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回忆录范文-回忆人生的文章-关于回忆人生的感悟
作者是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方面的专家。他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的所长。同时,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和博导。此外,他还是嘉兴发展规划院的名誉院长。图一,作者故乡嘉兴市王店镇国家文保单位《粮仓群》。
人生本应是淡然而从容,洒脱而无争。
唐代诗家曾说:“来时无影去无踪,去和来时的事情是一样的。又何必再去询问人生的事情呢,仅仅这人生就如同在梦中。”在岁月面前的自然人,只会分辨年龄的大小,不会区分地位的高低。
大凡为人者,最初的来处和最终的归途都是一样的。在两极之间的人生,都是历史的过客。无论是何种爵位奉禄,对于人来说都只是一种体验,而并非拥有。所以,社会伦理注重长幼顺序,不注重爵位高低,只按照春秋长幼来论,而不按照官阶高低来划分。
我出生在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大师之后,这实在是非常幸运。当我在书房里聆听着贝多芬的交响乐《英雄》以及莫扎特的《降 E 大调第一交响曲》而沉浸其中时,我常常会细细思索。无论你穿着多么时髦,居住得多么豪华,代步工具多么时尚,都比不上心中的经典。而这背后所潜藏的,是生活的简约。
我佩服美国超级富豪、股神巴菲特。我佩服他不是因为他的致富神话,而是他极简的生活态度。他虽然极为富有,富可倾城,但他的生活却简单得让人惊讶。他的住房依然是在他还未成为“暴发户”之前的那所旧宅。他从不花费大量金钱在社交上。下班回家之后,他唯一的消遣就是手捧着一纸桶爆米花,然后开始看起电视节目来。这种生活深居简出。它一点都不像在纽约股海之中能够决主沉浮的大家。反而有点像我这位远离交易柜台的书生。
图二,作者上海交大毕业后开启戎马生涯时的留影。
《我的岁月》以文集的形式展现自己参与或经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以及所获得的见识。其目的是对历史进行横断截面的扫描,旨在让后来的读者用自己的眼光去“读片”。
https://img1.baidu.com/it/u=458764683,13337119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8
我没有卢梭《忏悔录》那种能流传千古、不可阻挡的能力。他那对灵魂的严厉拷问以及思想的大彻大悟让我感到惭愧。然而,我相信自己不是追求个人功利的人。因为,我的人生底线不在“边缘道德”这个范畴。这本书只是一本普通的、记录事情和阐述道理的叙事题材的《大事记》,即便书中涉及到史料,其所持有的观点也与“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思维逻辑没有关联。
生活有苦有乐,人生能屈能伸。有人称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中国是出大师的年代,却鲜有人知晓 20 世纪 40 年代也是出能屈能伸者的岁月。人们不知道,为体弱的大师陈寅恪避居村野养羊挤奶的人,竟是台岛总督的后人;为西南联大时代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开蛋糕铺以贴补家用的夫人杨步伟,是位留美的医学博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精英在波澜壮阔的舞台之下,那些无名的英雄比精英还要更精英。我的阅历时常提醒我这一点,从古至今可以佐证的是,国家存在的意义,常常是以平凡且普通的人的存在作为先决条件的。这种“平凡”和“普通”并非源于“无为”,恰恰是源自“无名”且守愚。
图三显示,在联合国在沪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者(右一)担任主持,当时左一是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左二是时任副市长刘振元,且有 22 国学者参加该会议。
胡适先生从古说到今把是非之评说得更经典:“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你能够给它赋予什么意义,它就会有什么意义。与其整天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不如试着用这一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人生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物理意义上的生活层面,还一定要去探寻自己在精神意义上的生活方式。
德国哲人韦伯说:“人是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每个人都在编织意义网络,只是在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
历史文献的价值在于岁月见证了人类的脚步,见识了文明演绎的路径。2013 年左右是我人生从六十岁迈向七十岁的重要阶段,当时我 67 岁,迎来了祖国经济持续 20 年高速增长后的劳动红利的转折点,也等到了我国置业人口红利的转折点,还迎来了“银发市场”的顶峰,却提前了人工智能替代劳动的进程。
我对它长吁短叹,这并非是儿女情长的气息,也不是杞人忧天的模样。然而,对于同一种社会现象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评价,这都是因为人们有着不同的研究背景、不同的分析视野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
华人后裔李显龙点明了中国官僚主义的弊病,这让我重新领悟到了人工智能的两重性。人工智能进入就业岗位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会排斥劳动;而进入管理岗位则是可取的,因为它在计算机程序的约束下能铁面无私地执行指令,它将在官僚主义盛行的时代掀起一场清新的精神风暴。
图四显示,在 1984 年 8 月,作者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汇报工作。
https://img2.baidu.com/it/u=119035536,393906251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岁月旁观者的外在评判度与人们实际接受度往往并非言衷如一。
美国纽约有一位 88 岁的老人 Frank,他孤身守塔 66 年。Frank 去世后,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在那个时候,美国几乎所有的诗歌、小说、戏剧都对他大加称颂,然而却没有人挺身而出志愿接班守塔,去独自享受那“每天看灿烂的黎明和日落,背后还有曼哈顿的灯光”的生活。
我从这里得到的启迪源于《易经》的“天规”,那就是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就会丧失自我。实际上,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没必要依照别人的眼光和说法来生活。基于这样的道理,我完全没有必要过度在意人们对我岁月回忆的评价和议论。岁月是社会共同经历的,然而记录的视角和心理感应并非全社会所共有,只要无愧于我那个性化的心即可。
嘉兴市有书法高手。市政协刘冬生主席为作者的书房《荣竹斋》题字。这是图五中的情景。
敬畏历史的前提是尊重岁月痕迹。
面对我国的旧城更新改造,这种方式带有运动式的特点。我曾用心思考过,也经历过悲欣交集的感受。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从未去过的西半球的加拿大。在加拿大,其城市中所有公共服务部门的建筑在进行更新改造时,基本都遵循着“整旧如旧,修旧如旧”的原则,轻易不会进行装修改造,即使迫不得已需要改造,也会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来的样子。
这里,除了有节俭方面的理由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要维持服务机构与广大客户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黏性”。这种“黏性”潜藏在服务大厅内那种习惯的布局之中,也潜藏在结构之中,还潜藏在风格之中。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有位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的学生是克塞诺封。克塞诺封写了一部关于苏格拉底一生的回顾作品,名为《回忆录》。这部《回忆录》可以说是全球回忆录的最初形态,就如同一个胚胎般。
我国的儒家经典《论语》,它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太史公自序》,更是一篇具有回忆录性质的典范之作。
回忆录会被社会重视,可能是因为它具有研究断代史不可或缺的文献价值。想到这里,我领悟到了写作的主旨和态度:写《我的岁月》就如同在书写我的人生态度和进行人格拷问,并且更在于还原《岁月》的真实情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