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艺术时期-装饰运动艺术特征
上期回顾:以人民的名义设计上一回我们谈到了苏联的“构成主义”平面风格。这是一场以人民为名义而发起的运动,它具有社会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特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时也存在着固化的形式主义。
构成主义风格平面设计
后来被包豪斯融合,从而变得更加实用,既能兼顾形式美感又能兼顾功能。这种变化有着本质且深刻的原因,在此先做伏笔,后续再进行阐述。
当时大部分新的设计风格在形式上偏向抽象与概念,这种偏向日益严重。所谓物极必反,在 20 世纪初现代艺术与设计轰轰烈烈发展的时候,也让一些群体产生反感,其中尤其让中产阶级反感。
构成主义混合达达主义的平面设计
他们期望有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更加轻快且易懂,能够彰显身份,还很时尚。因此,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装饰艺术风格”便随之产生了。
装饰艺术风格的室内设计
需求是发明的源泉。前面已经提及,任何一种风格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社会对它的成功有所需求。
迟到十年
“装饰艺术运动”与之前谈论过的“工艺美术运动”以及“新艺术运动”在历史进程中并列为三大设计运动。
涵盖了建筑、产品、家具、平面设计等领域,我们的【世界现代设计史】系列详细介绍了运动始末及三个运动之间的区别,在此仅做简单交代。
装饰艺术风格的产品与家具
“装饰艺术风格”简单来说属于“古典”与“现代”新旧融合的一种“时尚”风格,这种“时尚”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的。“现代”指的是 20 世纪初流行的各种现代艺术,例如立体主义、野兽派、未来主义以及我们之前谈及的“构成主义”等。
立体主义风格绘画
装饰艺术风格至今在建筑与室内领域仍以某种形式留存着。这种留存紧跟时代的变化。其中最简单的区别在于建筑技术和材料都与以往不一样了,这属于创造性的吸收。正所谓“斯人已逝,风骨犹存”。
有一部分是刻意进行复刻的。例如,在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不少电影里,都能看到这种风格的场景。王家卫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交代时空,因为一种明确的设计风格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时代背景。
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
“装饰艺术风格”萌生的时间比包豪斯早一些,然而真正被命名却晚了很久。1925 年,法国主办了“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在这次展览中,主打风格是“装饰艺术”。那时,这种风格遭到了很多指责,但这恰恰是对重要风格的一种特殊“尊重”,但凡超前且优秀的风格冒出来,很少有不挨骂的。
1925年的世界博览会
展览结束后,“装饰艺术风格”的名字得以正式确立(也有观点认为是在 1960 年代才回顾归纳出来)。实际上,这个博览会早在 1915 年就开始筹备并开展了。当时恰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因此只能不断地延后,足足推迟了 10 年。
博览会内部场景
https://img0.baidu.com/it/u=4224047028,24393245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1
风格的最初探索可追溯至 1911 年的法国。当时,法国有一位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叫保罗·波烈(Paul)。他率先尝试把立体主义的一些视觉特征与传统奢华的装饰风格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从而发现获得了一种很特别的时尚装饰感。
保罗·波烈与他的服装设计
这种探索很快被不同设计领域的设计师拿去尝试,平面设计就在其中。史太浓突然想到,如今国内流行的“国潮”,其制造方式与上述探索差不多,就是特意用现代手法去处理东方古典元素,先制造冲突,在冲突之中再包含折中,例如把山水做成几何形状,把写意做得很工整等,史太浓通常将其称作“新东方主义”。
这类作品我们自身也做过不少。
史太浓团队设计的中国风品牌
装饰艺术运动有一个重要特色,这个特色是过去风格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异域元素的融合。这些异域元素包含中国、日本、印度、古埃及以及已经消亡的玛雅艺术。
这些融合有几个重要的推动原因。其一,考古学不断有新的发现。其二,国际往来变得越来越方便且频密。其三,设计师有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开发,目的是获取与他人不同的风格。
有异域元素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
装饰艺术运动在平面领域最知名的设计师首推法国卡桑德拉。
卡桑德拉
博览会冠军
1925 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年仅 24 岁的卡桑德拉参加了。他的作品是一张名为《伐木工》的广告海报,这张海报在博览会的作品评选环节获得了一等奖,使他立刻在国际上声名远扬,他的经历带有一些“一战成名”的意味。
《伐木工》是卡桑德拉在 1923 年为一个橱柜工厂设计的宣传海报。画面内容是一个人在砍倒一棵树。然而,卡桑德拉运用放射性构图以及颜色对比,把画面处理得令人激动。
《伐木工》海报
黑色与鲜明橙色相组合,画面既庄重又不失档次。人物浑身是肌肉,充满力量。树木以及背景都经过了几何化概括处理。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主义所具有的那种金属感,同时也能感受到立体主义的解构感。整个海报给人传递出一种“伟大”的感觉。
卡桑德拉未在海报里添加橱柜元素。然而,她把橱柜产品通过设计概念提升了很多,画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会相信产品质量优良,也打破了同行业中对海报那种沉闷单一的写实处理方式。
《伐木工》所展示的风格成为了卡桑德拉的标志性风格,并且这种风格也是“装饰艺术运动”里的一种代表性平面设计风格。
卡桑德拉的海报设计
卡桑德拉于 1901 年在如今的乌克兰地区出生,那时该地区还属于苏联。他的妈妈是苏联人,爸爸是法国人。在他 14 岁的时候,移民到了巴黎。
他曾就读于巴黎的国立美术学院(Beaux arts),也就读于朱利安学院( )。国立美术学院是公办的,朱利安学院是私立的,这两所学院在法国都非常了不起。
朱利安学院的上课场景
但学费方面的负担并不轻。卡桑德拉家境普通,因此她必须找一份兼职工作来赚取学费。基于这种情况,她投身到了设计圈,首先为一间印刷厂做平面设计。
https://img0.baidu.com/it/u=363193366,81361731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8
卡桑德拉一出道就达到了巅峰。在 1923 年到 1926 年期间,他设计出了大量令人惊叹的优秀海报。其中除了前面提到的《伐木工》之外,还有为巴黎的一份报纸创作的宣传海报。这张海报的画面是一个高声呐喊的女性,并且在她的耳朵部位以放射式手法设计了很多线条,这些线条象征着报纸的宣传特性。
卡桑德拉设计的海报
海报的标题镶嵌在女性头部,两者浑然一体,这是卡桑德拉惯用的手法之一。海报的风格非常简约,同时也带有一些“图画现代主义”的意味,这种意味在 21 回中有详细说明,并且海报的宣传效果很好。
所以在设计的语境里,画面看起来很艺术并非是毛病。关键在于能否将其用好,以及能否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我们之前谈及的装饰艺术运动的一些特征,其实并非全部在平面设计中得以体现。例如,异域元素更多地在产品、首饰、家具以及一些室内装饰中体现出来。
装饰艺术风格的首饰设计
平面设计领域更多地融合了“未来主义”、“立体主义”以及“达达主义”,还有一部分是“包豪斯”风格,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未来感、金属感、机械感、简约感和时尚感。
装饰艺术风格平面设计
另外还需补充一点,“装饰艺术运动”已完全接纳工业化大生产。因此,此时的设计师更多地在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设计能够与现代化相融合。
博览会过后,成名的卡桑德拉开始自己创业,成立了广告公司。他的很多创作都属于“装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领域,并且是教科书式的案例,我们可以在此拿一些案例来进行介绍。
字体设计非常重要,这一点前面已经谈过。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一种字体风格甚至能决定整个设计的调子。在装饰艺术运动中,主流的一些字体风格大多是由卡桑德拉设计并引领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体有佩妮奥体()和比弗体(Bifur)。
卡桑德拉设计的佩妮奥体
这两种字体属于无衬线类型。它们比一般的无衬线字体更加活泼。例如,佩妮奥体字体运用了一些笔画错位的设计。比弗体则是通过简约的几何块与线条组合来构成字母,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卡桑德拉的字体很多时候是在设计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印刷厂看中了这些字体,接着一起将其开发成字体套系,然后卖到市场上。由于卡桑德拉的名声和水平,自然就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卡桑德拉设计的比弗体
平面设计的市场效果不错,卡桑德拉性格厚道,所以他与甲方的合作时间都很长久。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为铁路公司和轮船公司设计的。这样做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越做越好,名声也会越大。这种深耕某些行业的做法值得设计师借鉴,尤其是在如今市场越来越精细化的情况下。
1927 年,卡桑德拉为法国铁路公司设计新路线海报。海报主体是他绘制的一张几何图案,此图案利用铁路透视与道岔交错而成。在铁路无限延伸的消失点上,配有一颗星星。整个海报简练大气。
卡桑德拉的海报设计
四边配上内容文字,标题设计富有未来感,整体给人深刻印象且具装饰性。1931 年,卡桑德拉为法国大西洋号(L‘)设计了一个出色作品,他把轮船正面夸张地放大,在视觉上呈现为一个占据画面近三分之二面积的矩形。
卡桑德拉的海报设计
在轮船前面放置一个小小的拖船,其大小对比极为强烈。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出了大西洋号的庞大与安定。海报整体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同时还带有一种前卫的气质。
卡桑德拉有一项纪录,相信无人能破。他的很多海报都被客户使用了 20 年以上。因为后来者无论怎样设计,都难以超越,所以干脆保留不变。20 世纪 30 年代,卡桑德拉移居美国发展。1939 年,他又回到巴黎。二战期间,他曾在海军中服役。战后到 1968 年,他因抑郁症而自杀,令人惋惜。
今天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