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8 21:38:19

诺贝尔文学奖英文-诺贝尔文学奖英文-诺贝尔文学奖英文翻译

2024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把奖项授予了“70 后”的韩国女作家韩江(Han Kang)。此奖项是为了表彰她能够用极具诗意的散文去直面历史创伤,并且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诺贝尔文学奖是颁发给一位作家的,并非一部作品。然而,读者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韩江那本具有很深冲击力的文学作品《素食者》(The ),并且该书的英文版在 2016 年度获得了布克国际文学奖。本文会从翻译在韩江作品里所起的作用这一角度,来探讨韩江如何走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会从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的变化这一角度,来探讨韩江如何走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还会从对未来诺奖的期待这一角度,来探讨韩江如何走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

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韩江的文学成就与翻译在其作品传播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紧密相关。2004 年,她的《素食者》在韩国初次出版。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极为平凡的韩国女子英惠(Yeong-hye)决定成为素食者,原因是她期望成为一棵树。而她的这一决定使得周围的人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其中有丈夫和父亲对她的虐待与谩骂,还有姐夫对她的痴迷。小说将女性内心压抑的疯狂与伤痛展现给了读者。2015 年 1 月,这部小说由名叫黛博拉·史密斯的译者翻译为英文并出版,在全球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位译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她除了翻译了《素食者》之外,还翻译了韩江的《白》等多部作品。翻译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让韩江作品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得以超越语言障碍,触达世界各地的读者;翻译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让韩江作品中蕴含的心理冲突得以超越语言障碍,触达世界各地的读者;翻译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让韩江作品中独特的叙事手法得以超越语言障碍,触达世界各地的读者。

布克奖对翻译作品格外重视,自 2016 年起,专门设立了布克国际文学奖,目的是选出被翻译为英文的优秀文学作品。韩江的作品获奖,鲜明地体现了亚洲文学翻译的崛起。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韩江的作品里,许多亚洲文化特有的意象、情感以及哲思,经由翻译被巧妙地传达给了外国的读者,这增强了作品的普遍适用性。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博伊德·唐金(Boyd )对译者的作用予以肯定,他认为译者和作者平分 5 万英镑的奖金是很合理的,因为“这本古怪且睿智的小说在英语版本中确实表达出了原本的味道”。此实例表明,翻译文学不再处于文学的边缘位置,而是成为推动世界文学交流的重要力量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对翻译文学的关注,这也显示出当代文学经由翻译迈向全球化的趋势。

韩江等非英语创作的文本在国际文学奖项中取得的成就,既属于她个人,也属于全球文学中那些致力于翻译的无名英雄。翻译者的努力使得韩江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因此,诺贝尔文学奖对韩江的授奖,进一步肯定了翻译在当代文学传播里的重要地位。

https://img1.baidu.com/it/u=4294205683,153473226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98&h=500

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的变化

韩江获奖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的变化。以往,诺贝尔文学奖倾向于奖励作家一生的文学成就,而布克国际文学奖注重某一部具体作品的突出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从强调“终身成就”慢慢转向关注“当代影响力”。

纵观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名单,传统上它会表彰作家一生的贡献。许多获奖者在获奖时,其创作生涯已经长达数十年。然而,韩江出生于 1970 年,她在获奖时年龄相对年轻,并且她的获奖作品更直接地反映了世界性的社会复杂化。韩江的关注点不局限于韩国妇女,她拥有世界性的视野。例如,她的作品《白》反映的是波兰在二战期间的历史创伤。这位作家善于运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将个体在社会规范下的反抗以及精神崩溃描绘得十分生动。这种主题很容易与现代社会中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压力的讨论产生强烈共鸣。

全球化进程加剧后,诺贝尔文学奖对作家作品的关注发生了转变。它从表彰“终身成就”转为关注与当代社会相关的问题,并且特别重视作家及其作品的社会责任感。2018 年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 2021 年的阿卜杜勒 - 拉扎克·古尔纳就是这种变化的典型体现。他们的作品涉及全球化、移民、历史创伤等话题,这些话题与现代读者的经历紧密相连。托妮·莫里森、露易丝·格丽克等稍早时期的作家都借助作品对性别、种族、身份等议题进行了探讨。韩江的作品在这方面也体现出了她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力量。《素食者》借助个体对食肉社会的拒绝,展现了身体与权力、自由与禁锢之间的矛盾。这种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索,让她的作品不只是停留在文学的美学层面,还成为社会流行话题讨论的重要部分。韩江的作品不单是文学创作,更是对社会压迫的反思以及对女性身体的书写,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体现了作家作为社会发声者的角色。诺贝尔文学奖展现了对当下世界范畴议题的敏感度。

诺贝尔文学奖愈发注重全球视野,这是韩江获奖的背景之一。以往,诺奖得主大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作家群体中。然而近年来,来自非西方世界的作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韩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韩国文化背景,不过凭借普遍的主题,像精神压迫、家庭关系等,赢得了国际读者的共鸣。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对跨界和多样文体的接纳日益明显。韩江的作品具备小说的叙事特质,同时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元素,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分类界限。她的作品极为注重感觉,例如她曾表示:“我希望把鲜明的感觉,包括触觉、听觉和视觉,都传递出去,并且将这些感受融入我的句子里,就如同电流一般。”这种文学形式有了突破,体现出她对社会心理有着深刻的洞察。像 2016 年的时候,鲍勃·迪伦凭借他音乐歌词的文学性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决定让当时的人们开始重新对文学的定义进行审视。他们的获奖都表明了评委们对新形式以及新叙事手法是包容的并且给予了肯定。

对未来诺奖的展望

https://img1.baidu.com/it/u=2168140291,405470693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2

韩江获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来诺贝尔文学奖有了新的标杆。随着评选风向的改变,未来的诺奖得主或许会更多地出自非西方国家,并且他们的作品会更注重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困境。未来的诺奖得主也许不用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而是能够凭借几部重要作品和突出的文学创新能力获得全球的关注。文学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当中,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圈。它成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能够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

当下,动物权利研究专家彼得·辛格正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演讲。他结合自己著名的动物伦理著作《动物解放》最新版本里的核心理念,着重强调人类应当学会感知到动物的痛苦。同时,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即重要的并非动物是否能够进行推理或说话,而是它们是否能够感受痛苦。这个问题为动物权利理论奠定了道德基础。然而在当代,由于文学与伦理学的融合,我们发现边沁的问题还能进一步追问:重要的不只是动物能否感受痛苦,还有我们人类能否感知动物的痛苦,以及我们人类能否感受到所有他者的痛苦。韩江的作品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她的作品借助叙事以及情感塑造这两种方式,让读者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他者的痛苦,甚至能够对跨物种的痛苦产生共鸣。由此可见,借助文学,我们不但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人类彼此之间的痛苦,还能够把这种同理心拓展到其他的生命形式上。

韩江的诺贝尔文学奖之路可以追溯。她的作品经由翻译而走向世界,这代表着当代文学在全球化和多样化方面的发展趋势。她获得奖项,既是个人的成就,也是对当代文学创新、社会责任感以及跨文化对话的肯定。我们期待未来文学及文学奖能延续这样的趋势,为跨文化理解和人类共情作出贡献,让世界文学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与生命形式的纽带。

(作者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诺贝尔文学奖英文-诺贝尔文学奖英文-诺贝尔文学奖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