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吉林财经大学的法学专业怎么样-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
一、历史发展法学院于 1994 年成立。它是吉林省内较早设立经济法专业的法学院校之一。法学院实行一级学科办学模式。学院将全部力量集中起来,用于建设和打造国家级一流法学专业。
2019 年,法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 年,法学专业被选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 年,被列为吉林省委政法委长春法务区重点参与建设的单位。2023 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吉林省大学法学门类专业排名中处于省属高校第一方阵,现已成为办学成效突出且得到社会广泛赞誉的北方财经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之地。
二、发展现状
(一)专业定位
(二)专业特色、亮点
1.特色
法学专业依据国家领导人有关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法学教育教学工作。将“法律、财税、经管”专业知识相互贯通,在具备多元专业背景的情况下,竭力打造具有浓厚区域化和财经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构建起吉林特色且达到国家水平的法学教育质量体系。
法学院是中国法学会多个研究会的副会长和理事单位,包括商法学研究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刑法学研究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它还是吉林省法学会财经法学研究会和企业法治研究会的会长单位,以及长春市法学会的副会长单位。此外,它作为吉林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基地,承担了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的重要任务,深度参与了长春智慧法务区重点项目建设,以高质量服务法治吉林和吉林的全方位振兴发展。
2.亮点
本专业将党建作为引领。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以法为主、法经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法学专业与“会计、金融、税务”等学科资源相联接,融合了涉外法治、人工智能法律要素。致力于培养出既精通法律,又懂得经济,还会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财经法治人才。
第二,本专业以法学课程思政作为主线。本专业打造了差异化的新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国家领导人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贯穿于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分类培养、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战略在持续推进。在法学专业的一个平台之上,分为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和民商法方向来进行分类培养。实验班累计培养了 330 人。徐显明教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还是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他曾到法学院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https://img2.baidu.com/it/u=952148850,186155435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第三,法学院毕业生因专业基础扎实而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因综合素质过硬而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因动手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的就业覆盖了最高人民法院,覆盖了国家审计署,覆盖了国家税务总局,覆盖了吉林省各级法检,覆盖了大型律所。毕业生的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全省高校一直处于领先状态。这为国家的发展以及东北振兴、吉林振兴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卓越的财经法治人才保障。同时,也为我国法学专业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法学院教师获得 1 门省级一流课程;获得 3 项省级教研成果奖;承担 32 项省级及以上教改与教研项目。获得过多个国家社科、教育部、司法部、民政部的科研立项。多篇论文在《当代法学》《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等法学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且这些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与长春法务区建设开展合作,与金融法庭、国际商事法庭开展合作以解决金融法律风险等事宜,其政策建言获得多位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还聘请了近 60 位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吉林省各级公检法司单位的实务专家作为外部师资力量,以支持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三环相扣”的教学体系保障了本专业的高水平教学质量。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有培养要求,依据此要求,在吉林省建成了 23 家覆盖法、检、律所的法律实务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与校内综合实训平台、法律人大讲堂实现了全面对接,从而形成了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校内实训)与第三课堂(校外实践)“三环相扣”的教学体系。
第三,以“观摩、模拟、实训三结合”作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了本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竞争力。它依托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重视实务技能课程的开发,同时也重视法律实务研讨课程、模拟法庭课程、法庭角色体验课程以及法律诊所课程的开发,从而实现了实践课程的系列化。把价值引领与法学实践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构建出法律与金融、法律与会计、法律与税务相互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课程群,从而形成以“法学基础理论、法学方法、法学学科前沿、法律实践”为聚焦点的课程体系。法学院组织了专任教师,这些教师具有法律实务经验。同时,还邀请了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他们合作编写并出版了《模拟法庭实训教程》《法律诊所实验教程》等 10 余部教材。这些教材适用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课程。
第四,持续进行教学创新,以此保障本专业智慧课堂的建设质量。本专业主动融入智能型法学教育的变革活动,把法学教育的成熟经验以及教学资源与智能科技进行有机融合,并且与聚法科技等展开深度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迎接“法律+科技”的意识以及适应科技变革的学习能力。
(四)专业挑战与应对
全球经贸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给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学专业直接面对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还有大数据技术变革对传统法律职业所带来的冲击。它积极地回应了涉外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等新兴法学领域的知识大量涌现的情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地挖掘吉林的经验,并且推进改革创新。
第一,更加关注本科应用型法治人才素质的提升。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以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为基础。它与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也与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还与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同时与长春金融法庭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并且与国际商事法庭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重点开发了跨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是法律与金融、法律与会计、法律与税务、法律与资本市场交叉融合的。还重点开发了微专业课程群。
https://img1.baidu.com/it/u=3627652795,308547010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426
第二,对高层次法治人才的涉外等综合素养提升予以更高度重视。学院的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目前设有民商法学、经济法学、法学理论和刑法学这四个专业方向。该学院注重发掘学生的学术研究潜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涉外法治素养。每年都有多位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开设了系列涉外法治讲座。这些讲座聚焦于国际经贸法律领域的前沿问题,也聚焦于国际税收法律领域的前沿问题。通过这些讲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拥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并且具备一定的涉外法治知识。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法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两办《意见》以及“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 2.0”提出了相关要求。法学专业聚焦国家战略规划和东北全面振兴。它整合了学校经济、金融、管理等优势学科资源。努力在全国法学院校中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知名度的一流法学专业。
一是聚焦于教学改革创新,以此助力一流金程的建设。持续对混合授课模式进行推广,重点把一流课程打造出来,让民商法等法学的核心课程以及涉外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等新兴课程实现全面覆盖。
一是整合学院的资源,将资源倾向于培育学院的教学名师。加大对那些长期从事本科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资源支持力度,对担任在线开放课程、一流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师给予支持,尤其要为在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勇于进行探索的教师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经费等方面的条件支持。
一是强化校内协同,借助跨专业教学团队来提升“第二课堂”的质量。二是凝聚税务专业以及会计等专业的教师资源。三是以读书会、案例研讨会、论文讲评会等形式,把跨专业的师资力量注入到与学生的互动当中。
四是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予以突破,进而引入了本科生的“第三课堂导师”。持续推进“本科生向导计划”,与法检律企等实务导师进行联合,协同各法治实务部门的教学工作站以及法律诊所等实务教学资源,以此促使教师团队能够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五是将新文科建设理念融入法学教育,践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全阶段理念与模式。对本科文理交叉招生人数进行优化,把控专业学生的质量,争取开展非学历的继续教学模式,以此为专业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和经费保障。
法学专业会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国一流财经高校法学专业而不懈努力奋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