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文学新人奖-文学新闻
新时期文学版本研究的问题、资源与路径文/罗先海
版本问题原本属于我国传统文献学的研究范畴。新时期的文学生产场域中,存在着作家或编辑等“复数作者”,他们出于各种缘由,对文本进行了主动或被动的修改。这样就使得作品的版本发生了变迁,形成了文本的演化与歧变现象。当下,新时期文学的版本修改呈现出与传统古籍以及现代文学文献截然不同的复杂状况,然而,其版本汇校以及相关的文献批评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何以可能:新时期文学版本问题的提出
https://img1.baidu.com/it/u=2199445896,225901948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29&h=500
新时期文学存在修改与版本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有没有必要去研究呢?又值不值得去研究呢?在部分学术场合,笔者曾听到过一些用心良苦的建议。新时期文学尚未定型,大致意见是这样的。作家大多还在世,他们的作品也尚未最终定稿。文本汇校和整理的工作量特别大。如果要把汇校的异文成果出版成汇校本,作家不一定会支持,已故作家的亲属也不一定能够理解。甚至还可能会惹上官司。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研究实在难以进行,没有必要去跟进汇校、整理和研究。但是,由于对中外版本学以及校勘学的历史有所了解,并且结合新时期文学中丰富的版本存在这一事实,实际上,新时期文学的版本整理工作在实践方面和学术价值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是值得抓紧时间去开展的。
文学的版本方面,特别是古今中外名著的版本研究,一直以来都着眼于作家创作以及作品传播这两个阶段。通过文学名著的版本研究,一方面能够探索作家创作时的构思或者是艰难的修改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揭示出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政治变迁、社会风尚、民族文化以及媒介更迭等重要的社会或文化心理问题。有学者曾表明,“小说版本研究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借助它,一方面能够进入作家创作过程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进入作品传播过程的研究。”研究文学版本与修改问题,尤其是经典作品的版本变迁,这在国内外古典文献和文学研究中是热点话题。它是世界范围内保护和传承经典传统文化的学术实践行为,也是农耕文明时期探究“手书文学”及其媒介嬗变的一种文化研究范式。到目前为止,这种研究视角和方法仍在持续进行,没有停止。
进入以书籍、报刊为传播媒介的“印刷文学”领域后,这种古典文献学理论和方法逐渐得以延伸。在西方,“现代校勘学”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人们对其进行批判与讨论。同时,近现代作家作品整理中心(或称文本研究整理中心)得以组建并成立,以此来探讨和推动现代校勘学的系列工作原则和方法。国内没有正式提倡并构建完整的“现代校勘学”理论体系,不过很早就关注到了“新书版本学”的研究价值。大家认为唐弢的《晦庵书话》是新书版本学的奠基之作,在谈论新书版本时,能够开拓版本学研究的新领域。前辈学人对新书版本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和考证工作。这些工作为推动现代文学经典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积累了版本研究的历史资源与遗产。他们呈现出了书话、校读记、各体作品版本经眼录以及少量经典作品汇校本等系列成果,为新文学版本研究打下了史料基础。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形成像西方“现代校勘学”那样类似的新书版本研究理论体系。新世纪以来,有学者提出了“版本批评”这一概念。在梳理和总结现代文学名著各版本的变迁内容以及脉络规律的过程中,将侧重于史料的版本考证与侧重于阐释的文本批评相互结合起来,并且尝试构建出具有实证性的现代文学研究新方式,以此来弥补文学版本研究中理论分析和文本阐释方面的不足。
“版本批评”在努力沟通古籍版本研究中“重版本”与现代文学批评“重内容”的隔阂。从事历代经典古籍版本研究的学者,大多专注于版本的考证和鉴定,对文本内容关注较少;而现代文学批评大多侧重于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注重内容的分析和创见的提出,相对而言忽略了经典作品的文献学价值。在学术研究里,“内容”和“版本”原本就应该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现代文学的“版本批评”注重对传世作品版本谱系的梳理、考证以及文本演变的内容分析,这种情况可以被称为一种新的版本批评观。
注释:
刘世德在《文学遗产》2006 年第 2 期发表了《关于小说版本和古今贯通研究的随感》。
https://img1.baidu.com/it/u=226895112,213198976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1422&h=800
请参见苏杰编译的《西方校勘学论著选》。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是 2009 年,地点在上海。
参见金宏宇的以下论著和成果:《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 2004 年出版;《新文学的版本批评》,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 2007 年出版;《文本与版本的叠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2013 年出版等。
叶纯芳在《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四辑)中发表了《理解版本的方法与效用》这一文章,该文刊载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出版的刊物上,其所在页码为第 260 页。
本文节选自第六届(2024 年度)文艺评论推优活动文章类优秀作品罗先海的《新时期文学版本研究的问题、资源与路径》
罗先海是湖南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硕士生导师。他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小说评论》《新文学史料》等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曾经担任过核心期刊的盲审专家,还是《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首届青年编委。他自主主持了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社科重点项目等各 1 项。曾获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的荣誉,获第三届湖南文艺评论优秀文章奖,获湖南大学第二届“杰出博士后”的称号,获湖南大学教学优秀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