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2 19:39:32

头条孵化多闪飞聊布局社交领域,沉淀关系链构建粉丝变现生态

最近一年,头条陆续孵化出多闪、飞聊等社交新品。流量平台大多存在横向收割的冲动,就如同武侠小说中内力充盈的高手,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宣泄的渠道。头条希望能够沉淀关系链,增强互动,提升粘性,构建粉丝变现生态,这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美团王兴以前打破边界时,常说的口头禅是“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一说法绝对正确,因为无论是打车领域还是外卖领域,那些带有补贴的后来者往往都很受欢迎。

但社交呢?

头条做社交,眼光其实是向内的。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增长率在 2017 年为 17.1%,到去年已回落到 4.2%。人口红利已经耗尽,六大派系的流量格局基本固定下来,想要实现此消彼长的增量并非易事。

头条真正关心的并非 DAU 以及时长,而是要将内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链沉淀下来。就如同今日头条新任 CEO 陈林所讲的那样,要实现“流量—粉丝—付费用户”这样一条完美的路径,也就是借助低门槛社交在自身的体系中促使商业价值得以生长。

这可以让头条不看别人眼色的解决流量成本问题。

飞聊上线之际,微信限制分享的效率就像多闪那样。在现实的商业环境里,你永远不能指望在别人的花园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自己的卧榻旁边岂容他人酣睡。

当初头条凭借智能推荐和内容获取了市场增量,然而那些用完即走、不停留的用户,对平台的价值较为有限。因此,必须找到能让他们沉淀下来的关系链。在 2017 年的头条创作者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 1 年内孵化 1000 个百万粉丝账号。

头条认为,这种由 KOL 主导的个人圈层与智能推荐的内容分发相结合,能够彻底解决流量成本问题。在理想状态下,那些与粉丝建立起牢固关系的账号,为了自身的“钱景”,会更有动力和意愿去维护社群氛围,从而解决获客问题,而平台的工作则会变得更加技术化和服务化。

头条持续拉低原本就不高的内容互动门槛。从悟空问答到微头条,从多闪到飞聊,大致上是“强行”将吸粉工具塞给创作者。飞聊上线之际,头条号平台发布了“公共主页”的内测公告,并且鼓励创作者专心去维护自己的粉丝群。

头条最为看重的乃是当年被支付宝舍弃的圈子社交。今年 1 月,“头条圈子”开始进行内部测试。其定位是为优质账号提供一个能与粉丝深度互动的工具,同时注入了营销变现的基因。这种以兴趣为基础的社区化产品更加贴近实际,内容也更为生活化,像钓鱼、体育、摄影这类话题具有很高的参与性,而粉丝化的用户也能够净化关系链。

观赏鱼、美食、手帐都有圈子

圈子很适合发挥腰部账号(5 - 20 万粉丝)的潜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它能通过稳定高粘性粉丝和私域流量来支撑日常变现。以往,这个级别的账号很难找到靠谱的商业模式,而传统内容平台大多只适合头部账号的变现。

头条沉淀这种粉丝关系的另一个好处是降低内容补贴成本。

头条创作者大会自 2015 年起便是保留节目。其采用打鸡血的方式主要是进行大力度补贴,像最初的千人万元,以及 2016 年的 10 亿短视频补贴等。然而从去年开始,这一策略有了重大调整。用陈林的话来讲,低质内容或许能通过标题党在短期内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获得一些灰色流量。但从长远来看,这类内容无法获取忠实的用户粉丝,其实际价值也因此趋近于零。”

解决办法如下:一方面提供高效的商业化工具,另一方面帮助创作者建立生态。从理论上来说,当内容生产的门槛越低时,互动的比率就会越高,并且粉丝的价值也越容易实现变现。

头条圈子正式上线还不到 3 个月,相较于其他产品而言。它走的是冷启动模式,没有获得流量扶持。它基本上是依靠无障碍社交来自我生长的,所以体量不是很大。不过,它已经找到了兴趣抓手和运营窍门,未来的变现是可以期待的。

一些账号分享称,目前收益较多的有投资类、减肥类、英语类账号。例如,有金融账号会分享实用的理财知识和期货知识;有减肥账号会每天定时分享三餐的健康饮食搭配。这些账号都将圈子的收入做到了接近 10 万元的水平。甚至像赏石文化这样的小众兴趣圈也有相当的互动。

英语和奇石文化也有兴趣圈

这种社交化也意味着平台与作者,作者与粉丝的关系变化。

社交通常以两个需求为驱动。

其一为主观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借助社交来塑造完美的公众形象。正如张小龙所言:“发朋友圈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人,是强硬地将自己的人设通过朋友圈这样一种方式,植入到所有朋友的脑海之中的过程。”

其二是客观需求,KOL 需要借助社交关系链,把自己转变为获取或输出信息的入口,这是对个人能力或知识储备进行寻租的过程。

头条社交化的出发点大多指向后一种情况。

圈子可被视为门槛最低的移动社交产品。免费圈子与贴吧相似,只要拥有一万粉丝就能够申请。而付费圈子则相对会考验个人 IP 的议价能力。

圈子内容会在 feed 流中通过智能推荐获得流量,圈子内容会在微头条中通过智能推荐获得流量,圈子内容会在其他频道中通过智能推荐获得流量,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这个机制来引导圈子文化的议程设置。

微信群有 500 人上限,而头条希望圈子能沉淀优质内容。创作者对这种既吸粉又有粘性的赚钱新方法热情高涨。对于头条而言,内容的颗粒度越细微,传播效果就越好,这一直是其赖以成功的法宝。

去年 11 月创作者平台的总经理张超曾表示,“如今平台存在 800 个账号突破了 100 万粉丝这一关卡”。然而,这并非重点所在,重点在于示范效应能否将腰部账号的创作潜能激发出来。而腰部账号的变现能力对平台的商业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整个圈子的产品设计很适合客单价不高、总体销量有限但能持续产出接地气内容的创作者。这种社交是由点到面的,并且正在深度融入头条的产品体系。头条小店、付费专栏、广告撮合等商业化工具,其着眼点是激活头条作者的变现能力。

从挖掘商业护城河这一角度来看,圈子社交或许是更契合头条的产品形态。

年初多闪、马桶和聊天宝与微信展开竞争之时,马化腾在凌晨发布了一条后来广泛流传的朋友圈内容,他表示通信比社交更有优势,社交比社区更有优势。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社交,那么会比较困难;如果是基于兴趣的社区,目前在国内是很强的;并且再细分的垂直社区也有其发展空间。

他显然对喊着颠覆口号的陌生人社交持不看好的态度,同时也不看好垂直兴趣社区。其理由是现有的产品已经足够强大,言外之意就是这种过于细分的小众圈子,即便做好了,又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呢?

传统社区确实有这种病灶。

虎扑在近几年进行了多次转型尝试。然而,种子用户对当下的流行文化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除了步行街以一种类似泛社区的生态得以勉强存活之外,其他的转型尝试都没有取得成功。豆瓣小组由于相对较为封闭,其互动氛围稍微好一些,但内容的扩散性却非常差。

马化腾的观点是正确的。然而,他巧妙地避开了流量平台能够聚合大量垂类兴趣圈这一潜在的前景。PC 时代结束之后,多数社区变成了垂直兴趣平台,局限在小圈子中自我娱乐。头条实际上是想在流量的基础上实现用户的重新聚集。这种重新集结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新的商业护城河,一方面取决于这些账号吸引志同道合者的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运营技巧,还取决于头条自身的耐心有多少。

头条社交的真正欲求并非是要替代微信,而是借助各种细分产品来全面推动账号的粉丝化生态。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曾表示:“公众平台不是专门为自媒体准备的,然而它确实是被自媒体运用得最为出色的领域,我们实际上是真心想要为大家提供服务。”

头条显然认为最好的服务就是教会创作者如何赚钱。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条孵化多闪飞聊布局社交领域,沉淀关系链构建粉丝变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