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为什么不能参加葬礼-葬礼怀孕能参加婚礼吗-怀孕了参加葬礼
我的老家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农村。在我们当地的丧葬事宜中,存在着诸多的繁文缛节。从葬礼开始到结束,有着数不清的仪式,也有诸多的禁忌。这使得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身心俱疲。每次回村里参加逝者的葬礼时,我真的会头皮发麻。然而,我又不得不回家,因为我没有力量挣脱世俗的牢笼,同时也担心自己的父母在百年之后的那一天,村里的其他人会对他们无人问津。
逝者离世的当天,村里人在大老执的安排下开始忙碌起来。首先要给去世之人的所有亲戚“送信”。亲戚们到齐之后,就开始进行盛殓的工作。子女们会给死者口中放一枚铜钱,这枚铜钱被叫做“噙口钱”。
举办这个仪式时,怀孕的妇女不能在现场。至于原因是什么,并不清楚。
葬礼当天,流程较为复杂。首先,逝者的遗体被拉往殡仪馆进行火化。随后是待席环节。待骨灰取回后,将其放置在棺材中。逝者的亲朋好友依次一家一家地烧纸,并且进行三口九拜的仪式,这种场景让人看了感觉特别不适。
还要举行行堂奠礼和行路奠礼,以此为逝者送行。之后,在下午三点左右开始发丧。接着,亲朋好友为逝者封坟、圆坟等事宜。
亲人逝去时,晚辈要跪棚。晚辈手里拿着用柳树做的哭丧棒,哭丧棒上还缠着黄纸。在为逝者挖坟坑之前,需要请人看风水。前来吊唁的亲朋,他们的丧服有很多讲究,四十岁以下的人根本无法理解。有些亲朋还要上贡,有蔬菜贡、糖贡、三仙贡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在这里,为了更形象一些,我来说说自己的一次亲历。
今年 3 月 22 日,我的爷爷离开了人世。当我接到那个电话后,父亲立刻催促我赶快回家,还说第三天就要进行下葬仪式了。
https://img2.baidu.com/it/u=498159074,913649792&fm=253&fmt=JPEG?w=475&h=635
我身处千里之外,立刻驱车出发,与妻子儿子一同行动。经过 12 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回到了老家的村庄。还没抵达村口时,在很远的地方就听到了播放的哀乐。
到家之后,身体感到极为疲惫,特别想休息片刻。然而,叔叔对我说道,你要迅速换上孝服以及白鞋,然后前往灵堂那里。
灵堂设在我家。爷爷的脸上蒙着纸,他躺在门口。身下的床,是他生前睡过的那张。在爷爷的头下,摆放着一个碗筷。还有一个碗里倒满了油。一根棉制的灯芯被点燃着,那就是长明灯。
在靠近门口的位置,放置了一个麻袋,这个麻袋是供人下跪的。估计前来吊唁的人,会在磕头时使用它。
我哭完后走进了灵堂。在那里,我看到有十几个至亲的人围坐在一起。有的人在看手机,有的人在闲聊。父亲和叔叔两个人在抽烟。我能够看得出来,只有姑妈一个人是真正怀有悲伤之情的。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习俗。逝者的亲属在得知“下地”确切日期之前,需要到逝者家中哭一场。每次亲属来哭的时候,我们作为逝者的至亲都要进行跪拜,以此来表示感谢。
接下来的两天里,我跟着他人,进行各种跪的动作。同时,为了不让别人察觉,还得假装出悲伤的模样。
来哭的人里,有些妇女用毛巾遮住半张脸。她们哭的时候念念有词,声音抑扬顿挫且凄伤真诚。然而,当我父亲和叔叔跟她们打招呼时,她们立刻露出一种无关痛痒的神情。
第三天是出殡的日子。喇叭班的人吹得声音特别大,仿佛能惊天动地。亲朋们把原本不太宽敞的小院都挤满了。大老执不停地吆喝着,吆喝声此起彼伏。村里前来帮忙的人,在大老执的安排下,各自忙碌着,而且忙碌得很有条理。
在农村的葬礼场合中,我察觉到披麻戴孝的孝帽存在着诸多说法。年纪较大的人,凭借他们所佩戴的孝帽,便能知晓他们与逝者之间的关系。
https://img2.baidu.com/it/u=1249886545,234215750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67
叔叔对我说,同辈的人会在臂上扎一块布。儿女辈会披一条白麻布。孙子辈会戴个白帽子。重孙辈会在白帽子上加一块红布。
我的妻子是南方人。可以看出,她对这样繁琐的仪式不太习惯。然而,刀压在脖子上,她也只能强忍着去顺从。
我对爷爷的离世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难过。其一,爷爷已经 89 岁了,并且是在睡梦中离世的,这个年纪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其二,我很孝顺爷爷,平常每次回家,都会给他买喜欢吃的和用的东西。在我刚毕业的那几年,还经常带着爷爷一起去景点旅游。爷爷的零花钱,大多都是我提供的。
在爷爷的身上,我没有任何遗憾。
葬礼当天,在爷爷的遗体火化之前,前来的亲戚都需要烧纸。这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前后加起来要一个多小时。我一直趴在那里跪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膝盖和脚渐渐都变得麻木了。
烧完纸后,我跟随运尸车前往县城的殡仪馆进行火化。一同前往的有我姑妈的儿子以及一位长辈。在火葬场,当抱着爷爷骨灰盒时,村里的长辈带着我做了很多祭奠的仪式。我不明白这些仪式,但只是麻木地按照他们的示意去做。
我捧着爷爷的骨灰盒来到村口,父亲、叔叔以及一些亲朋跟在喇叭班身后前来迎接。举行完仪式后,安排前来的亲戚朋友们吃午饭。
大家终于忙完了所有繁琐的事务,都迫不及待地奔向饭席桌。在人群中,各自寻找着相熟的人,然后坐在一起。趁着菜还没上桌,大家都在愉快地交谈着。
平时大家各自忙碌,很难见到彼此。只有在偶尔遇到红白喜事这种时候,才能够聚在一起。这或许就是大家喜爱吃大席的原因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