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绘画作品-绘画运动主题作品-运动绘画作品名称
劳动是创造财富以及推动发展的主要方式,中华民族向来有勤于劳动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 70 年了,众多艺术家通过绘画这种形式,满怀热情地颂扬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者的精神。“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以劳动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借此向广大劳动者表达崇高的敬意。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画·草图)马佳伟
引来黄河水陕北变江南(水粉画)任之玉
九州无事乐耕耘(中国画)徐悲鸿
驼铃响过毛乌素(油画)白亚林
选种(油画)常勇
粒粒皆辛苦(中国画)方增先
扬(油画)庞茂琨
鼓足干劲(油画)董希文
大建设时期的激情与张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大劳动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的主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绘画作品纷纷涌现出来,这些作品描绘的是劳动场景以及劳动者的形象。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了表彰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以及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这一举措在全国引发了向劳模学习的热潮。同年,中央美术学院开展了为劳模画速写的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作人的油画《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诞生了,并且受到了徐悲鸿等业内专家的赞赏。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创作出来了大批展现壮阔劳动场景的绘画。像詹建俊的《起家》描绘了北大荒垦荒建设的场景,汪诚一的《远方来信》也是如此;王式廓的《十三陵水库》和艾中信的《十三陵雷雨》表现了十三陵水库的建设;王文彬的《夯歌》则描绘了妇女劳动者。《起家》描绘了北大荒青年初到边疆时的场景:荒草满目,乌云密布,行李随意散放在地上,一张用于支帐篷的白帆布在风中飞扬。恶劣的环境将青年拓荒者坚韧不拔的力量和战胜一切的斗志衬托得更加鲜明。《夯歌》刻画了一群勤劳的妇女边唱歌边打夯的场景,场面十分火热。画面中,山脊的线条横向起伏,主体人物则呈现辐射状构图,二者形成了极具张力的视觉效果。阳光十分明媚,劳动者的笑容格外灿烂,他们身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展现劳动力量与激情的作品有潘仕勋的《我们走在大路上》,还有王霞的《海岛姑娘》,以及刘文西的《祖孙四代》,也有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更有陈衍宁的《渔港新医》,同时有杨之光的《矿山新兵》,再有刘国枢的《县委书记》,另外还有魏传义的《歇晌》等等。作品《县委书记》里,人物手持烟杆,脚穿草鞋,身披衣服,在昏黄的油灯下专注地思考,这展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干部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作者介绍,当时为创作此画,他深入巴县、荣昌,与几位县委书记一同吃住一同劳动,画中的主角就是这几位县委书记的缩影。
历史的沉思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1977 年恢复高考,有一大批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到城市参加高考并且进入了艺术院校。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气息,也使得画家们开始对历史和生活进行沉思。罗中立的《父亲》源自除夕之夜一个守粪老人的形象,他满脸都是沟壑,肤色是黝黑的,汗水沁满了他的脸庞,胡子也很拉碴。作者塑造了一个饱经风霜的父亲般的农民形象,其尺幅巨大,构图宏伟如纪念碑式。背后是金色的麦子,老人粗糙的手拿着一口土碗,碗中盛着水,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除此之外,有王亥的《春》展现下乡知青和农村生活;有王川的《再见吧,小路》展现下乡知青和农村生活;还有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展现下乡知青和农村生活。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描绘了藏族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勤劳。
改革的春风确实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王大同的《雨过天晴》用清新明快的色彩描绘出这样的场景:一个身着白衣的年轻姑娘倾斜着身体站在木凳上,正在擦拭雨后玻璃窗上斑驳的雨水。从玻璃那边望去,是一片朦胧的湖光山色,这寓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万象复苏,也激发了一代人那萌动的心灵。
龙全的《基石》展现了一个青年采石工劳动歇息的场景,他正坐在条石上。条石交错支撑,布满整个画面。健壮的青年与挑石用的竹棒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皮肤的质感融入了满是粗糙石头的背景之中。在坚实的力量之下,依然不失情感的温度。
詹建俊的《潮》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在涌动着绿潮的原野之上,有一位充满信心的青年农民。仰视的构图之中,一位迎风而立的劳动者,展现出了气吞山河的劳动魄力。这一形象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
庞茂琨的《扬》以古典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彝族女子撒下玉米粒的温馨瞬间。灰绿的背景将金色的玉米粒衬托得格外鲜明,粮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细腻的笔触极为逼真地展现出女子劳动的身姿以及自然而祥和的神情。这是一首歌颂劳动与收获的赞歌,使得时间仿佛都凝固住了,传递出一种宁静且永恒的美。
王宏剑的《阳关三叠》描绘了民工潮的景象。黑压压的人群构成了很低的地平线,天空微微发亮,一抹阳光恰好照在了路牌上。晨月依然在高空悬挂着,舒朗的天空与密集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群逐渐苏醒过来,开始寻找各自的方向,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劳动者的崭新风貌
21 世纪到来后,艺术家们将关注重点放在生活的真实体验上,并且着眼于劳动者的日常。忻东旺的《早点》这一绘画作品的灵感,是源自他在天津每天都会路过的早点铺。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把劳动者开工之前吃早点的情形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该作品给予了极其平凡的人们强烈的人文关怀。忻东旺在描述《早点》时写道:他总有一种特别的感动。这种感动源于因地制宜的生活氛围,也源于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同时,他还被人们那种满足踏实的神情所打动。无论怎样,在这里人们吃得气定神闲、六腑皆安。接下来,新的一天开始了,每个人都要迎着阳光、面对困惑。而这一切,在人们还没放下碗筷时,就已经夹杂在饭菜中了。
李晓林的作品《开采光明的人》以三联画的形式塑造了工作中的矿工形象。画家借助色粉画的特点,展现出矿工被粉尘“包裹”后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画面色彩凝重且单纯,将工人被粉尘熏黑且在灯光映照下所形成的斑驳效果刻画得十分到位。尽管劳动环境艰苦,但是人物却露出了乐观的笑容,呈现出了劳动者坚韧的性格。
郑艺创作了一系列以守望乡土为主题的画作。在这些画作中,《天问》这一幅描绘了一位身着质朴服饰的农民,他借助木梯爬上房顶,并且仰头观望的情景。颇为有趣的是,作者特意让画面停留在主人公踩在高于房顶的一级木梯上,同时又继续往上攀爬的那个动态瞬间。整个画面既质朴又浪漫。作品取名为《天问》,仿佛是在凝望那个看似熟悉却又宏大神秘的天空,以充满好奇与理想的目光去探寻生活的未来。
陈树中的《野草滩——端午粽香》以勃鲁盖尔式的场景构图来展现端午时节的傍晚景象,此时农民开始收工回家,而妇女和孩子正在包粽子,呈现出温馨的场面。画中特意将果实和器具的体积进行了夸大,从而营造出一种戏剧感,同时也展现出朴实的北方乡村氛围。该作品通过对生活美与诗意的挖掘,以及呈现出耐人寻味的乡土气息,来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陈树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被问到是否存在一种力量促使他向前行进,答案是有的。这种力量就是“根”与“家园”的力量。他的情感之根在于对家园的思考、眷恋、回忆、幻想、期盼以及诠释和演绎,这里的家园不仅是他自己的家园,更是全人类的家园。
“棒棒”是重庆市井中农民工的称呼。他们手持用于挑重物的棒棒,在山城的各个角落游走,从事一些临时且零散的工作。有很多刻画他们的作品,比如赵晓东的《一支香烟》,展现了劳动间的小憩;王世民的《山城街头的棒棒军》,以民工形象为素材;沈桦的《民工 NO.33》,这些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这些作品里的民工,在城市中凭借着一点一滴的汗水逐步积累着幸福,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着未来,用行动谱写着劳动所蕴含的价值,他们平凡却又伟大。
在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快速增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若要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就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因此,大量描绘新型劳动者的作品展现出全新的光彩。魏占峰的《航天人》作品,直接描绘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用知识与创新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庄园的《工作中的一次谈话》作品,细腻刻画劳动者形象,讴歌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品质;王兆伟的《中国梦——坚守科技前沿》作品,也是如此;白晓刚的《取土样的研究员》作品,同样如此。观众也能感受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变化。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每一位建设者都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智慧与劳动去实现新的作为,展现出崭新的气象,创造出辉煌的成果。劳动能够带来收获与幸福,劳动者的光芒也会一直璀璨下去。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8日09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