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1 23:35:33

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天工Ultra夺冠引热议,未来科技极限测试受关注

一位在比赛当日跟满全程的投资人士对凤凰网科技表示,应该把大家的努力展现出来,就如同“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那样。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董雨晴

2025 年 4 月 19 日清晨,在北京亦庄的赛道上。20 台人形机器人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起跑,它们的姿态看起来像是“跌跌撞撞”的。它们完成了人类马拉松史上最特殊的起跑。这场半程马拉松名为“人机共跑”。最终,冠军机器人“天工 Ultra”以 2 小时 40 分 42 秒的成绩结束了比赛。这个时间仅仅相当于人类业余跑者的中游水平。

这场赛事看似莽撞,却吸纳了全网上亿的关注度。它让科技行业、投资圈乃至公众都陷入了一场关于未来的激烈讨论,那就是为什么非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呢?

一场极限测试

一位在比赛当日全程跟跑的投资人士向凤凰网科技表示:“要把东西拿出来检验检验。”“大家的努力理应被看到。”其所投资的机器人项目在当天参与了比赛,并且顺利完成了比赛,还拿到了一个不错的成绩。

一位参赛企业负责人在赛后表示,要感谢主办方举办这个活动,因为这个活动可以验证他们的机器人,还能磨炼他们的团队。

事后有大量视频表明,开跑画面曾十分混乱,有的刚起跑就摔倒了,有的跑到一半便迷糊了,还有的在摔倒时因力度较大而“头掉”了。然而,这些小插曲并未对整个比赛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震撼产生影响。

这场马拉松比赛的设立背后实际上并非只是为了制造噱头,而是有着许多方面的技术考量。 马拉松比赛的设立背后并非仅仅是噱头,而是包含着诸多的技术方面的考量。 实际上,马拉松比赛的设立背后不是在搞噱头,而是有着诸多与技术相关的考量。

对于机器人来说,马拉松并非体能方面的挑战,而是一场类似“技术铁人三项”的赛事。在赛道的 21.0975 公里中,包含了柏油路、平地以及坡道或者急弯等多种不同的地形。并且,机器人还需要应对诸如传感器过载、关节过热、电池续航等诸多极限方面的挑战。

不少团队为了参与这项比赛,从数月前就开始了紧张的调试工作,进入了调试期,且调试工作进行得紧锣密鼓。

以“天工”机器人为例,它排名第一。它身高约 1.8 米,体重约 55 公斤。今年,它把时速从 6 千米/时提升到了最高峰值速度 12 千米/时。并且,它通过搭载“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变得更加聪明了。

在这场马拉松比赛里,跑起来稳是很关键的,跑起来久也很关键。比赛中虽然可以更换电池,但是更换电池同样要算进完赛时间里,这会直接对成绩产生影响,所以就迫使团队去平衡续航和效率。

机器人“行者二号”取得了第三名成绩,其背后的开发团队卓益得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凤凰网科技,他们的目标不只是完成比赛并获奖。他们更希望能够展示仿生驱动的优势,尤其是肌腱 - 绳驱动在机器人马拉松中的稳定性,以及轻盈的步态和高效的能耗管理。

该团队在赛前进行了备赛,时间约为一个月。团队进行了大量长距离测试,对不同地形和环境条件进行模拟,目的是优化机器人的步态控制和能量管理。有一个有趣的经历,在早期测试阶段,他们发现机器人在跑步时,绳索驱动的反应存在略微滞后的情况,这使得步态不够流畅。我们研究运动控制的队员与研究生物力学的队员一起分析了人类在长跑时对肌腱张力的调节方式,最终在控制策略方面借鉴了这一原理,从而成功提升了机器人步态的稳定性与流畅度。该负责人向凤凰网科技表示。

一群最累工程师的星辰大海

不少人通过这几天比赛现场的视频注意到,在机器人跑步的过程中,后面有一大群工程师跟着。

这些人被调侃为体力最强的工程师。他们在陪跑的过程中,不仅要应对机器人的各种突发状况,还要时刻准备通过遥控和拉绳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并且还得准备好喷液体来为机器人降温。

本次马拉松参赛的机器人有 20 个。最终完赛的机器人只有 6 个。完赛率仅为 30%。对于跑进赛场的这些工程师来说,这仅仅几小时的比赛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并且,这背后凝聚着长达十余年的艰辛付出。

夺冠的种子选手天工机器人,背后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2023 年底,优必选担任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它与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 10 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之后联合组建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其中,优必选的 CTO、执行董事熊友军担任创新中心的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

图|优必选 CTO、执行董事熊友军

优必选这家公司成立于 2012 年 3 月。踏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后,优必选历经十年。这十年间,它如同坐在冷板凳上一般。直到近两年,才真正迎来赛道应用的转折点。

天工的技术实力的确较为强劲,然而这个团队也颇为辛苦。我有一位老同事身处这个团队之中,他的头发已然变白了。一位在现场观赛的行业人士向凤凰网科技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松延动力推出的排名第二的机器人 N2 很有影响力。该公司是机器人赛道超新星的典型代表。创始人姜哲源于 1998 年出生。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就读。2023 年,这是姜哲源博士就读的第三年。他做出了辍学创业的大胆抉择。当年 9 月,松延动力正式成立。

行者二号排名第三,它与卓益得公司,既没有明星资本的加持,也没有网红天才少年。起初,它们并不知名,但最终一战而声名大噪。

实际上,所有参赛队伍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夺冠”。他们的目标是验证关键技术,因为到目前为止人形机器人仍缺乏行业标准。就像这一次的比赛,选手们的路线各不相同,天工采用的是性能稍弱的纯电机驱动,而其他选手则采用肌腱驱动、气动驱动等技术。

马拉松使这些机器人从实验室中走出。未来或许能够直接与应用场景相联系。物流分拣需要长续航,灾害救援依赖地形适应性,家庭服务要求自然步态。一场马拉松比赛,把这些技术考验集中在了一个地方。

《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曾讲道:“踏上取经的道路,这比抵达灵山这件事更为重要。”而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赛道来说,他们所踏上的取经之路才刚刚开启。

祛魅还是练兵?

本次机器人马拉松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因为现场频繁出现混乱状况。

宇树的 G1 机器人开场起跑后便躺倒了,这并非宇树官方团队所为,而是第三方购买宇树 G1 后使用自研算法参赛导致的;松延动力的机器人在冲刺阶段冲得太猛,不慎摔了一跤,头掉了,但仍坚持完成了比赛;还有一些面孔很拟人的美女机器人,从起跑开始就好像“黛玉附体”一样,直接瘫坐在地上,后面的工程师拽着它的样子十分狼狈。

这些切片化的视频只是赛事中的一部分。但当它传导到不知情的大众那里时,就变成了对机器人赛道的去神秘化。

实际上,在不久之前,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达了对人形机器人的质疑,称其为“有毒的泡沫”。他认为资本过度地追捧人形机器人的形态,却忽视了场景的适配性。在那个时候,已经给人形机器人的赛道浇下了一盆很大的冷水。

但这场状况百出的比赛,反倒是从某种程度上回击了朱啸虎。

它验证了硬件和算法实现了临界突破,同时暴露了续航方面以及可靠性方面的短板,并且消解了公众对“钢铁生命”所存在的陌生感。

我们期望通过比赛,来证明仿生驱动等技术在长时间以及长距离运行时的可行性,同时推动更高效且更自然的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卓益得的相关负责人向凤凰网科技透露,他们接下来会在技术层面持续进行迭代优化,在复杂能力的动态性能等方面增添 AI 导航侦查,并且在传感、自主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继续提升。目前的续航能力已经得到了证明。它能够真正落地于巡检侦查领域。它能够真正落地于安防领域。它能够真正落地于物资运输等实际搬运领域。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迭代速度处于领先地位,其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数据量也十分庞大,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举办一场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这 21 公里的奔跑,或许是人机共生时代的首个脚印。它或许显得笨拙,但却蕴含着十足的力量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天工Ultra夺冠引热议,未来科技极限测试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