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2 22:58:41

船舶行业如何拥抱互联网+战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与挑战

小编按语:在互联网兴起的这个时代,我们时常能听到“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这样的说法。最近,“互联网+”开始广泛流行,在各类新闻报道和网络热搜中频繁出现。此次,像船舶行业这样的传统产业,不但没有感受到“入侵”的危机,还敞开怀抱,准备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互联网+”。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洞悉其内涵的人发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融合与重组,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有力地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这种对接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实现,对于如何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都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船舶行业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以及各种资源等,展现出各自的能力。本报聚焦实施“互联网+”战略这一新话题,此话题结合了船配行业企业已经采取的行动,希望能引发全行业的思考。

《中国船舶报》记者 李锐 北京报道

当前,一些船配企业为了谋求生存空间,正忙于应对价格战。而另外一些企业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在新的、看不见的战场上开始拓展疆土。这些企业所使用的新利器就是“互联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船配业务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做法力图实现竞争实力的跃升,使船配业务从原本的“狭路”走向“通途”。

船配企业实施“互联网+”战略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其一,航运和造船市场仍处于低谷徘徊状态,市场对船用发动机等船配产品的需求整体呈现出萎靡的态势。其二,船配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内外因素的“夹击”之下,众多船配企业把提高研发制造能力以及推动转型升级当作最佳的出路。在“互联网+”大潮来袭之际,相伴而来的全新发展方式,肯定会给企业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然而,怎样领悟其核心要点,使“互联网+”能很好地为自己服务,这也是对船配企业的巨大挑战。

横向应用:优化业务流程

互联网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是一个全新概念。今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此之后,如何理解“互联网+”的内涵,如何将其与各个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不仅引发了互联网企业的思考,也牵动了传统行业,包括船配行业企业的神经。7 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此意见相当于“互联网+”的顶层设计方案,能让相关企业在实施相关战略时进一步明确方向。记者获悉,国内船配行业的一些“先行者”已开始凭借以往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展开了这方面的探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较好地满足了转型升级的需求。

https://img1.baidu.com/it/u=4087998345,24150675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1000&h=500

传统船配企业的核心业务是研发制造,企业始终追求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互联网+”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以船用发动机的研发生产为例,其具有零部件多且复杂、生产工序多且复杂的特点,技术要求也很高。尤其是为了满足市场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产品正朝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要想实现“化繁为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技术、成本、效率等多方面的要求,企业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推行精细化管理。一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这一要求变得更为迫切。业内人士对船舶行业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我们在尚未完成信息化的情况下,迎来了“互联网+”的艰巨任务。

那么,从信息化到“互联网+”,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跨越呢?有互联网领域的专家指出,“互联网+”展现出信息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朝着网络化、智能化、互联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的态势,这对企业的智慧是一种考验。对于船配企业来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对流程进行优化。这也可以说是船配企业所进行的横向应用。

在这方面,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开始收获益处。据悉,潍柴构建了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全球协同研发平台,借助各地专业化技术优势资源,让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同步开展设计工作,加快了研发的速度,进而极大地缩短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目前船用发动机的研发,通过北美先进排放技术研究、潍坊和法国博杜安研发中心协同设计以及杭州仿真验证这四地协同研发模式。这种模式将海监船配套发动机的研发周期从 24 个月缩短到了 18 个月,整体研发效率提升了 25%,研发成本降低了 30%。在顺利完成海监船配套发动机研发任务的同时,也为后期发动机研发留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潍柴进行的这种尝试,是为其他船配企业抛出了一块“探路石”。

纵向应用:打通产业链条

“互联网+”在船配企业发挥功用时,从横向方面来看,其体现在对流程的优化上;从纵向方面来看,应当体现在利用互联网,将各个产业链条进行打通,像研发设计、生产以及售后服务等这些环节。当然,这也要求企业开发出有效的应用平台。

近日,玉柴服务 APP 正式开始运行。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称,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让玉柴用户在获取相关服务时能变得更便捷、更迅速、更具智能性。据相关介绍,“玉柴服务”APP 依据使用对象的差异,被分成了“玉柴服务”微信服务号以及“玉柴服务”自主 APP 。“玉柴服务”的微信服务号,其使用对象是玉柴发动机的最终用户。用户只要关注了这个微信服务号,就能够进行服务政策的查询、保养知识的查询、故障指导的查询以及玉柴资讯的查询等操作。“玉柴服务”自主的 APP,其使用对象为玉柴服务站和办事处。服务站能够借此进行服务工单的创建以及受理等操作,还能进行外出服务记录等功能操作。当遇到技术难题时,可通过在线技术支撑平台向总部技术专家求助,以便迅速解决问题。另外,服务中心借助 APP 能够对每一个服务活动进行动态追踪,随时知晓服务进度,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的及时性。

船用发动机与日常消费品不同,它属于大型设备,金额较高,且往往是定制生产的。众所周知,很难想象船东和船厂会通过 APP 这样的互联网工具来订购产品。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互联网环境日益规范化,以及船配行业竞争加剧,未来不排除船配企业通过在线方式为客户提供选型等方面的便利,也能为客户提供业务流程操作等方面的便利。这不是客户选购船配产品的决定因素。但在产品性能和价格相当的情况下,这种便利会增加船配企业获得订单的可能性。尤其在服务等环节,船配企业完全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做法。

当然,船配企业在任何一个产业环节使用互联网工具都不是孤立的。比如,服务 APP 的使用,一方面能够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即反过来对研发生产等进行指导,以此实现全产业链的贯通。据介绍,在玉柴服务微信平台上,每台发动机的唯一编号会成为客户的“身份证”。客户的相关信息以及每次报修和处理的记录被存放在玉柴客户服务中心的巨大数据库里。凭借这些信息,玉柴能够对用户群体进行精准分析。比如分析用户的年龄构成、分布区域、使用习惯、市场需求特点以及常见反馈问题等。这样就能为研发、制造、营销等部门的决策提供来自一线的数据支持。

根本之道:以客户为核心

https://img1.baidu.com/it/u=868811479,43706052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89&h=500

从船配企业已有的实践情况来讲,无论是横向方面还是纵向方面,“互联网+”的应用,其共性特点都体现在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能够将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还能够使效率大幅地提升等。而在这背后,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动因,那就是以客户作为核心。这个说法似乎显得没有什么新意,然而在“互联网+”的时代,它所带来的影响将会是非常深远的。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关于“互联网+”的实质,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然而,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看法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技术的提升,也不是“互联网 2.0”的另一种表述。当进入“互联网+”时代时,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原则是,产品导向从以企业为重点转变为以客户为重点。原因是,过于孤立的产品设计能否被用户接受,这是一个概率性的事件。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的产品设计,能够提升产品在市场上成功的几率。因此,企业在开发产品之前,应当充分了解客户,把握客户的“痛点”以及需求,以此来确保设计出来的产品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这些适用于船配企业。船配企业若只是埋头进行产品开发,就会失去市场和客户,这种后果对生存环境艰难的船配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企业要对客户需求准确“把脉”并以此指导研发生产等,就应当“各显神通”,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除了开发 APP,船配企业还可以在“升级版”的电子商务等方面下功夫。《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朝着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方向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设备制造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融资租赁服务;鼓励中小微企业将电子商务应用进行扩大。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大力推进电子招标投标。这些表述,能够为船配企业制定“互联网+”战略提供指引和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要顺应“互联网+”的大潮,船配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并且要提前进行谋划。据悉,潍柴已经踏上了智能转型的道路,并且在今年年初推出了“智慧动力平台”,这个平台融合了运营系统、全球研发共同体、全球供应链系统以及全生命周期会员制专属服务系统等。该集团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国内一些骨干船配企业在两化融合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这些工作为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以及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互联网+”加速向各个行业渗透时,谁抓住这一先机,谁就将获得转型升级的更强大引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船舶行业如何拥抱互联网+战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