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0 03:20:23

德国乒乓球女队-乒乓球德国女将-德国队乒乓女队

昔日河北名将成德国女乒主教练 管理训练中西合璧

施婕:从文化上讲,我是纯粹的“混血儿”

文/赵弟岭

1993 年的第 42 届哥德堡世乒赛,施婕首次代表德国队参加世乒赛。在女单比赛中,她将 2 号种子乔红淘汰出局。1996 年的世界杯女团半决赛,施婕战胜了王晨和邬娜。她的胜利将中国队阻挡在决赛圈外,带领德国女队获得了亚军。1997 年的曼彻斯特世乒赛,在德国与朝鲜队、韩国队的两场硬仗中,施婕全取两分。她的表现为德国队收获了一枚历史性的世乒赛女团铜牌。

施婕来自中国河北。她凭借刻苦努力以及对乒乓球的执著。在欧洲乒坛成功地“削”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她领军的时代。德国队从一支处于欧洲中游水平的球队。一下子跃升成为了欧洲劲旅。

施婕再次在多特蒙德踏上世乒赛的舞台,她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如今她是德国女乒的最新统帅,曾经创造了德国女乒历史上最辉煌成绩的她,如今肩负起了更沉重的担子,那就是打造德国女乒的新时代。在世乒赛团体赛结束的当天,本刊记者夏娃对她进行了专访,施婕说:“她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超越曾经的自己。”

打联赛锻炼身体

我在 2001 年大阪世乒赛结束后正式退役了。2004 年,德国队邀请我再参加一届奥运会,所以我又打了一年多。如今,队里已经没有和我处于同一时代的运动员了。在欧洲打球的中国人当中,我退役的时间相对较早。这与我的性格有关,我做每件事都渴望超越自我。当时,尽管我还能取得一些成绩,但自己觉得已经无法再超越过去,从而失去了打乒乓球的动力和兴趣,于是便选择了退出。直至现在,仍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施婕,你要是上场还能打,比你强的人有,但不多。””但是再去打世界比赛对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退役之后,有一年时间我什么都没做,也没再碰乒乓球。之后我发觉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于是开始跑步来锻炼身体。那时恰好有一个俱乐部邀请我去打德国二级联赛,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但随后我一想,反正自己也要锻炼身体,去打打球也不错。

https://img0.baidu.com/it/u=3648512623,20476039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73&h=325

那个俱乐部位于汉堡。我去了之后发现了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购物非常方便。我老公常常来汉堡游玩,所以我坚持了两年。我老公和我年纪相同,在我们所居住的科布伦茨市的电视台工作。我们是通过采访而结识的,他所学的专业是体育新闻报道,如今他是电台的总负责人。

后来那个俱乐部降至了三级队,于是我就没再去打了。紧接着,埃森市的奥森豪森俱乐部来找我打甲级联赛。实际上我更倾向于打二级联赛,因为平时不用训练。然而一直没有二级俱乐部找我,所以后来就与奥森豪森俱乐部签了约,到现在为止才打了三场比赛。我原本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然而,我却把俱乐部的队员们都逗乐了,因为他们都清楚我平时不练球,可上场之后竟然还能赢球。我也时常开玩笑讲,别人锻炼身体是要花钱的,而我锻炼身体却有人给我钱。

受命于危难之时

我是由德国乒协直接任命为女队主教练的。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在运动员时期取得的国际成绩较为出色。我们曾获得过世乒赛团体第三名,战胜过香港队、韩国队和朝鲜队。在世界杯上,我们战胜过中国队,还连续获得过两届欧洲团体冠军,这些成就都创造了德国乒乓球的历史。退役后,我在当时居住的那个州队执教了四年。那个州比较小,乒乓球水平也不高。我执教之后,很快就在西南部比赛和全国比赛中取得了成绩。我带的队员也获得了排位赛冠军。对于一个训练条件相当差的州来说,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2010 年的夏天,我在德国国家队训练中心开始担任起了青少年教练员。恰逢其时,女队主教练的位置空缺了出来。他们或许认为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出任德国女队主教练可谓临危受命。1 月底,德国队总教练与我交谈,询问我能否在紧急状况下承担女队主教练职责,时间仓促,仅给我半天考虑时间。实际上,在此情形下,任何教练员接手都不易,因为世锦赛即将开始,已无充足时间备战,且此时换教练定有一些特殊因素。当时总教练多次给我打预防针,他说:“如果你真的决定就任,那么请告诉你的家人,在世锦赛期间不要看媒体报道。”因为刚刚接手工作,很难取得好成绩,他认为媒体的评论不会太好。不过前几天,我的老公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还转发了很多媒体的报道,他表示我们的总教练绝对是想多了,他看到的全都是对我的正面评价。

最享受队员的认可

这次世乒赛对我们而言并非特别遗憾。因为我们把该发挥的都发挥出来了,可最后还是赢不了,这表明新加坡队的实力确实比我们强。德国女队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我们超水平发挥弥补了不少不足,将两个队伍的距离拉近了很多,也有取胜的可能,可最终我们没能获胜,这体现了两支队伍之间的差距。如果我们的实力能更上一层楼,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促使运动员超水平发挥,我们或许就能赢下来。然而,竞技体育最终还是要依靠综合实力。我压根儿都没预料到我们会以 2 比 0 领先,而且一局都没丢,两人都是 3 比 0 获胜。新加坡队的意志品质相当坚定,到最后我们也是在技术方面失利了。

刚开始执教时,我抱着先看看的心态。短暂接触后,我觉得自己能和队员们融洽相处。这次比赛让我发现,尽管接触时间短,她们却接受了我灌输的很多理念,我自己也很惊讶。比赛中她们对我讲:“施,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我努力去做了,可做得没你想象得那么完美。”其实我未曾想到她们会做得那般出色。因为我深知做一名运动员的艰难。她们已经打了十几年的球,身上必然留存着过去的印记。她们能够尝试着努力去改变,这是对我的极大肯定,同时也给予了我最大的动力。成绩仅仅是一种结果,然而能够获得她们的认可,才是我最为享受的事情。

管理训练“中西合璧”

https://img2.baidu.com/it/u=830200917,302544515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我的管理和训练方式会“中西合璧”。从 12 岁进入体工队到 21 岁离开中国,这九年我深受中国乒乓球氛围的熏陶,它对我影响很大。到了德国之后,我看到了欧洲的训练方式,也了解了他们与中国模式的不同之处。从文化方面来说,我属于纯粹的“混血儿”。我既接受了中国方面的思想,也接受了德国方面的思想。我的优势在于能够将两种文化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同时舍弃它们不好的地方。

德国的风土人情与中国不同,思想意识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管理和训练上不能照抄中国。德国人开始从事专业的时间较晚,都是完成学业之后,至少要过十年才能走上专业道路。并且他们对乒乓球的理解比中国人差得多,所以有些方面必须从思想理念上进行改变,不过改变的方式不能太强硬,要让他们明白为何要改变。其实把道理讲清楚他们是能够接受的。不过这需要费一些精力。但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因为我发现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看淡外在压力

德国女队在这次世乒赛团体赛上的表现,或许会让德国球迷对伦敦奥运会怀有更多的期待。我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好这种期待,因为当运动员时经历过许多,不会让自己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很多事情,只有真正经历过之后才会更加淡定,虽然需要努力去争取,但结果往往难以完全掌控,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作为女队主教练带队参加这次世乒赛。别人或许认为我的压力会很大。但我觉得自己还算正常,只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行。因为抽签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存在不确定因素。我个人不会被外在压力所影响。这或许就是年龄大了之后的优势。

我很敬佩乒乓球项目里的邓亚萍和陈静,她们都是很优秀的运动员。但我衡量偶像的标准不是在乒乓球上取得成绩,而是注重一个人的品德、气质和思想。我的偶像应该是不只为自己着想,而是宽厚大度且为其他人着想的人。我一直对萨姆索诺夫有很好的印象,这不是因为他的球技,而是他的为人。他曾在德国打球过一段时间,我们的接触较为频繁。我自幼性格就较为特别,从未有过真正的偶像,或许是我对事物的要求较高,从未像他人那般成为“追星族”。然而,我的母亲有可能是我潜意识里的偶像,只是我自己未曾察觉到。

在德国我有一对邻居,他们大概六十几岁了,对我和我的家人都非常好。其中那位先生是一名法官,刚退休不久,我们家在法律方面的一些事情,都是他无偿地帮忙处理。他们特别喜欢我和另一个人,常常跟别人讲我们是他们的孩子。我去汉堡参加比赛的时候,他们会开车跟着一起去,那种感觉就如同一家人一样。这次世乒赛期间,他们每天都会给我发短信。

我去年回国过两次。六月份的时候我自己回了一次家。元旦的时候,我是和老公一起回去的。实际上,我特别希望能够回去过春节,只是那个时候恰好是德国联赛最为激烈的时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国乒乓球女队-乒乓球德国女将-德国队乒乓女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