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8 16:45:30

和学习有关的成语-和学习有关的成语-和学习有关的成语

近日,《国家领导人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在全国开始发行。国家领导人在相关论述里引用经典语句,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从书中挑选出引用典故的论述部分,并且将原有的典故列出来,以此来解读这些论述的现实意义,目的是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人说:“若要知晓平直,那就必定要有准绳;若要知晓方圆,那就必定要有规矩。”没有规矩的话,就不能成为政党,更无法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我看来,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全体党员都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规则。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想要知道物体是否平直,那就必须要有准绳;想要知道物体是方还是圆,那就必须要有规矩;君主想要了解自己,那就必须要有正直的人士。

【出处】《吕氏春秋·不苟论》

要知晓什么是平直,那就一定要凭借水准墨线;要知晓什么是方圆,那就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吕氏春秋》,也叫《吕览》。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集体编纂了这部书。全书展现了秦统一六国前夕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新趋势。它保存了大量先秦的史料以及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这部书体系庞大,既有用于指导实践的部分,又有具有知识教育功能的部分,蕴含着值得人深入思考的哲学意味。

2.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党在我们各项事业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古人曾说“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而在当代的中国,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这是无法实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它们是党的领导决策的核心。党中央作出决策部署,党的组织部门要贯彻落实,党的宣传部门要贯彻落实,党的统战部门要贯彻落实,党的政法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政府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政协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法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各方面党组织应当对党委负责,应当向党委报告工作。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原典】《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出处】《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春秋》所推崇的大一统的含义是,全国各地的风俗教化是相同的,并且九州方圆的政令能够贯通划一。

3.游必有方。

当前,请示报告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干部无视组织,其行为及行踪,组织全然不知,犹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若有事需找他们,需四处寻觅,历经波折。孔子曾言“游必有方”,我们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若连此都做不到,便会产生问题。对于不请示报告的干部,党组织需格外留意,这可能是即将出问题的征兆。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原典】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处】《论语里仁》

孔子称:“父母尚在世间,不可去往远方。倘若要前往远方,那就必须有确定的去处。”远游,即游学与游宦之意。于孔子所处的年代,交通极为不便,信息传递也很困难。所以,在父母健在的时候,最好不要远游,一方面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父母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赶到。此即“父母在,不远游”。当然,孔子并不抵触出去游学、游宦之事。安排好父母,将自己的去处告知他们,在有事的时候能够联系得上,这便是“游必有方”。

4.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共产党执政。许多规矩是共产党所立,且由共产党去执行。毛主席与黄炎培探讨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意思是要让人民来进行监督。我们若要确保共产党长期执政并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强化自我监督、自我净化的能力,在体制机制方面加大监督的力度。与此同时,要让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发挥作用。

——《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秋时,宋国遭遇大水。宋公派遣使者前往吊唁,说:“上天降下过量的雨水,对农作物造成损害,怎么能不前来吊唁呢?”使者回答说:“我君确实有不恭敬之处,上天降下灾祸,又让您担忧,接受您吊唁的命令,我感到很是羞愧。”臧文仲说:“宋国大概要兴盛了吧!禹、汤归罪于自己,他们的兴盛是迅猛的;桀、纣归罪于他人,他们的灭亡是迅速的。而且诸侯国有灾祸时自称孤,这是符合礼仪的。言语中表达恐惧且符合礼仪,那或许就有希望了。”

【出处】《左传庄公十一年》

宋国遭遇了一场大水,将宋国的粮食都淹没了。鲁国派遣了一位使者前往宋国进行慰问。宋国国君面对鲁国的使者讲了这样一句话:我有过错,上天降下灾祸,既让我的百姓受苦,又让你们鲁国国君为我担忧。鲁国的使者回到鲁国后,在朝廷上叙说了此事。当时,臧文仲发出感慨,称宋国将要兴旺。他说:“禹和汤是明君,他们为政时,将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自己承担,所以国家得以兴旺;而桀和纣却‘罪人’,将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推给别人,与自己无关,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禹、汤罪己,其兴也悖(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臧文仲从罪己的行为中总结出一个历史规律,同时也从罪人的行为中总结出这个历史规律。

5.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关键在于依靠法规制度。善除害者会察其根本,善理疾者会绝其源头。我们党长期执政,虽有巨大政治优势,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借助党的各级组织以及人民的力量,持续加强党的建设、管理与监督。要建好制度并且立好规矩,把法规制度建设渗透到反腐倡廉的各个领域,将其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各个方面,让法规制度发挥出激励约束的作用,这样就能筑起能够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堤坝”,也能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然而臣私下听闻,善于除去祸害的人会察明其根本,善于调理疾病的人会断绝其源头。陛下您啊,想要解除百姓的忧愁,就应当先考虑忧愁产生的根源;想要救治百姓的病痛,就应当先思考病痛形成的缘由。知晓了忧愁产生的根源并断绝它,那么百姓的忧愁自然就会消除;知晓了病痛形成的缘由并去除它,那么百姓的病痛自然就会痊愈。之后再用救治疗护的方法来施加影响,那么百姓就容易获得安康;用安乐愉悦的声音来鼓舞激励,那么百姓就容易变得和悦。这样必定能迅速响应并产生良好的教化效果,获得成倍的利益并且功效兼得。

【出处】唐白居易《策林兴五福销六极》

善于消除灾祸的人,首先会去查找灾祸的根由;善于调理疾病的人,首先会去断绝疾病的源头。这意味着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进行根治。

6.禁于未然之前,禁于已然之后。

法规制度具有根本性的特质、全局性的影响、稳定性的特点以及长期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既要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又要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此类制度方面的问题,关乎到党和国家是否会改变其原本的性质与色彩,必须引发全党的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一方面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起到禁止作用,另一方面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也能起到禁止作用。它为党员、干部拉起了高压线,划出了警戒线,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有着规范引导的作用,有着控制约束的作用,有着警戒告诫的作用,也有着惩罚威慑的作用。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礼是在事情将要发生之前进行禁止,而法是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进行禁止。所以,法的作用容易被看见,而礼所起到的作用难以被知晓。

【出处】《汉书贾谊传》

礼是在人们的行为即将发生之时加以制止,法律则是在行为已经发生之后进行惩治。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了《策林》。当时他准备参加制科考试,退居在上都华阳观。他闭户数月,仔细揣摩当代之事,最终写成了七十五篇《策林》。《策林》直面现实,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围绕施政之道、选贤任能之道、整肃吏治之道等问题展开探讨。

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贪如同火,若没有节制就会蔓延成燎原之势;欲犹如水,倘若不遏制必定会汹涌成滔天巨浪。一些人在腐败的泥坑中逐渐深陷,其中一个重要缘由是对于他们自身出现的一些违法违纪的细微过错,党组织的提醒不够充分,批评教育的力度不足,甚至对其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给予宽容、网开一面,在法律之外施予恩惠,就很可能致使这些问题要么不被暴露出来,要么就会引发重大问题。因此,必须要做到抓早抓小,一旦有了毛病就立即医治,发现问题就及时进行处理,不能纵容祸患留存。这是对干部的一种爱护。要让每一位干部牢记这样的道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孔子曾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其含义为,一旦见到善,要如同赶不上般急切地去追求;而见到不善时,就应像用手试探沸水一样迅速躲开。领导干部应当心存敬畏,切不可心存侥幸。群众认为,只有始终保持警钟长鸣,才能够避免警笛响起。这些话语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孔子说:“看到善就像怕赶不上似的,看到不善就像把手伸进沸水一样赶紧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起来以坚守自己的志向,按照道义行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出处】《论语季氏》

看见善的,便努力去追求,仿佛追赶不上一般;看见恶的,就使劲地避开,好似将手伸进滚烫的水中。孔子以“探汤”这一形象的比喻,用以阐释一个人面对不良之事时所应有的态度。《韩诗外传》中提到:“高比能广德,下比会狭行。”意思是与道德高尚的人相比,便有了高的奋斗目标,能使德行得以增进;与落后的人相比,标准要求降低了,会使德行有所减退。实际上这都是在提醒人们要趋向善良、避开邪恶。

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制定纪律的目的是为了执行。“没有规矩,就无法形成方圆”,“木材接受墨线的校正就能变直,金属经过磨刀石的磨砺就能变得锋利”,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党的规矩,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都必须依照并执行,不能搞特殊化,不能有例外情况。各级党组织要勇于去抓、勇于去管,让纪律切实成为带有电流的高压线。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有明亮的眼睛,公输子有精巧的技艺,倘若没有规矩,就不能制成方形和圆形;师旷有灵敏的听力,倘若没有六律,就不能校正五音;尧、舜的治国之道,倘若没有仁政,就不能使天下太平治理好。

【出处】《孟子离娄上》

这是《孟子离娄上》开篇的第一句。意思如下:即便有像离娄那样出色的视力,还有像公输子那样高超的技巧,但若不借助圆规和曲尺,就无法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便有像师旷那样良好的听力,倘若不运用六律,就不能校正五音;即便拥有尧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就不能治理好天下。规原本是匠人画圆所用的工具,矩原本是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后来在本义的基础上,规引申出标准、准则等意思,矩也引申出标准、准则等意思。现常用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木材笔直得符合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出处】《荀子劝学》

木材需经墨线加工方可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方能锋利。《劝学》乃《荀子》的首篇,从其名称就能明白,是在鼓励人们学习。全文以“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为核心,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其中有一些警句,已然成为勉励学习时常被使用的成语,像青出于蓝、锲而不舍、跬步千里等。

9.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党纪国法不可成为“橡皮泥”或“稻草人”。不管是因为“法盲”而引发违纪违法行为,还是故意进行违规违法活动,都必须受到追究。否则,就会产生“破窗效应”。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讲道:“人心如同铁一般坚硬,然而官法却犹如熔炉。”其含义是,即便人的心再冷酷如铁,终究也无法抵挡法律这一熔炉的作用。在法治的范畴内,任何人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都不能寄希望于法外开恩。不存在可以免罪的“丹书铁券”,也不存在所谓的“铁帽子王”。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讲话。

离了钱塘门后,来到今时景灵宫贡院前,接着走过梅家桥,到达白雁池边。当问到陈干娘门首时,看到十字儿竹竿封着门,门前有一碗官灯。官灯上面写着八个字,为“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四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在元代白朴的《墙头马上》第四折中就已存在。该句为“你待结绸缪,我怕遭刑狱。我人心似铁,他官法如炉。”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卷十四中把“我”“他”的口语表达省去了。其意思是:即便人心如同铁一般冷酷,也经受不住法律这个熔炉的作用。

10.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天下之事,立法并非难事,而让法规得以严格执行才是难事。如今,我们存在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情况,但更需关注的是已有的法规制度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天下之事,立法并不难,难的是法律必定能得到执行;听言并不难,难的是所说的话必定能有成效。如果只是询问事情却不考察最终结果,兴办事情却不多次省察,上面没有综合考核的明智,人们怀有得过且过的念头,即便让尧舜做君主,禹皋做辅佐,恐怕也难以取得功绩而有所成就。

【出处】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这段话是明朝首辅张居正上疏给明神宗实行考成法时所提及的。其含义为,通常在国家的重大事务方面,拟定法令条例这件事本身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在于一旦有了法令就一定要切实遵照执行。

11.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该如何抓呢?从中央政治局开始抓起,就如同“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说的那样。如果上面没有率先做到,那么要求下边就缺乏说服力和号召力。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之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带头走正道,那么谁还敢不走正道呢?”

【出处】《论语颜渊》

季康子询问孔子有关政治的事。孔子答道:“政意味着端正。您自身首先做到端正,那么谁敢不端正呢?”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一直强调,鱼和熊掌难以同时获得,当官就不应谋求发财,发财就不应去当官,这就如同两股道上跑的车一般。对于领导干部的配偶和子女等从事经商办企业的行为,党纪国法都有清晰的规定,然而问题在于这些规定并未得到切实的落实。对于领导干部,应当要求更为严格一些,正如同“自身行为端正,无需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也不会被听从”所说的那样。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原典】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孔子称:“管理者自身行为端正,即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得以推行。倘若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便多次命令告诫,百姓也不会听从。”此与“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之理相同。孔子始终着重强调为政者自身修养以及德行的关键意义。

燕妮根据《国家领导人在论述党的纪律和规矩时都用过哪些典故?》进行了编辑整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学习有关的成语-和学习有关的成语-和学习有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