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英文-诺贝尔文学奖英语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英文翻译
莫言能够成为文学大师,并且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其中翻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莫言成为文学大师离不开翻译的助力,而他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也有翻译的一份功劳。翻译在莫言的文学成就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翻译具有跨越古今的作用,能够沟通中外,还能传播思想文化,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在全球化的世界里,翻译一刻也不能缺少。
在实际生活里,翻译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对翻译问题的不在意,使得出现了大量可笑的错误。
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曾在中国翻译史上创造出辉煌的业绩,这些业绩值得后辈学人铭记并加以学习。
翻译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能发挥很大作用,同时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也能有所作为。
2012 年,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这让中华儿女精神振奋、倍感自豪。在领奖致辞里,莫言诚挚地感谢了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莫言的外语水平不是很好,没有能力直接阅读英文和西班牙文的原著。莫言要了解他们的作品,肯定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他熟知的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其实是翻译家经过咀嚼消化后进行的再创作,并非保持着原汁原味。
一方面,通过各种语言的翻译,莫言的作品得以真正走出国门并走向世界,进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里,只有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精通汉语,能够直接阅读中文原著。而其他评委评判莫言的著作时,只能凭借自己擅长语种的译作。倘若没有翻译,莫言就无法熟悉外国文学,也不能吸收其营养成分,从而也就难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莫言为何能打动无数读者并赢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青睐呢?如果没有翻译,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说,莫言能够获奖,翻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翻译至关重要
《圣经·旧约》中有关于通天塔(Babel)的记载。人类的始祖曾说同一种语言,那时他们联合起来打算建造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因要阻止人类的计划而大怒,于是惩罚人类散居到四方,使他们语言不通。即便如此,人类借助翻译,让变乱的语言都成为了民族的财富,在保存各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打破了语言的束缚,得以展开思想交流。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对翻译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他提出了翻译的悖论,即翻译既有绝对的必要性,又在绝对意义上具有不可能性。
翻译的历史如同语言的历史一样久远。只要不同语言的部落和民族有相互交流的需求,就必然需要翻译。翻译活动在人类文明的各个时期都存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如此。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翻译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完全不能没有翻译。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翻译活动都以某种形式得以进行。翻译后的新闻稿件等有助于人们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影视作品等能帮助人们突破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文学经典等可帮助人们消除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畅销读物等利于人们克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教学材料等有助于人们战胜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使用指南等能帮助人们冲破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总之,若没有翻译,人类的生活必然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进行翻译以传播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翻译的高潮。第一次是从东汉末年到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其带来的结果是佛教实现了中国化,并且对中国的文化、政治、思想、建筑、艺术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第二次翻译高潮是在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阶段,大量的西方科技知识被引入到中国,为中国现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次高潮是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知识与学问被全方位地引进到了中国。
翻译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历史学家研究表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两国对待翻译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成败以及后续的后果。《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近代遭受列强欺凌的开端,其诞生的过程令人感慨万千。当时,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使用中文,也禁止中国人教授外国人汉语,若有违反,将被处死。中方在从备战到签约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真正具备合格能力的翻译。英方完全操纵了条约的起草与签订事宜,而清政府则拱手让出了主动权,这使得丧权辱国的条约得以签订,并且在日后的执行过程中也引发了种种摩擦。
翻译大有可为
翻译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实际生活里,翻译往往会被轻视,甚至会被完全忽视。许多人脑海中至今仍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即会外语就能进行翻译;外语专业人士也未能摆脱这种观念;在很多教材与学术著作中,只署原作者的名字,译者的名字完全看不到,仿佛读者能直接与作者交流;译作对学术晋升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译者辛苦译出的文字不被视为“学术成果”,而那些大量东拼西凑、缺乏创意的垃圾论文却处于高位。认真翻译过文学作品,就能体会到翻译的艰辛;认真翻译过学术著作,也能体会到翻译的艰辛;认真翻译过科学论文,同样能体会到翻译的艰辛;认真翻译过法律条文,还是能体会到翻译的艰辛。
著名学者余光中指出,外语院系的翻译课,校方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其重要性也认识不足,然而这门课对学生日后影响深远。实际上,外语院系的学生需要学好翻译,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了解翻译。在多年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普及翻译教育。对于外语专业、翻译专业以及非外语专业而言,翻译训练和常识对学生的影响或许会很深远。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有机会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从事相关的翻译工作。在学校学习翻译课程,能够为日后以专职或者兼职的方式从事翻译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翻译工作者需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工作,不可将生硬错误的翻译带入汉语,以免破坏母语的纯洁与完整。不然的话,在英语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汉语可能会发生质变。虽然中国几乎全民都在学外语,人人都会英语,但真正精通英语且学有所长的人却寥寥无几。中国文化与文学“走出去”战略实施期间,翻译质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制约因素。中译外高端人才较为匮乏,这对中国的对外传播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翻译实现职业化、制度化、学术化,必然有助于培育出更多不同层次的高水平通才和专才,进而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翻译错误举隅
翻译并非只是文字的简单搬运,不能仅仅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缺乏翻译训练以及相关常识,往往会导致错误和遗漏不断,从而让人贻笑大方。在 2000 年底,有一则引起全球华人轰动的中文新闻报道: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董事会选举了中国科学家、复旦大学的原校长杨福家担任校长,从 2001 年 1 月 1 日开始,其任期为三年。随后有不少中文媒体对其进行了大肆转载。国内的不少报刊想尽各种办法联系诺丁汉大学的留学生,期望能够对杨校长进行跟踪采访。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十分令人难以理解:杨校长抵达诺丁汉之后,仅仅与留学生代表合影,并且一同享用了自助餐,之后就返回了上海。
其实,这则新闻具有轰动性的根源在于误译。在英国英语里,所谓的“校长”并非是大学校长,而是名誉校长,这种名誉校长没有实际权力,仅仅会参加学位授予等重要场合的活动,在学校也没有办公室,无需上班。在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绝大多数大学其校长的正式名称是 vice-,而美国大学的校长通常是……(此处可根据具体内容补充完整)因此,产生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翻译问题,那就是如何把“副校长”翻译成英文呢?这个问题乍一看很简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要是指英联邦国家,大多会用 pro-vice-;而在美国,则用 vice-或 vice-。
在当下这种浮躁且功利的大环境里,各类学术方面的笑话接连不断,其中因翻译而引发的不在少数。2009 年,在王奇所著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这本书中,把蒋介石(原文为威妥玛拼法 Kai-shek)误译为“常凯申”,并且还把其他很多历史名人都完全译错了,使得他们都“变了模样”。这样的“历史学家”足以让国人对中国专家学者的权威性和文化素养产生深刻的怀疑。
从翻译学角度而言,这个事件可归结于两点。其一,译者在其学生及学术生涯中,或许从未正式修习过翻译课程,故而缺乏翻译常识,对人名翻译的复杂性全然不知,译名标准化意识较为淡薄。其二,负责图书出版的编辑责任心不够,未认真核对译名,也未核查各种史料,或许还以为译名只是一件小事。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拙劣的译文时常广泛流行,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那些对中文之美稍欠敏感的人来说,他们对这种危害完全没有察觉。有一天,在课程中顺便提到了一个词,并且询问交大学子该如何翻译。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都呼喊着“少妇杀手”“少奶杀手”。他们的反应非常敏捷,语气也很坚定,这让人始料未及。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译名存在很大的问题,意思模糊不清,很容易引起误解。这个译法到底应该依照并列结构来理解呢,还是依照偏正结构来理解呢?“少妇杀手”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呢?
如果翻阅多数权威英语单语词典,比如牛津、剑桥等。那么便可以发现,这个词在英文中的意思是一个与很多女人有过关系的男人。译成中文大致是“风流男子”“玩弄女色者”。如果将 lady 与分开写组成名词短语,a lady 就能够指代 a that is a lady ,瞬间转变为“女杀手”、“女刺客”!不管是在语言水平方面、翻译技巧方面、文化素养方面还是敬业精神方面,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欠缺,译者都有可能成为制造语言污染的元凶。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翻译大事及成就举隅
交通大学校友在翻译领域成就显著,亲身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凭借翻译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民国时期的军事战争期间,有不少校友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翻译活动。其中,黄宏煦是一位资深翻译家,他于 1937 年进入交通大学电机系。1942 年,黄裳响应号召奔赴缅甸、印度战区担任翻译;黄裳是著名散文家、藏书家,1940 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3 - 1946 年应征在西南及印度战区担任美军翻译;刘祖慰是资深翻译家,在科技翻译方面造诣深厚,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创始人,曾于 1942 年赴安徽绩溪担任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翻译,还曾担任美国前总统卡特访沪时的口译;周锡卿是翻译家、英语教育家,1936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管理系,曾于 1946 年奔赴东京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翻译。
陆定一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文化部部长。他于 1926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他学识丰富,记忆力超群,能够通晓四种外语,尤其擅长俄语和英语。1946 年 8 月 6 日,毛泽东在延安接受了美国女记者斯特朗的采访。毛主席的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经由陆定一之口而传遍世界,“纸老虎”的英译 paper tiger 被纳入各大英语词典,进而成为正式词条。屠岸是诗人,也是文学翻译家,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总编辑。他于 1946 年从交通大学肄业。他从事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济慈诗歌的翻译工作。他的译作《济慈诗选》荣获了中国作家协会彩虹翻译奖,这是文学翻译的最高荣誉。2010 年,他获得了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是翻译界的最高荣誉。2011 年,他获得了“2011 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
学者小传
王金波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拥有博士学位,还是硕士生导师。他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他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会员,也是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的会员。他是国家级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和上海市精品课程英汉翻译课程组的主要成员。他曾作为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中国典籍翻译、翻译教学、词典学。
获得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擅长多种外语,在英汉互译方面很有专长。长期进行口笔译的实践工作,也从事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大学英语等多门课程,包括英汉口译、英汉笔译等。在《中国翻译》等刊物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还主编、参编了多部著作与教材。
曾获全国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优秀奖,获 CASIO 杯文学翻译竞赛优秀奖(英译汉),获优萌杯翻译竞赛一等奖(最高奖项),获 CASIO 杯文学翻译竞赛三等奖(德译汉,一等奖空缺),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荣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获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一等奖,主持了教育部、学校资助的《红楼梦》翻译研究课题四项,其论文《清代评点派红学对<红楼梦>德文译本的影响》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王金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