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学校的英语-英语从学校到家-英语家到学校路线图
每次写阅读相关的文章,都觉得浑身舒畅。家娃小的时候,我对写阅读方面的文章有着特别的喜爱。我在论坛上发布了很多这样的文章。只要随意抓住一点感悟,就能够写出一篇文章。甚至还曾写过带有这种标题的文章。
孩子年纪渐渐增大,阅历渐渐增多,他们写的阅读文章却越来越少。这并非是阅读变得不再重要,而是阅读这件事变得如同呼吸那般自然。
没有人会认为呼吸不重要。然而,刻意去对呼吸进行描绘,这种行为就会显得很矫情。不过,偶尔抒发一下感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所以今天G大写篇文章舒畅一回。
家娃在学龄前大班的时候完成了中英文的自主阅读。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出了阅读的兴趣、具备了阅读的能力并且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前民办摇号时期的幼升小阶段,重视阅读的父母数量并不多。在那个时候,介绍幼升小经验的文章,大多是关于 100 以内乘法能够熟练掌握、认识 2000 个字、背诵了 500 个单词等方面的内容。而很少有文章把学龄前进行中英文自主阅读当作核心阶段目标。
现在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新一代的父母对某些方面重视的比例明显提升了很多。G 大觉得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一部分是摇号使得幼升小学科训练的热度降低了,另一部分是年轻家长的教育理念确实更优秀了。
本文不会详细阐述早期阅读的相关事宜。不过我还是希望提及一点:培养阅读习惯的先后次序应当依据上述的三个要点来进行。
兴趣养成能力,能力导致习惯。
当你在为启蒙段的孩子该看故事书还是散文书,以及绘本还是 RAZ 而犹豫时,思考一下这个先后顺序,你自己就能得出答案。
进入小学后,他家把他放学到家后的时间用于阅读。其一,在学校高强度学习环境中累了一整天,到家后需要放松一段时间;其二,他们特意把做作业安排在自己到家之后,以便陪伴他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有 80 分钟的阅读时间,其中中文和英文各占一半。这种阅读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四年级。
目前他每年的中英文阅读总量大约为 1500 万。为让各位读者有感性认识,以下是家娃一个学期加一个寒假的阅读书目:
阅读这事情,从自主阅读开始,往后的路就是一顺的闲庭散步。
家娃一年级时读的绘本占一半,初章书也占一半;二年级这一年都在读初章书;三年级这一年都在读中章书;四年级开始慢慢进入高章书的阅读阶段。
这里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初章、中章、高章。G 大以前常开玩笑说:初章有 100 页,中章有 200 页,高章有 300 页。
玩笑肯定是不算数的。美国的体系化非常完整,它把儿童及少儿读物划分成这五个类别(以及 G 大自认为的对应国内称呼):
Books (硬板书)
Books(绘本)
Easy (桥梁书)
Grade(初章)
Young Adult(中、高章)
硬板书你们能理解,绘本你们也能理解。桥梁书是一种从“看图”向“读字”过渡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好理解的。
初章是什么?
G 大认为,单本初章书处于一套背景之中,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你们所看到的初章通常是成套的,这样一来,孩子在接触每一本初章书时,都能够借助整套书共有的“背景设定”,并且还能阅读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常具有强烈的标签化特征,人物带有这种标签,并且剧情是套路化的,这样便于孩子进行理解。
中章书虽然常常成套出现,这让它拥有了同一背景设定这个便利之处。并且中章书的人物和剧情更加丰满、立体。
到了高章书这一阶段,基本上每一本都是单独的书籍。孩子在阅读每一本这样的书时,都需要重新去构建背景。
高章书的阅读难度体现于此。共享同一套背景设定的系列丛书,通常能让读者阅读下一本书的进入门槛变得很低。
每一本书若都需要重新建立背景框架,且是高章书,那么它的阅读难度就会高很多。
我们经常说的“这本书我读不进去”,其实就在表达这个事情。
《饥饿的游戏》
因为高章具有这个特性,所以在给家娃进行高章引入时,我特意挑选了成系列的书。
英文的第一套,就是上图的《饥饿的游戏》三部曲。
家娃没看过电影,《饥饿的游戏》的规则设定与《和平精英》、《堡垒之夜》相似,这种相似的规则设定瞬间抓住了他。
这套书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很适宜当下普遍早熟的孩子们。当代孩子的成长速度比家长的成长速度快很多。许多亲子关系不和睦以及悲剧的产生,都是因为家长实际上已经跟不上孩子的成长,却仍旧要蛮横地管制孩子所导致的。
我给他挑选这套书时,曾担心书本中所包含的政治隐喻以及暴力描写是否恰当。 我在给他挑这套书的过程中,心里担心过书本里的政治隐喻以及暴力描写是否适宜。 我给他挑这套书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思考书本内的政治隐喻和暴力描写是否合适。
后来我发现这些忧虑完全是多余的。家娃根本没抓到政治隐喻。我问他对第一部中首都人对外区人做法的看法。
他回答道,厉害的人去欺负弱小的人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即便面临资源紧张的情况,也存在着更好的分配方式。我接着追问,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什么情况是相符合的呢?家娃回答说,这与校园霸凌是一致的。
男生到小学高年级时确实还比较幼稚。可以看到小学高年级的女生已经能够很熟练地讨论一战前的世界局势,然而再看看我家的那个男生,真是让人无奈啊。
https://img1.baidu.com/it/u=1576881401,179724363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84
至于文章的暴力么,对习惯了吃鸡的孩子们,这都完全不是事。
这里顺便说一句,校园霸凌真实存在。
要让孩子把身体锻炼好,要让孩子把社交能力培养好,孩子在学业上至少要有一门优势学科。
解决高章入门的另一种方式是寻找书籍,这些书籍的故事背景对孩子而言很熟悉。例如四大名著。
家娃阅读四大名著的初始原因,是这是他们学校的寒假作业。
挑版本时,我不知从何处突然涌起了勇气,便问家娃:“你敢不敢读白话文原版?”当我问出这个感觉犹如力顶千斤的问题时,他却给了我一个轻飘飘的答案:“好啊,简单。”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寒假期间读完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全部原著,并且完全沉浸在其中,从中获得了乐趣。
读西游记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我都要和他们表演故事情节。就像我们小时候看连续剧时所做的那些事一样。时代在变化,孩子成长的速度也在变化,然而,在说“行者孙、者行孙”时那种简单的快乐,却始终没有改变。
我想我很多年以后都会记得这些画面。
他读完之后,我曾忍不住问他。这些白话文小说可不简单,其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那你是怎样去解决的呢?
他回答说文言文在学校教授是有用的。他们学校有一本初中古诗文书被当作补充教材,我原本一直以为只是随便学习一下,然而没想到对其掌握得相当扎实。
所以,摇民办啊!
《地心游记》
进高章的另一种被我摸索出来的方式,是结合课堂内的选段。
家娃上学期在学校的英文补充教材里有一课是关于《地心游记》的节选。我在和他聊天时问他有没有兴趣去读全本。他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让孩子读外国名著的原版这件事,是我一直在躲避的。这是因为我自己在阅读原版名著时经历了痛苦。倘若原著本身是英文的,那还好些,最多也就是存在一些近代英语与现代英语使用习惯上的差别。
如果原著不是英文的话,那会让人感觉很煎熬。我曾经在健身房的跑步间把英文版的《基督山伯爵》听完了,哎呀,那简直就像是一场噩梦。有好几次,我都分不清到底是跑步这件事本身更痛苦,还是继续听下去更痛苦。
幸好这次家娃对《地心游记》的反馈很不错。这为我开启了一条未来可以扩充读物的道路。
当然,这么好的与老师沟通的机会,我们肯定不会错过。孩子读完后,立刻与老师说已经读完了,感谢老师在课堂上的启发,说孩子的视野得到了扩大等等。老师也很高兴,表扬孩子阅读量很大。
该凡尔赛就一定要凡尔赛,要是能在这个过程中顺便让老师产生成就感,那就更加完美啦。
另外,敲黑板再讲一次,摇民办。
《我是猫》
经历了《地心游记》之后,我将外国原著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原著为英语的,另一类是原著为非英语的。
前者统统读原版,后者挑好的翻译版看。
夏目濑石的《我是猫》就是我找后者好书出来的选择。
这本书是最近半年给家娃挑选的书里面对他来说挑战最最大的。
110 多年前的写作年代存在时代方面的隔阂;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存在文化方面的隔阂;由翻译年代所决定的半白话文的风格具有阅读上的难度。
而在我看来最难的,是《我是猫》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
一开始就说过,我家培养阅读的线索是兴趣、能力、习惯。这种线索在实际操作中,就是不顾各位语文老师让多看散文的要求,只给看小说书。
然后孩子对这本书的接受程度,再次证明我又是在瞎想。
他读完这本书后心情很愉快。之后我询问他,时代文化隔阂在他阅读的过程中给他造成了多大的阻碍。家娃思考了一下,回答说有一些阻碍,但这些阻碍并不重要。
我询问他是否知道这是散文集,他回答知道。接着我询问散文和小说的区别在哪里。家娃思考后说散文没有结局,而小说有结局。
哈哈。
以后还想读散文么?想啊,挺有意思的。
我在家中,娃说完那句话之后,我半转身背对着他,然后狠狠握了一把拳头,心里感到开心。
他读完了《我是猫》这本书,还读完了两本四大名著的原著。之后,他开始在作文里运用一些白话文。
“有一些不知其名,有一些不知其味,有一些两者皆不知。”
我询问他是如何写出这句话的,他回答说自己不知道。当他想要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脑海中就自然而然地蹦出了这句。
《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是我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课外读物时候瞄到的。
通常这样太带有观点的书不会在我让孩子看的书单里面太靠前。
https://img2.baidu.com/it/u=1786067217,80769362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1146&h=800
但是自从上次做出了看英文原著原版的决定之后,当看到这本书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这本的原版应该让家里的孩子尝试一下。
《红星闪耀中国》这本书在翻译时进行了节选和编辑,因此它的原文很有意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小粉红”,我想知晓他对于这样一本书的反应以及所能接受的程度。
我在给他看之前做了铺垫,将 1936 年陕北根据地的情况与他知晓的一些事情相联系,接着让他读了这本书。
娃读完后给我的反馈,让我依旧觉得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毛主席好厉害啊!”
哎,耸耸肩。
书本穿肠过,细节留心间。但愿。
你再傻几年吧,等你不傻了,我会怀念你傻的样子。
《人类群星闪耀时》
平顺转换到高章阅读的另外一个重要有效手段,是读非虚构。
在家娃在之前几年的阅读过程里,我一直都在有意地降低非虚构类书籍的占比。
原因很简单:对于小男生而言,非虚构阅读很容易让他们沉迷。他对外部世界的探知渴望,与非虚构读物所提供的那些黑白分明的内容一旦对上眼,就会久久萦绕在心头,难以散去。
小男生需要大量虚构文学的浸润,否则连作文都可能写不好。
然而到了高章,非虚构阅读的确应该密集登场了。
奥地利的茨维格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传记作家”,他的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按照之前的划分,属于需要找一本好的翻译版本的那一类。
小朋友果然沉迷了。边读边大喊爽快爽快。
我询问他非虚构是否就这么好看。他回答道,这本书较为特别,是以虚构的叙事手法来创作非虚构的故事。
我把上面这句翻译后打了下来。他的原话就如大家所料,显得傻乎乎的。
然后我跟他讲了一下,在非虚构背景下写虚构故事与用虚构手法写非虚构故事是相对应的。他立刻做出反应,说《我是猫》就属于这个类别。
嗯,心中还是留了一些东西。
《万物简史》
这本书是和《人类群星闪耀时》差不多同期读的,一英一中。
这肯定是故意安排的咯。
《群星》是群像式史诗画卷,与之不同,《万物简史》是一本能够搭建底层知识框架的书。
通识教育这件事,最好具备一个底层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对于孩子而言,之后无论遇到什么东西,都能够知晓如何进行系统性的解构。
想得是很好,但也想得是很美。
读完以后,什么底层知识框架,不存在的。
好吧,别想太多。
家娃对待非虚构阅读,一般过后仿佛什么都遗忘了。然而过了很久,在讨论某一具体事物之时,会说出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的观点。当询问其观点出处时,往往都是某一本书。
我期待很久的事情是他把中英文阅读中得到的东西做交织和综合。最近,这件事情似乎在慢慢发生。
他会针对一件事情给出两个观点,接着表明中国人会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同时西方人会以那样的方式思考。
妙得很妙得很。
至于这有多少次?那必然是一个月也捞不到一次。
大部分时间人们会说:“哇,奥斯曼真厉害呀,竟然把一千年都没人能够攻破的康士坦丁堡给攻破了!”
习惯了。
尾声
写下本文标题时,我原本打算在最后以说教的方式写一段关于长期大量阅读到底有什么用的内容。
然而当我真的写到尾声的时候,发现其实不需要。
有耐心看到这里的读者,其实你们心中已经有答案。
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于任何一个具体时间段都不会有具体的作用。
但是当它开始产生作用的时候,你的孩子就无人可挡了。
【EN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