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波士顿华人抗议哈佛大学招生歧视亚裔学生事件背景与影响
2018 年 10 月 14 日,全美各地有上千华人聚集在波士顿。他们是来抗议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对亚裔学生的歧视。这场运动历经了几十年的酝酿,积攒了几个时代的情绪。就在美国联邦法院即将开审亚裔团体起诉哈佛歧视性招生政策一案的前一天,它如火山般爆发了。为让读者更好理解此事件,我对其背景作一简单概述。长期以来,美国顶尖私立大学在招生时会把申请者的种族当作一个考量因素。这其实就是“种族歧视”的典型表现。他们声称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大学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其直接后果是,亚裔学生想要被这些名校录取特别困难,而且这种情况更不公平:一个亚裔学生需要在 SAT 考试中比黑人和墨西哥裔学生高出将近 400 分,才具有同等的竞争力。多个亚裔学生看到,他们的非裔同学和西裔同学,在学习成绩方面以及课外活动方面,都远远比不上自己。然而,这些非裔和西裔同学却被哈佛耶鲁录取,而自己却名落孙山。于是,这些亚裔学生愤而自杀。
争议背后存在“平权法案”的合法性问题。美国平权法案起初是要“给作为种族主义受害者的非裔美国人一些补偿性优待”,之后其范围扩大到其他部分弱势种族。然而,这里并不包括中国人。原因很清晰,尽管华人在历史上曾遭受《排华法案》的系统性歧视,但因为华人天生勤奋、努力且重视教育,所以被认为不够格。这种基于种族区别对待的政策令人更为不安,它正从大学招生领域蔓延到就业招聘领域。因此,此次美国亚裔团体起诉哈佛,其目的是对“平权法案”扩大化的猖獗趋势进行有力打击,这具有深远的划时代意义。
https://img0.baidu.com/it/u=403109454,255849207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这是一场为子孙后代而举行的游行。现场有许多年龄已过半百的朋友,他们连续举牌一整天,着实很辛苦。可是,在这游行的队伍当中,我并未看到一个年轻人。
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年轻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与他们的父母截然不同。他们的想法更契合美国主流社会的观点:对弱势群体予以优待,能够确保美国大学珍贵的多元性与包容度,并且还能推动社会平等。实际上,在当天的哈佛大学,有不少亚裔学生一同集会并表示支持哈佛。现实具有讽刺性。父母们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而努力抗争,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却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这种情况在美国华人社区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的家庭里较为常见。两代人在许多议题上的观点截然不同。我们仅仅是孩子们的肉身父母,而在思想和精神层面,大家早已分道扬镳,不再是同行之人了。
https://img0.baidu.com/it/u=4102747976,194746839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60&h=500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以及健康情况,然而却对思想层面的交流以及精神的引领不够重视。在众多孩子的心里,父母亲就如同任劳任怨的耕牛一般,他们虽然可靠、可亲且可敬,但是却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沟通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他们的精神世界几乎完全是由学校教育和主流媒体来填补的。学校教育所宣传的以及主流媒体所宣扬的是一套看似正当的政治正确,这与现实世界差距很大。若用这样一套不贴近实际的思想来构建他们精神世界的底层操作系统,那么孩子们会遭遇很多没必要的挫折。并且在一人一票的制度下,那些被政治正确洗脑的年轻人会成为父辈的对手。
父母们务必多和孩子讨论问题。要思考公平与平等是否为同一回事?国家安全的需要能否成为侵犯人隐私的理由?言论自由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该怎样理性对待转基因食物的安全问题?这个世界并非只有黑白分明,而是充斥着这些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结论的对错其实并非关键,关键在于讨论的过程。只要理性思辨变成习惯,那么任何教条和灌输就将无立足之地。
做到上述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但需要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而且需要家长自身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以及批判思考能力。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越去思考就越觉得这件事不容易。
没什么好说的了,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