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做瑜伽-瑜伽美女做健身餐-瑜伽美女做性感动作视频
去年夏天,我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演讲稿。这篇演讲稿的演讲者是《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她的演讲主题是《成功的“第三大尺度”》。在这篇演讲稿里,赫芬顿提到了除金钱和权利之外的第三尺度,那就是幸福。她强调不要以失去自我为代价去获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内心深处,要问最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找到一个地方。就像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一样,通过认识自我,能找到自己的支点,从而取得更多的健康和给予,取得更大的成就。
看完《成功的“第三大尺度”》这篇演讲稿的那个下午,我按往常的习惯来到公交站牌处等待公交,心里想着要去瑜伽馆练习瑜伽。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我眼前飘过。
话音刚落,那个女孩便回过头来。瞧,她有着大大的眼睛,身材纤瘦高挑,这不就是蔡蔡吗?
“是我”,我朝她招手。
她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是你呀,好久没见了。”
说起来,蔡蔡是我刚开始练瑜伽的时候遇到的。
几年前,我在一家规模较大的瑜伽馆办理了一张年卡。刚开始接触瑜伽时,我的肢体明显不够协调。在那个时候,蔡蔡就在我的身旁,她会时不时地对我的动作进行提醒和指正。
课间休息时,我仔细地观察这位美女。我发现她的长相很有异域风情。于是,我和她聊了起来。通过聊天我才知道,这位美女已经练了七年多的瑜伽。突然,我对一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是:既然她练了这么久的瑜伽,为什么不当个瑜伽教练呢?
问这个问题时,我其实是有私心的。当时我刚接触瑜伽没多久,就想着以后能做个瑜伽教练,赚点外快也挺好的。
馆里的一个教练还没等蔡蔡开口就说话了。他说,他们馆长已经找蔡蔡谈过好多回了。馆长一直想让蔡蔡当兼职教练,可是蔡蔡怎么都不答应。大家真不明白蔡蔡是怎么想的。
蔡蔡露出笑容:“其实我真没想太多。我只明白在这世界上,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并不容易。我不希望在这份爱好里混入太多东西。要知道,一旦当了教练,就必须照顾会员的体验,这就意味着我自己不能随意地练习我想做的体式。而且,当教练意味着有收入,我觉得一旦爱好与收入挂钩,我自然会对它有期望、有要求,慢慢地我就会被它所累,无法像现在这样尽情享受这份爱好给我带来的单纯快乐了。””
我似有所悟。
我们为什么会常常厌倦现在的工作?
这里面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当“内在动机”被“外在动机”所替代时,你在做一件事时开始贪图其结果,那么你就会逐步失去许多东西,像快乐。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群淘气的孩子在一个老人的门口踢球,老人怎么说他们都不听。后来老人想出个办法,第一天给了这群孩子一些钱,还告诉他们自己很喜欢看他们踢球。第二天继续给钱,不过后来给的钱越来越少。渐渐地,这群孩子不想踢球了,因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从“踢球是为了快乐”变成了“踢球是为了利益”。
从事某项活动是为了外在的某种结果,若外在结果未能如你所愿,你就会感到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而当你做一件事情并非为了外在结果,仅仅是因为喜欢,你所收获的快乐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很多人说把爱好做成职业时,有人提出质疑。因为任何爱好纳入职业范畴后,会有相应考核标准。那时,你是否还能像当初一样享受其中的愉悦,就很难说了。
是的,人并非机器。没必要每天都紧绷着每一根神经,就像打了鸡血上了发条一样。人需要适度放松。在各种放松方式里,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带有任何目的去做,仅仅因为喜欢,这无疑对身心极为有利。
我曾经的一位同事果果就是这样的例子。
这个姑娘长相十分出众,身材也极为曼妙。然而在她的童年时期,因为家中经济状况不佳,致使她未能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之后她的人生道路颇为坎坷,读大学时学了一个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毕业后,她也感到十分迷茫。凭借着自身出众的外形优势,她来到了这家公司,从事前台行政的工作。
有一段时间,果果非常不自信。她打电话时总是小心翼翼、犹犹豫豫的。因此,她经常被老板批评指责。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果果把我叫上一起去逛街。她跟我说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趣味,而且还觉得自己没有一点长处和优点。
我听完了果果的倾诉。我对她说,其实这真的不怪她。在职场中,领导大多是通过结果来评判一个人的。他们不太在意过程以及个体的感受。如果她想要重新找回自信,有一条路是可以尝试的。那就是拾起童年的梦想,去学习跳舞。
什么?姐,你确定你所言属实吗?我如今已二十多岁了,骨头变得僵硬了,还能够学得会吗?果果睁大眼睛向我询问。
只要你喜欢,那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期限,例如半年。如果在半年内跳不好,那也可以当作是一种放松。之后再重新去找一份类似于行政或文员的工作,我认为这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
没到一周,果果便辞去了工作。很多人都在猜测她究竟去了何处,而只有我隐约知晓她去的地方。
她参加了一个舞蹈班,开始学习舞蹈。
她告诉我,她第一次跳舞时,心情既兴奋又紧张。她担心自己跳不好会出丑。然而,当音乐响起,她脑海中浮现的是童年时在家对着镜子偷偷跳舞的场景。她首次觉得自己与内心如此贴近。接着,她的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摆动,这种感觉完全不受大脑支配。
一时间,一切仿佛都静止了。身体的动作逐渐与音乐融为一体,她的内心升腾起一股愉悦。这种愉悦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状态在她上学甚至上班之后这么多年来从未体会过。她终于不用为琐事伤神,不用因他人否定而怀疑自己,也不用理会他人看法。这一刻,音乐存在,她也在,这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美妙的世界。音乐停止后,她依旧沉浸在极大的愉悦里,一直期盼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果果开始练习舞蹈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没多久又开始学习绘画,并且一刻都不停歇。
她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时,她身上由内而外散发的气息向我表明,如今的果果真的找回了原本的自己,那种自信与快乐尽显无疑。
果果突然不再焦虑今后要做什么。她告诉我,她能够从舞蹈里找回自我。她突然觉得一切都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困难重重了。她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怕了。
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无疑去除了人内心的幸福,常以外在的金钱、地位作为评判标准。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每天都需面对被评判、被贴标签、被定义、被量化等一系列情况。围绕这些产生的所谓奋斗和拼搏,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因为没有幸福可言的内心,就像断了源头的泉水,再也无法发出欢快的音律。
以上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抛开了世俗的“投入产出比”而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世俗的角度去看,他们的爱好很难说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显著的收益,甚至个人回报率是非常低的。
我始终坚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做的一切并非是为了达成可见的结果,而是仅仅为了和内在的自己相遇。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与众不同而奋力一搏,活成了特立独行的模样,这是一种成功。然而,还有一种成功,即其实你不必非要证明什么,也不必非要活出与众不同的样子,你只需和自己的内心相遇,然后静静地去体会“一切如是”。
人生中会有一些插曲,这些插曲是你意想不到的。它们与你的内心贴得很近,然而却注定和世俗保持着一段距离,且这段距离是格格不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