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9 03:06:43

超母体进化漫画-进化漫画母体图片-进化漫画在线阅读

特别推荐

如何读懂宗教的意义?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遗址

无神论者去了解宗教,其目的并非是要成为一个宗教徒,而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现代人。

人类对世界最开始的认识,通常呈现出二元的状态。这是因为“二元对立”的形式最为直观。《道德经》中提到“长短相较,高下相形”。《周易》将世界区分成“阴”和“阳”。朱熹探讨“知”和“行”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二元对立”思维常常会让人贻笑大方,并且还会带来贻害无穷的后果:

一提到经济形势,一旦不能“走出去”,就必须“自循环”;

一提到政治立场,“凡是敌人坚持的,我们就必须反对”;

提到人性时,会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仿佛人的善恶如同戏台的脸谱那般黑白清晰。实际上,善与恶一直都存在于人性之内,一个人决定行善还是作恶,其缘由或许与利益并无关联……



宗教往往被看做是无神论的敌手。

社会现状存在道德衰败和是非扭曲的情况,这使得人们开始对信仰和宗教予以重视。然而,那些被二元思维所影响的人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陷入极化的立场之中,要么是“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对立,要么是“甲教派”与“乙教派”的对抗。仿佛只要一谈及“信仰”,就必然要信仰宗教,而一旦信仰了宗教,就肯定会成为“宗教战士”。

很多宗教徒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只自顾自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心只想进行传教活动。与此同时,因为缺乏宗教传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习惯于把自己当作“无神论者”,用科学理性去抨击宗教。

从古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为何会有众多性格健全且成就卓越的天才大师,他们甘愿舍弃财富、享受以及地位,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神呢?很多无神论者既不想去追问这些“人性最深处的奥秘”,也不能去追问,于是只好将其斥责为“迷信、反智、精神错乱”。

粗暴的偏见,确实能给人带来一些智识方面的安全感。然而,这种思维的极化以及认知的懒惰,进一步加重了我们的认知盲区。即便有许多敌视宗教的科学精英,他们也无法对宗教进行有力的批驳,甚至无法借助宗教这面镜子,真正地理解科学理性和现代文明。

我们必须承认,不论是否信仰宗教:人类首先是具有宗教情感的生物,然后才是具备理性的生物;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宗教的历史。

宗教既是一套价值观,又是一组信念体系,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能对宗教毫不关心,然而宗教却始终在关心着我们的观念以及亲友。就算我们轻视宗教,也无法将其消灭。就算我们打算驳斥宗教,也应当重视宗教并且了解宗教。

黑格尔曾说:“我们要对一个人进行质疑和反驳,就必须先接受他的前提,这样提出的质疑和反驳才会有效。”如果我们缺乏对宗教的了解,那么我们对宗教所做的一切批判,必定是“虚空索敌”“无的放矢”。宗教作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复杂、重要,也更需要经受质疑和辩白。

宗教不只是外在的那些规条、殿堂、集会以及苦修等。宗教乃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宗教是秩序得以维系的支点,宗教是决定东西方文明发展走向的底层逻辑,宗教是人类对智慧和光明进行追求的至高境界。

简言之,无神论者了解“宗教的意义”,其目的并非是要成为宗教徒,也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能够改变自身的认知,进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现代人”。



宗教的意义:无神论者的必修课

宗教并非是可以随意消遣的谈资,它是一种“无用之用”,就如同人生意义的“扳道工”一样,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

一些无神论者并不抵触宗教。在他们看来,宗教仅仅是一些文化方面的装饰,是建筑上的美学体现,是饭后闲聊的话题,属于一种无足轻重的存在。那么,专注于“精神属性”的宗教,是否拥有无神论者所期望的“实用价值”呢?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利益会促使人们沿着既定轨道前行。而宗教文化所创造的观念世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就如同“扳道工”那般,能够决定利益行为的走向。其对于行为选择所具有的意义,甚至比利益驱动还要重要。

米塞斯认为:人是具有目的而进行行动的。只有明确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行动才能够成为可能。一个仅仅只是纯粹追求利益的“理性人”是一种怪异的存在,在世间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人。

诺奖得主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师,他曾在《西西弗神话》里说: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这根本无关紧要。我亲眼看到许多人觉得人生不值得度过,所以选择了轻生。我也看到有些人因为某些思想或幻想给了他们“生的依据”而甘愿为之献身。由此我断定,生命的意义是最为紧迫的问题。

可见,绝大多数最伟大的智者都觉得,“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是重要的;“人死后会去向哪里”这个问题是重要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重要的。这些都是终极问题,而其他的东西说到底,其价值不是很大。

然而对于这些终极性的问题,科学完全没有办法发挥作用。科学既无法去证实它们,也无法去证伪它们,并且根本就不会对其予以关注。就如同爱因斯坦所讲的那样:“对于我们的行为而言,那些具有必要性且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信念,是无法通过僵化的科学来进行探寻的”。另外,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说道:“即便所有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回应和解答,但是人生问题依然还没有被触及到”。

能为终极问题提供解答的,依旧是宗教。基督教针对人的生死、性情、救赎以及整个世界的终局,都给出了一整套的价值体系;释迦牟尼用“毒箭”来作比喻,觉得“生老病死”是人生最为紧迫的事情,其他的追问就如同中毒箭之后不去救治,而是去追查“箭从何处来”;许多原始宗教,也将个体幸福、社会生活当作其宗教的核心意义。

苏美尔神话

2.宗教不受“现实”限制,而是现实的“阿基米德支点”。

https://img2.baidu.com/it/u=2673565478,375883961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3502

无神论者认为,宗教并非是唯一的能够产生意义的机制。文学、艺术以及传统等可以用来替代宗教。例如,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中国人能够凭借历史、祖先或者家庭伦理来生活。科学领域的人士将“理性”视为终极价值,而某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则宣称自己相信“良心”。

事实上,文学等“意义生产机制”的起点未超出现实。现实世界变幻难测,人心飘忽不定。所以从它们生长出的“人生意义”“社会价值”必然摇摇欲坠,且可能相互敌对。因此,我们常能看到,观念体系的竞争转变为了“诸神之战”。各种“主义”纷繁复杂且自我标榜,它们之间势不两立,甚至比古代的宗教战争更为激烈。

宗教的支点不在世界。宗教犹如世界的“阿基米德支点”,能够对人类的观念以及现实世界起到支撑作用。无论是大的传统宗教还是小的传统宗教,都给人类提供了超越世俗生活的“超验世界”。这个“超验世界”可以是像上帝、妈祖、老天爷这样具有人格化的信仰对象;也可以是像印度教的“大梵”那样非人格化的智慧体系;还可能是诸如佛教的“涅槃”这类超自然的境界。

宗教最大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持续不断的意义。《圣经》十诫中,前四条要求人们“只信独一真神”,而后六条则是“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奸淫”等具体的约束。实际上,倘若人不尊崇“独一真神”的至高权威,那么后面的这些约束对他而言就都没有意义了。

人类本能中有“神圣崇拜”,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它。很多高风险职业,像明星、运动员等,都有一些小迷信和强迫症,这正是源于“神圣崇拜”这种本能。不过,只有坚信某种神圣的存在,人才能获得稳定的秩序感。一个人生如果没有目的,那就是虚无的;一个世界如果没有结局,那是可怕的。科学理性无法给予人“生死观和末世论”,但这却是所有宗教都具备的。

日本“七五三节”:神灵庇佑孩子

3.宗教不是“历史的绊脚石”,而是“文明的孵化器”。

很多无神论者,将宗教粗暴地斥为愚昧,视为精神鸦片,他们认为宗教的非理性以及神秘主义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启蒙运动以来,绝大多数的思想家都把“祛除宗教蒙昧”当作“走向现代文明”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宗教与理性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并且,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里,宗教充当了文明的“孵化器”,同时也充当了文明的“播种机”。

•宗教是文明秩序的母体‍

在文明起源的构成要素中,宗教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尤瓦尔·赫拉利于《人类简史》里指出,文明的起源以及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之处在于“对想象事物的认同”。宗教属于最大的想象认同,信徒对宗教的忠诚度要比企业品牌高很多,甚至比血缘认同还高。

美国宗教史研究领域的杰出人物、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米尔恰·伊利亚德( )在他的名著《探索:宗教的历史和意义》里,以深刻且雄辩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

毕达哥拉斯等科学巨匠,还有亚里士多德等,甚至波斯祭司的文明思想,都曾从希腊古宗教的神圣启示中获得了深深的益处。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坚持先引进古希腊宗教文献“赫尔墨斯文集”,而不是先引进柏拉图的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家坚持先引进古希腊宗教文献“赫尔墨斯文集”,而不是先引进柏拉图的著作;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人坚持先引进古希腊宗教文献“赫尔墨斯文集”,而不是先引进柏拉图的著作。

在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以及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等属于精英阶层的人物,他们竭力去保存埃及、波斯等的异教艺术,并且把这些异教艺术当作圣经的佐证,也当作“太初启示”的构成部分。

宗教徒需要从宗教中汲取精神力量,无神论者也同样需要。像著名的“反宗教人士”布鲁诺,他热情欢呼“日心说”,然而他这样做的理由和手段,竟然都是宗教和巫术……

•宗教创造了最多、最美的艺术

西方艺术史就是“希腊 - 希伯来”宗教文化史。莎士比亚的作品集为现代人所熟知,其中有 1300 多处典故出自《圣经》。拉斐尔的《圣母子》、米开朗琪罗的《摩西》、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以及交响乐、教堂建筑等,都与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关,并且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中国艺术令西方人着迷,像雕塑、瓷器、绘画、书法、建筑等,这些艺术的底蕴和内核,几乎都源自传统宗教的神秘力量。

•现代秩序,是从基督教生长出来的‍

中国古代存在“上帝”崇拜、诸神崇拜以及祖先崇拜。这些崇拜是“君、臣、民”政治秩序的依据。西汉刘向在《说苑》里有记载,天子会祭祀上帝,公侯会祭祀诸神,从卿以下的人则不过祭祀自己的家族。日本传统的是“士农工商”,印度传统的是种姓制度,它们也都是源于相同的宗教底层逻辑。

今天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代政治原则,像法治、财产权、个人主义、专业分工等,以及社会机构,例如大学、医院、法院、行会等,都源自中世纪的基督教。甚至我们习以为常的礼拜天和公元纪年,也都来源于基督教。

在《探索:宗教的历史和意义》这部作品里,伊利亚德教授对宗教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他指出,世俗理性的现代政治需要依托于宗教敬虔的社会。宗教有着维系价值共同体的作用,能够教育青少年,传讲社会伦理,保护私人空间,制衡国家暴力等。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佛像

4.宗教不是科学的死敌,而是科学的“良师益友”

宗教承担着守护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的职责,它们本能地对先锋性和创新性的事物怀有警惕之心。例如,伽利略的天文学以及现代解剖学都曾受到天主教的限制。正因如此,许多无神论者把宗教当作科学的敌人。

事实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史是非常密切且生动的。当我们纵观整个人类科学史时,能够明确地说,宗教是科学的母体,同时也是科学的“良师益友”。

古希腊人依据“确定性的大小”来对知识进行分类,这样就使得科学与宗教的分科有了可能;近代科学革命之后,两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厉害;然而当代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论,又让二者再次有了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古代最先进的科学:宗教‍

古代宗教的占星术,它是人类最早的天文学;根据季节变化以及月亮的盈亏去安排宗教节期和农业生产,这就是最早的历法;在宗教规条里,像洁净食品、沐浴身体、禁止近亲结婚等内容,这些就是当时最先进的生物、医学知识。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拥有一套复杂的运行机制以及观念体系。其核心的数学公理和定量实验,起始于古希腊。在中世纪神学院的“唯命论革命”中得以成长。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在人类历史中所占的比例极小。著名科学史家吴国盛曾说:“若没有基督教,就不会有现代科学。”

•科学的未来,离不开宗教‍

科学的基础是由人类理性构建起来的客观知识体系,而科学的解释力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人性本身并不具备科学性,比如我们会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和经验是值得信赖的呢?为什么我们与他人能够拥有一致的看法,并且对此毫无疑虑呢?对于这些问题,科学无法给出解释,然而宗教却一直有着“共同的敬拜”这种现象。基督教告知我们:是同一个神创造了同一个世界以及同一种人类,正因如此,我们才拥有了相同的身体,并且具有相通的人性。

https://img2.baidu.com/it/u=4173404763,290360293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893

最前沿的物理学告知我们,科学需要一种“超自然的前提”。若没有这种前提,人类就无法获得确切的科学知识。刻意排斥造物主的科学,如今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比如霍金关于宇宙起源的“无界限设想”以及“M 理论”,就被诸多学者抨击,他们认为这些理论完全出于虚构,比宗教更像宗教。

藏医诊断图‍‍

5.宁愿迷信宗教,不要迷信科学‍

现代人对科学存在着迷信和谄媚的现象,这种现象比宗教迷信更加愚昧且更加可怕。大众已然完全忘却了,在 20 世纪,“科学主义”所制造的致命骗局,曾经引发了怎样的惨烈后果——像苏联的计划经济乌托邦,纳粹的“生命之泉”以及“T4 安乐死”等人种改良计划等等。

每一次发生科学进步的时候,都会有新一轮的“科学崇拜”随之而来。如今是科学理性处于非常突出的时刻,宗教逐渐衰弱这一点是用肉眼就能看到的,然而各种装扮成“科学”模样的巫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科学在不断向前发展,巫术也在进行着演变——“元宇宙”以及“数字货币”成为了最新的传销话语方式,“量子波动速读”这类伪科学、“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类伪宗教,成为了骗子进行收割的重要手段。

使徒彼得称,“人被谁制伏,就是谁的奴仆”(彼后 2:20)。伏尔泰讲:“谁是你不能予以批判的对象,那此人便是你的上帝”。无神论者宣称自己不信任何宗教,然而他们的非理性崇拜,其程度甚至比宗教徒还要狂热且极端。现代人能够毫无约束、坦然自若地崇拜金钱、哲学、欲望,甚至将科学家当作神一般来崇拜。

物理学家盖尔曼曾尖锐地对民众对爱因斯坦的崇拜进行了批评。他说,一个科学家在年轻时能够创立出那么美丽、正确且重要的方程,然而到了老年却提出了这些错误的方程,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和痛心。我时常感到困惑,爱因斯坦年老时的照片和塑像随处可见。然而,这个年老的爱因斯坦,之后并未再有什么重要的贡献。而他在年轻的时候,不但做出了所有令人震惊的发现,而且还穿戴得整整齐齐,显得英俊潇洒。

霍金夫妇

著名学者托马斯·索维尔指出:“要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需要具备相当多的知识的。”如今的当代国人,对科学理性所抱有的信心,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国民。然而,由于我们在宗教智识方面存在缺失,这使得我们既无法理解人性,也无法借助宗教的镜鉴来真正理解科学和理性。

身处一个宗教逐渐衰微且价值出现崩坏的环境之中,要去弥补“宗教”这一块认知拼图,这一点显得极为紧迫。就算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神论者也需要了解科学理性,而无神论者也需要了解宗教所具有的意义。

在宗教通识类的普及读物方面,休斯顿·史密斯的《人的宗教:世界七大宗教的历史和智慧》是首选。此本书从 1958 年开始出版,到现在累计畅销 200 万册,并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学在宗教通识方面必选的读书目录。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已经进行了第 11 次出版。

《人的宗教》存在诸多优点,不过也留下了一些缺憾和空白。

《人的宗教》介绍了“六种传统宗教以及其它原始宗教”。然而在近两个世纪里,各类新兴宗教和复兴教派不断涌现。就连研究宗教教义的学者也常常会遭遇知识上的阻碍,对此感到茫然无措。深入探究其根源,那种依据教义、礼仪、经典、体验来进行论述的传统方式,无法看清宗教的共同本质。对于依靠理性的无神论者来说,其解释力和说服力都十分有限。

《人的宗教》作为通识类读物,对于当下国人的伦理和秩序需求无法予以满足,借鉴和取用的可能性极小。在当今社会,宗教断绝、价值扭曲且伦理崩坏,我们更为迫切需要的是:一本能够精确梳理“宗教之历史”的读物,一本能够深度剖析“宗教之意义”的读物,以及一本能够高度俯瞰“宗教之视野”的经典读物。

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经典名著《探寻:宗教的历史和意义》被译为中文,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并且,它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兼具综合性、权威性、开创性的大师经典‍‍‍‍‍‍‍‍‍‍

伊利亚德是一位宗教史研究方面融会贯通的大师,他对各种宗教的“神圣敬拜”都很熟悉,能够轻松运用。并且他总是可以透过礼仪、教义、体验等这些表象,直接触及到宗教的本质意义。

伊利亚德是一位极具开创性的学者。他创立了“神显”理论,这个理论涵盖了一切超自然的敬拜和意义。这一理论大大拓宽了现代人对“宗教”的理解,并且成为后世宗教研究的典范。在他之后,神话、巫术、象征、传统等大量的“准宗教元素”,正式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范畴。

伊利亚德纪念邮票

经典的分量并非取决于篇幅,而是取决于眼界。本书的篇幅仅有 230 页,然而它却是伊利亚德的代表作。伊利亚德不仅是一位卓有影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科幻小说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掌控力和想象力,也能看出他对“宗教与人类之未来”有着透彻的理解。

切中时代的痛点,能够洞悉宗教,是案头的必备书籍。

本书并非对宗教史进行简单的梳理,它涵盖了文学、哲学、艺术、民俗、教育等方面的普遍性意义,深入到了“宗教的功用、危机和革新”等问题之中,尤其着眼于“宗教的人道关怀”,正好是为中文读者专门定制的,是能够解决当下信仰痛点和宗教迷思的案头必备书籍。

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可被视为赫拉利《人类简史》的升级版,而伊利亚德的《探寻:宗教的历史和意义》则是史密斯《人的宗教》的进阶版。它能让有神论者更深入地理解信仰,让无神论者更深刻地懂得科学,让不可知论者更透彻地明白和谐。诚挚地向大家推荐《探寻:宗教的历史和意义》,只需识别二维码,便可一键购买。

稀缺优质图书 · 扫码订购↓

爆款哲学漫画

1分钟漫画系列

哲学+逻辑学+博弈论

59元 = 3本↑

爆款福利!超级优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超母体进化漫画-进化漫画母体图片-进化漫画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