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几点开始配送-配送京东开始运营了吗-配送京东开始收费了吗
|科技引领新经济|分裂或许不一定是坏事,然而分裂开始的前提,必定是麻烦长时间不断地积累。现今的京东,置身于四重“分裂”的境地之中。
豆瓣上有一个真假不详的故事:
一位长期和快递有往来的电商工作者,由于紧急状况而使用了京东的快递服务。快递小哥在京东老板“兄弟”的激励下,主动推销京东对外的快递业务,当快件出现延误情况时,又积极为公司安抚客户。不过,最终这位小哥决定离职了。
整个故事最关键的是小哥的三句话:
我们的东哥是我们的兄弟,在积极揽件的时候,他时刻都在挂念着我们的发展。
东哥一直都在挂念着兄弟们,同时也挂念着客户。在快件 7 天才到达的时候。
“我下个月离职了,东哥,不是兄弟。”——沉默离职时;
刘强东是几百亿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老板,他肯定不会成为快递员的兄弟。然而,这并不影响“兄弟”这个词成为出身中关村小贩的刘强东用来拉拢草根阶层的江湖词汇。
公开承诺“我们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并且薪酬较高,这使得京东快递员的归属感和稳定性一直都还不错。不少用户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选择京东的原因在于京东的物流速度以及小哥的服务,而非产品,更谈不上价格优势。
现在,刘强东的一众“CXO”兄弟相继离开。在此之后,处于最底层的快递员兄弟也未能幸免,他们面临无底薪化的现实,这标志着“兄弟”之间的情谊已彻底无法延续,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一起做事了。
每个陷入麻烦的互联网企业都有诸多理由。总之,它们都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摊牌了。大家都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嘟嘟囔囔几句后也就散了。
京东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存在分裂的情况,前后以及左右都不一致。无论是京东还是刘强东,在商业层面和道德层面都立下了很多目标或承诺,然而结果往往与当初所说的不同。
分裂未必是坏事,然而分裂开始的前提,必定是麻烦经过了长久的积累。
如今的京东,陷入了四重“分裂”当中。
上下分裂:前台计件、后台计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计件工资相较于计时工资更具欺骗性。计件工资从表面来看,像是在奖励生产量大的员工。但实际上,它是在加大剥削的力度,旨在最大限度地获取工人在有限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与生产价值。
按马克思的观点来看,无底薪模式使得那些曾经在心里单纯地把刘强东当作兄弟的快递员,变成了纯粹的计件工资工人,京东也由此彻底转变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当初的一切美好都已消失不见。在经营状况不佳的时候,才真切地感受到现实是如此地赤裸裸。
京东方面来看,计件工资的最大益处并非削减成本,而是将配送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刚性成本转变为完全的“无风险成本”。也就是说,企业的配送成本只有在业务量上升时才会随之提升,属于先有效益后有成本的“甜蜜负担”。
即便京东在电商大环境中经营情况变得更差了,至少那庞大的配送体系不会再成为阻碍了。这不仅能解决当下的困境,还能在未来彻底解决问题,一劳永逸。
在经济局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个人需要减少负债来应对风险。对于京东来说,配送无底薪化这一举措,其本质就是在降低属于未来的企业负债。
地产企业销售团队里这种类似的玩法体现得更为显著。贵阳花果园的销售团队规模庞大,长沙恒大文化旅游城的销售团队规模也很庞大,这些团队规模可大可小,它们不是刚性成本,只有在销量先提升的情况下支出才会增加。
不但不会拖后腿,京东还有了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能力。
年初京东称要扩招 10000 人,主要是一线员工和基层管理者。实际上,即便 10000 这个数字有所变化也没关系,它不会给京东带来过多的成本压力。
只是,数字越大,单个人的价值往往就越低,这是无法避免的。
仅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这一切是可以理解的。颇为奇特的是,在一线员工之外的后台领域,京东却一定要把“计时工资”贯彻到最后。
不论是 996 这种工作模式还是剔除三类人这种举措,暂且不提及“奋斗”这类较为空洞的词汇。京东对于那些并非处于一线岗位的人员所提出的要求,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特征。那些每周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待满 72 小时的人,或许很难成为被裁减的对象。
有人说,996 的结果会导致磨洋工,因为某些互联网企业的实践就是这样。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拼时长不如拼高效地工作。
这其实是不了解京东,不了解刘强东。
韩平在 2014 年的《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刘强东的商业新逻辑》这本书里详细描述了刘强东的发迹过程,其最大特征是在强烈控制欲之下独断专行。
后来,那些关于互联网八卦中刘强东秉性的段子基本都延续了这一论断。明尼苏达事件之后,舆论对于京东接班人存在疑虑,这种疑虑大多是因为刘强东太过强势且控制欲太强,从而导致了皇太子缺位的情况。
现在,京东要淘汰三类人。与其说这是要实行 996,不如说是京东后台部门这种控制欲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毕竟,越是王朝危亡之际,核心统治的控制力就越重要。
京东后台进行计时,前台实行计件,这种“分裂”状况勾勒出了一幅简单的图景。其目的是强化核心的控制力,同时将一线配送体系“放飞”出去(如果没有底薪,下一步就可能是团队外包),这样一来,模式变得更轻了,但表面上的控制力却更强了。
左右分裂:自营立牌坊、加盟得利益
2018 年 11 月 6 日,星巴克中国宣布对部分饮品进行价格上调。这些饮品包括浓缩咖啡、茶瓦纳以及星冰乐等。上调的幅度为 1 元。
星巴克 2018 财年第三季度(2018 年 4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的财报在此之前已显示。其中国区同店销售下降了 2%。该中国区是当季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之一。
在 2018 财年期间,与之相对应的是,星巴克的全球营收呈现出增长态势,增长幅度为 10.4%。
反差的原因在于星巴克中外模式的差别。
对于星巴克这类连锁店而言,营收增长呈现出外延式的特点,并且主要依靠门店数量的拓展。在美国以及更多的市场当中,加盟连锁成为了星巴克实现低成本扩张的关键所在。到 2018 年 9 月 30 日为止,星巴克旗下自营的门店数量为 1.5 万间,加盟店的数量为 1.4 万间,这两者的数量基本上是相等的。
于是,星巴克通过自营来保证品质,同时从加盟商那里获取利益分成,这样一种奇特的景象便出现了。
https://img2.baidu.com/it/u=2159582572,125216956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3
可惜的是,在中国市场上,存在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正因如此,星巴克一直采用全自营模式。在三四线城市享受完“装逼”红利后,星巴克开始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
于是,送外卖、涨价等一系列策略接踵而至。
这与线上的京东有着惊人的巧合。
这几年,京东第三方平台所爆出的各类质量问题时常在媒体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京东自营与第三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
2018 年全年,京东在舆论处于负面的情况下逆向而行,大力为第三方平台铺设道路。在杭州举办的“迎新大会”上,京东黄埔商家成长计划的负责人称,京东在明年将会投入超亿元的广告奖励金等,从各个方面助力新商家的成长。
根据相关财报,在 2018 年 12 月 31 日这一截止时间点,京东第三方平台签约商家的数量超过了 21 万个,这个数量是很大的。并且,仅在第三季度这一个季度里,就新增了 3 万家商家。
在年底之前举办的“迎新大会”上,杭州。京东黄埔商家成长计划的负责人称,京东在 2019 年将会投入超亿元的广告奖励金等,以帮助新商家成长。
领取培训资料的人乌泱泱的,就像菜市场摊位在招租一样,这也彰显了京东全面发力第三方加盟商的决心。
京东向天猫开放性电商靠拢这只是一个结果,并非原因。京东并非要去与天猫进行竞争,也不是在模式上有什么创新,而是第三方加盟给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2017 年的时候,一些媒体对京东的财报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京东引入了“第三方”卖家,会收取“平台使用费”“扣点”,还通过放贷赚取利息,这样一来毛利润率能达到 70%左右。按照这样来推算,“第三方”业务在当季所贡献的部分约占京东毛利润的 40%。
如今,第三方商家规模在极速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这一数字料想将会只上升。
自营的营收和利润压力因第三方而大大得到缓解,京东呈现出典型的多业务互联网平台“交叉补贴”的状况。自营业务较难挣钱,却负责树立服务标杆并赢得口碑,同时为很能挣钱的第三方商家导入优质流量。
自营是一心一意的,但却分裂成了“交叉补贴”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自营平台,而实际上它是靠加盟来挣钱的。
这种分裂造成最终造成终端配送员地位的下降。
抛开京东物流配套服务这部分属于第三方商家的情况,其他大部分物流都是各自去解决的。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也无法享受到最为重要的京东物流与配送体验。因此,京东没有必要再以兄弟的名义,用刚性成本来经营这么一大帮“未来负债”。
内外分裂:做电商不顺,但物流也别拖累电商
京东的老对手苏宁最近日子似乎过得不错。
2 月底,苏宁易购发布了 2018 年度的业绩快报。其年营业收入达到了 2453.11 亿元。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 30.53%。商品销售规模为 3371.35 亿元。商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了 38.54%。归母净利润为 133.28 亿元。
苏宁与京东相比,一方面具有线下门店的优势,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家电 3C 产品”的品牌限制。从苏宁电器改名为苏宁云商,到如今又更名为苏宁易购,这能够被视为苏宁正在逐渐摆脱自身所设定的局限。
苏宁在快消品和百货领域取得快速突破。2018 年,苏宁小店新开了 3972 家。2019 年 2 月份,苏宁全盘收购了万达百货全国的 37 家门店。
京东给自己也划了圈,并且这个圈是范围更小的“3C 产品”圈,然而它却没能实现这样的突破。
京东在与天猫的服装大战中,几乎没有获得胜利的果实,对于那超高毛利率的肥肉,想吃却吃不到。
京东在 2017 年 11 月就有了大动作。早在那时,京东就宣布在第三季度,其以 36.2%的市场份额成为线上图书销售的第一名。这一成绩超越了当当的 35.1%。
然而,从当当网的体量可以看出,图书这个门类对于电商平台的竞争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既然在电商之外难以寻求大的增长,那么将自己口碑最佳的物流体系拿出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2018 年 9 月,刘强东表明要将个人物流业务进行开放。同时,他还购置了飞机并进行了首航。
京东物流在时间和服务质量方面确实是最有资格与顺丰竞争的。顺丰作为一个企业,其市值达到了 1600 亿人民币。如果现在有些呈现出不饱和迹象的京东物流能够以独立的姿态分得一杯羹,那么就无需再关注电商的突破了。
相关媒体分析得出,顺丰如今“业务量比不上竞争对手,连增速也比不上”。这种物流大格局的松动迹象,对于京东来说简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切入时机。
曲线救国,再好不过了。
但麻烦随之而来。京东物流并非原生独立的体系,它既要求配送员负责京东的业务,又要面向个人进行揽收。这样一来,大量的人员需求以及高昂的市场开拓成本,将会直接施加在本就承受着较大压力的电商营收上。
思考之后,京东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电商和物流适度分开。于是,无底薪模式就被推出了。
不管与顺丰、通达等打成何种局面,没有底薪就不会有很大的经营风险,至少不会对电商原本的经营造成波及。即便抢不下江山,大本营也不会丢失,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然而,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在物流服务品质急剧下降的可能性之下,用户的粘性能够抵挡多久,这是值得打个问号的。
这并非是多元化的业务过程,而是分裂的过程。既想要这样,又想要那样,最终必定会牺牲一线兄弟们的“安全感”,会让从事体力活的配送员去承担如同销售员一样的 KPI。
人设与现实分裂:一边是江湖义气,一边在商言商
凭心而论,京东快递员的收入还算不错。
2018 年的统计显示,全国快递员的数量为 300 万人。他们平均每月的薪酬是 6200 元。京东快递员的平均薪酬和全行业的平均薪酬是一样的。
偏远地区的工资大概是一两千元,而京东在稍好的城市收入能达到 8000 以上,这是可信的。2018 年全国城镇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是 36000 多元,平均到每月是税后 3000 多元,相比之下,京东员工的薪酬有较大的压缩空间。
事实上,顺丰的口碑是很不错的。目前,顺丰已经使用了 25 万“非正式工”。这样做极大地降低了因劳动密集而带来的人工成本风险。
但为何在京东这里,只要动一下薪酬体系,就会面临漫天盖地的指责,且内外部都感到不满呢?
从感性方面来看,人设过高,并且与现实的反差极大。相对那些从来不会给自己添加人设的企业而言,京东更有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刘强东的一个优点在于他在公开场合说的大白话既好听又受用。比如“不开除兄弟”,还有“老婆跑了那就悲剧了”。在近一段时间集中出现公关危机之前,他的语气中总是带有江湖气息,被大家称作“东哥”,而他的大众形象总体上是很亲和的。
可惜的是,京东在制造强烈的现实冲突,刘强东本人也在制造强烈的现实冲突。京东用现实打脸自己的人设,刘强东本人也用现实打脸自己的人设。
夫妻前脚刚秀完恩爱,后脚就闹出性侵门事件;
https://img1.baidu.com/it/u=2933288162,77351721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9
BAT+J 的理想尚未谈完,然而股价却出现了暴跌的情况,并且股价甚至差点被拼多多超越。
在不开除兄弟的喊话之下,发生了 400 人进行壮观裁员的情况,CTO 张晨离职了,CLO 隆雨辞职了,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离职了,快递员的底薪被取消了,三类人被淘汰了……
京东在电商行业收缩的背景下,如果选择闭嘴不言,至少能拥有一个相对较好的舆论环境。然而,江湖义气并非是刘强东所期望的,京东从诞生起就需要借助这样的人设来进行宣传。
是人设就会塌的。
这种感性冲突是京东一开始就遭遇的情况。京东精心布置的人设使其获得了辉煌,同时也会让京东走向落寞。
人设与现实的分裂,带来的影响可能还不只是感性的。
刘强东曾有行为让配送员兄弟感到被“抛弃”,在无底薪的情况下,部分快递小哥开始自己给自己发空包并且拒收以冲绩效,这种情况在曾经所谓的“兄弟”时代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京东快递的江湖气息在逐渐消散,更多市侩化的行为将对整个京东配送体系进行侵蚀。
京东
物流
京东该不该做物流这个老问题,此前已经被讨论过无数次,现在又被重新拿出来进行讨论。对于京东近期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老漂有以下几点认识:
NO.1
京东患了严重的大公司病,商业利益面前无兄弟
老漂认为,如今京东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患上了大公司病,并且病情集中爆发。前几日我写了一篇关于顺丰大公司病问题的文章。这两家公司的人数都超过了 10 万。想一想,一个十几万人的公司进行管理是多么困难的事情,管理成本又有多高。再想想我们几十个人的团队,以及上百人的公司,其内部都矛盾重重,小团体林立。
马云几年前有过那个吐槽并不奇怪。在中国,管人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因此,出现离职和裁人的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只是在京东这样的公司,稍微有一点动静就会引发媒体的关注。在商业利益面前,不存在兄弟情谊。无论东哥之前是怎样向兄弟们做出承诺的,此时和彼时的情况不同了。在我个人看来,这并没有多少问题。
NO.2
膨胀,迷失了方向
东哥在美国的那件事无需提及,他犯了一个男人或许都会犯的错误,也可以说他有些膨胀了,那属于私生活,我们管不着。然而从物流方面来看,在过去的一两年里,京东整天都在对无人机、无人车以及无人库等进行操作;
2无人机
P亚洲一号仓
老漂觉得京东似乎真的有些迷失了。京东所处的本是一个凭借体力(人力)而取胜的传统物流行业,然而它却偏偏要将自己包装并描述成一个科技型公司,诸如智慧物流公司之类的。宣扬京东无人机将取代快递员的新闻每隔几天就能出现一篇,仿佛智慧物流马上就能实现了。吹的牛多了,或许连京东自己都可能会相信,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不否定科技的力量,也不怀疑京东研究和布局无人机的价值。然而,科技的变革需要时间和市场环境。如果把远期的技术当作眼前的现实,就会浪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还会失去最宝贵的发展机遇,甚至让实战层感到迷茫。
NO.3
物流成就了京东,也成了京东填不平的坑
现在讨论京东应该不应该发展自营物流这个问题已显得毫无意义。人人都知晓,京东电商是由京东物流的良好口碑造就的。在那个特定时期,京东毅然选择了自营物流,其物流时效以及服务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与榜样。可以说,京东物流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在诸多方面都成为了同行的榜样。从这一点来看,京东物流对整个中国快递行业是有贡献的。同时,京东物流的口碑也使得京东的商业平台得以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了中国电商行业的老二。
京东的自营物流给京东集团挖了个大坑。京东快递速度快且好,这是因为京东进行了大规模不计成本的投入。我们想一想,若一个行业不计成本去培育它,什么事都能做成,什么样的服务都能出来。
京东物流一直有大投入,这是导致京东电商乃至京东集团一直不能盈利的原因之一,如今物流似乎又成了电商平台的累赘,这让投资商无法忍受,所以京东物流和京东商业脱离是迟早的事。2018 年京东物流已独立运营,但在财务上仍未脱钩,仍需总部提供资金支持。
京东物流何时能够实现“断奶”,何时能够开始盈利,这是一件遥遥无期且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情。由于受到资本的压力,它必须要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取消底薪、降低员工福利甚至进行裁员,这些都是无奈之举。毕竟这是一家拥有 10 几万人的公司,成本是非常庞大的。就算按照 10 万快递员来计算,每人每月 1500 元的工资,一年就能节省将近 20 个亿,再加上公积金,总共就是几十个亿。
企业要实现盈利,压缩成本在清理范围之内。一直以来,京东物流以其高端、时效快和服务质量高而深入人心,快递员们(兄弟们)也为京东不同于其他快递公司的福利而感到骄傲。然而,此时取消底薪和一些福利,可想而知大家的心理落差会很大,难以接受也是正常的,这就是商业的现实。人们需要担心,在这之后京东的快递员与三通一达的快递员之间会有怎样的区别呢?未来京东快递的服务品质能否得到保障呢?
NO.4
生不逢时,自营物流的时代转变
最后谈谈我对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的看法。在我个人的认知里,在国内当前的物流市场环境下,我不太看好企业自营物流。因为我们拥有非常发达(数量众多)的第三方物流,我们的快递和物流生产力处于严重过剩的状态,这使得我们的物流和快递行业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价格无法提升,服务质量也难以提升。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的企业若选择自营物流,那就意味着难以盈利,只能充当主业的配套部分,要忍受其作为成本中心的状况,从商业利益角度而言是不划算的。
大约在 10 多年前,我们学习物流之时,老师告知我们,制造企业以及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剥离副业即物流,将精力专注于主业。当时,国家特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来帮助企业剥离物流,要么成立独立的物流公司,要么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因为物流始终属于一个成本中心,所以在那个时期,也是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并且诞生了诸如 N 通一达这样的快递公司。
2京东直营物流
P菜鸟电商物流园
术业有各自专攻,各自把自己的主业做精,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仅仅过了十多年,如今似乎情况又发生了转变,很多公司开始进行自营物流,还美其名曰跨界。但在我们当前的物流市场环境中,如果选择了自营物流,基本上就意味着会面临亏损,至少在 5 年之内,我们所处的这样的市场环境难以发生彻底的改变。因此,在这个时期,我更倾向于阿里的整合物流模式。
未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技术的变革,这种物流生产力过剩的局面肯定会有所改变。或许 5 年后,阿里会将这种整合物流转变为自营物流(实际上现在已在局部开始),或许到那时自营物流就能盈利了,因为市场在发生改变。然而,现在一直坚持自营物流的京东能否熬到那个时候呢?
不好说!总的来说,这件事不容易。因为企业的本质是要盈利的,而这还需要看投资商是否有足够的耐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