时也在于是否达到了某种特定的高度以及深广度。正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有进行询问的必要,即能否从五四一代“新青年”那里获取一些有益的养分。他们的创作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会有怎样的启示呢?
李壮认为,鲁迅那一代人体会到了文学之新、时代之新以及写作主体自我认同之新。他们经历了撕裂、痛楚,经历了自我游离以及自我辩诘和确认的过程。正因如此,他们在本质上抵达了“新”的彼岸。所以,我们能够看到,那代人的创新是从里到外、内外兼修的,具有一种能够穿透时间和文本的真正力量。而这种情况在今天其实并不常见。我们很多时候追求新的形式,然而真正的新,首先要有表达新事物、新情感、新思想的需求与冲动。有了这种需求与冲动,才会有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以及手法的创新。
事实上,新的经验在追逐着我们往前奔跑,然而我们却很少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经验。青年评论家曾攀援引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的观点并表示,真正的经验并非是我们所经历过的那些经验,而是要看这个经验对于我们的精神是否具有建构性的意义,它能否真正构建起我们的精神之塔。另外,伽达默尔所说的另一层意义是,我们在写作中是否体现出了伦理的表达。比如说,王姝蕲所写的关于矿工的内容,如果仅仅写出比特币的挖掘地点以及挖掘方式,这并非真正的经验。只有将矿工们挖掘比特币的原因,也就是我们的伦理、思考以及内在意志表达出来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是否有所创新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表达出了“真正的经验”。新时代在呼唤着对它的新书写,然而,并不是仅仅把新事物写出来就可以称之为新写作。正如青年评论家丛治辰所说,新写作需要艰苦地去“经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他引用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的观点称,我们时常会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现代是崭新的,然而事实上现代或许比古典更为古老。在他看来,如今的青年比他所想象的以及通过各种文献所接触到的古人更加成熟稳重,或者说更加世故。我们表现得非常老实,很乖巧,不敢随意发脾气,也没有那种拍案而起的劲头。退一步来讲,我们拥有比柏拉图和孔子多 2500 年的历史。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眼光或许是极为浑浊且苍老的,我们的思维也是如此。
这提示我们有时需换一种思维去看待新与旧。作家肖江虹曾前往贵州进行田野调查,由于村里的年轻人都去了城里,他询问一位老唢呐匠,倘若没有了传承,有朝一日他不吹了,那他的唢呐该如何处置?老唢呐匠表示,唢呐可以不存在,可以消亡,但这个曲子不会消亡,这个调子是存在的。他摘了一片树叶,随即吹出了《南山松》,那声音嘹亮高亢。他问我:“这个会一直存在吧?”这让我深受触动。人类的历史便是如此,一个事物消逝,另一个事物便会诞生,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会依附到即将诞生或已经诞生的某个器物上,因为其内核是存在的,唢呐可能会消失,但曲子是不会消亡的。
叁
新写作取决于作家对时代的认知和表达
如此说来,青年作家能否写出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新质呢?最终考验的是他们能否切实抓住内核的东西。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时代的认知。
丛治辰认为,若以《左传》作为参照系,我们能察觉到它是建立在写作者对自身所处时代怀有强烈兴趣且对其精熟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作者还生动且准确地写出了他所知晓的关于那个时代的所有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左传》所书写的时代具有多层次性,极为宏阔。然而,如今的我们却把时代越写得越晦涩,越写得越小。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原本就处于一个小时代呢?事实或许并非如此。王姝蕲称,她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身处这个时代,除了一些小悲伤和小确幸之外,没有什么可书写的。直到几年前,因工作关系采访严歌苓时,她感慨自己身处小时代的无奈,而严歌苓却说不对,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时代。她当时并未具体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大在何处。这三个字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因此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努力寻找答案,一直在思考这是否是一个大时代。当我意识到“网络时代”这个概念时,我才仿佛找到了答案。可以说这个时代很小,它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但在每一个细微的领域中,它都在缓慢而坚定地向前迈进,众多微小的碎片汇聚在一起,就如同发生了核聚变一般。我觉得互联时代是“80 后”“90 后”的精神家园。它已然成为一代人生命的基础底色。与此同时,互联网正在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改变。
会议现场
https://img0.baidu.com/it/u=3787385820,1160461843&fm=253&fmt=JPEG&app=138&f=PNG?w=500&h=667
让王姝蕲吃惊的是,她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多年,却从未将其当作有时代意义的东西来看待。或许是因为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贴得太近,很多潜移默化的变化让我们难以察觉到。
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存在很多混杂的变化。王姝蕲指出,腾讯在今年举办了一个文学大赛,然而收到的自由来稿里有很多是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
“
这给我一个提醒,我们通常想当然地觉得科技所及之处都是现代的、城市化的。然而,实际上我们长久以来忽略了网络时代中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我们也知晓,在网络文学里存在着大量的题材,这些题材或许是帝王将相、玄幻、修仙,又或许是宫斗、宅斗,而它们所运用的却是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这里面存在着一种极大的冲突感,使我们察觉到互联网时代是复杂且难以理解的,有着诸多方面。我们能够想象,倘若从遥远的未来去审视我们这个时代,或许就会如同我们现在看待新石器时代和蒸汽机时代那般,它必定是伟大的。我们站在互联网时代的起点位置。我们能够看到它的复杂性。我们能够看到它的迷茫。我们甚至能够看到它的荒唐之处。作为这个时代的写作者,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记录下这些变化。
当然,意识到身处大时代是一回事,而能否将其充分表达出来则是另一回事。这并非意味着新时代让青年作家缺乏发表的空间,恰恰相反,是因为发表过于容易,使得他们缺少了必要的沉淀。就如青年评论家李伟长所言,对于“80 后”“90 后”作家来说,他们当中没有经历过此前几代作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那种抽屉时间。对于一个作家的成长而言,抽屉时期意味着经历着漫长的过程,包含着耐心的探索、积累以及修正,同时还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文学意识和文学风格。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发表作品变得极为容易,这导致他们缺少了积累的过程,而这对他们的写作形成了新的挑战。
评论家施战军说过,无论如何,新时代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必然带有新时代的印记。中国最早的一批哲人,例如老子,使我们获得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整体性基本认知。再看中外文学的重要人物,我们会对他们对人的整体性发现以及对人的精神整体性构筑的实践感到惊讶。我们相信,一个具有整体性自觉的青年作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能够走出新的写作道路。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
网站: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