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修行五维他命与八支哲学:终身修炼的身心合一之道
体式并非一日可练成,亦非数年可练成,而是一生的修炼过程。习练者需要具备“信心”“记忆力”“勇气”“专注”以及“不间断的觉知”这五种瑜伽修行所必需的维他命。倘若拥有了这五种维他命,便能够征服身体的五个层面,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瑜伽原本的意思是结合、联结。所以,身与心的结合,以及本质与观照者的结合,这就是瑜伽。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东西,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中。在那些达到完美的瑜伽修行者身上,充沛的本质生命能够顺畅地流动。
瑜伽之树如何讲解瑜伽八支
瑜伽的意思是结合。这种结合指的是个体灵魂与宇宙灵性的结合,也就是身与心的结合以及心与灵的结合。
瑜伽八支在瑜伽中是极为重要的哲学部分。如今,我们来探究一下,《瑜伽之树》这本书究竟是怎样讲解瑜伽八支的。
瑜伽之树的种子(真我 the self)包含着八个部分,当这棵树成长起来之后,这八个部分分别与瑜伽八支相对应。
树根:持戒(yama或制戒 )
持戒是基础,一切从它而生。
持戒:不伤害、真实、不偷盗、节制、不贪婪。
树干:内修(,或内制)
内修第一原则:洁净
第二原则:满足
在满足之上还有更高的知足境界和体式演练。
树枝:体式(asana)
需要全神贯注地练习姿势,怀着虔诚的心、奉献的心和专注的心;练习方法要诚实,表现也要诚实。
需要有十足的信心、勇气、决心、觉知和专注,同时还要有完全的诚实。当头脑、身体和心具备这些特质后,你的姿势就能做得很好。体式必须用光和美来供奉演练者的整个身、心、灵。这是通过身体进行灵性的修炼。
树叶:呼吸控制()
https://img1.baidu.com/it/u=3123054173,1690600928&fm=253&fmt=JPEG&app=138&f=PNG?w=475&h=528
树叶通过提供氧气来滋养树木,使其健康成长;而呼吸控制则是通过提供氧气来滋养人体系统中的细胞、神经、器官、智觉以及意识。
吸气是真我与周边外围相接触的动作:存在的核心会随着气息而移动,并且会触碰皮肤的内层,而这皮肤的内层也就是身体最外层。止息是息、智觉和真我的一种暂时的悬止状态。
吐气是一种回归之旅:它意味着内收,身体、细胞以及智觉会往内移动,回归到源头,也就是存在的核心。呼吸法是每个人体内存在的这种外放伸展与回归内收的过程。呼吸法在瑜伽中处于枢纽的地位。
树皮:收摄(,或制感)
收摄是把各种感觉从皮肤的外围往存在的核心(灵魂)收回。
当你整个人沉浸于体式时,既没有忘却身体,也没有忘却感觉,且是彻底地沉浸,完全地沉浸。
树液:心灵集中(,或专注)
把散漫的心收束住,就是心灵集中。
花朵:禅定(,或冥想)
果实:三摩地()
三摩(sama)是平衡、和谐的意思。
当灵魂(存在的本源)完全统一、和谐时,就是三摩地。
瑜伽之树:
持戒,修炼行动器官,使其行之有道;
内修,教化知觉器官;
体式,清洗身体每一个细胞,使其获得良好的血液供养;
呼吸控制,运送能量;
收摄自身,守住内心,将所有的不净清除;使心灵得以集中,清理那些遮蔽直觉的盖幔,提升智慧的知觉,增强灵敏的能力;
禅定,整合智觉;
https://img2.baidu.com/it/u=2977612417,229920414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6
三摩地,智觉与意识融入本我的灵魂,绽放灵魂的光芒。
体式的深度
B . K . S . (1918—2014)
印度人是印度国宝级大师,也是世界瑜伽大师,还是艾扬格瑜伽的创始人。2004 年,他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 100 人”。他的著作《瑜伽之光》被视为瑜伽体式习练的“圣经”。他一生为现代瑜伽的推广贡献巨大,被称作现代瑜伽创始人。
身与心不分离,心与灵不分离,没有人能够在这三者之间划出界限。在印度,体式从来都不仅仅是身体的练习,然而在西方,体式却被当作仅仅是身体的练习。但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如今甚至有许多印度人也开始持有这样的看法。
甘地去世时,萧伯纳曾表示,或许要过千年才会再有一个像甘地这样的人出世!甘地并未践行整个瑜伽八支,他仅仅遵行了“不伤害”(即非暴力)和“真实”这两项原则。但凭借着这两项原则,他掌控了自己的心性,同时也为印度赢得了独立。如果修持一部分戒律能使甘地变得如此伟大、如此纯净、如此诚实、如此神圣,那么是否有可能通过修炼瑜伽的另一支——体式,以达到灵性的最高境界呢?或许有许多人认为体式只是身体的训练,倘若你不了解体式的深度而说出这样的话,那你就早已错过了瑜伽的恩典。
下面几章我会较为详细地说明修炼体式所涉及的层面,并且表明为何仅仅修炼体式就能够包含整个瑜伽八支的修行之道,即从持戒到内修,再到三摩地。我有这样做的意图,是因为西方人通常只是将体式视为身体层面的练习。
我们在初学体式的时候,仅仅只是触及到了皮毛而已。所做出来的姿势也都只是表面上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尝试作用”。这意味着我们的内心生出了学习瑜伽的想法和意愿,并且想要努力去尝试。“尝试作用”仅仅是在最直接层面上所产生的生理作用。
身体在做出各种姿势的过程中,突然之间,皮肤、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这些所有的知觉器官都感受到了肉体发生了变化。这能够被称作“认知作用”:皮肤具备了认知能力,能够辨认出肉体的动作。
第三阶段被我称作沟通、交流的阶段。此时,心察觉到皮肤具有认知作用,肉体有着尝试作用,这两者有了接触,进而达到了体式中的“心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心开始参与工作,通过知觉器官将信息传递给行动器官,从而能够确切知晓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心如同桥梁,连接着肌肉动作与知觉器官,将智能与身体的各个部分相连,包括肌肉纤维、组织、细胞直至皮肤表层的毛细孔。当心开始工作,新的念头便会在其中产生,我们能够专注地观察,并且记住动作的感觉。我们能察觉到身体里的变化,并且进行思考:“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是什么?”我们依靠“心”来进行分辨。有分辨能力的心,会去观察和分析身体前后以及内外的感受。此阶段能够被称作“反思作用”。
最后,动作有整体感觉,且伸展中无波动。此时,“尝试作用”“认知作用”“心的作用”以及“反思作用”都聚合成一个完整的觉知。这个觉知从最深层的真我延伸到皮肤表层,又从皮肤表层延伸到最深层的真我。这便是瑜伽的灵性修炼。
身体有三个组合体,这三个组合体内存在数个层面。粗钝体与身体构造层相对应;精微体由生理层、心理层和知性层组成;核心体也被称作因果体,其他两个体都是依据因果体而产生的,这是喜悦的灵性层。当身体中千千万万的细胞都汇聚了这五个层面,即当内外合为一体,从细胞到真我,从有形的身体到存在的核心,此时这个姿势便是冥想的姿势。已经到达了体式最高的冥想境界。
这是一种统一。帕坦伽利在《瑜伽经》第三章对这种统一进行了描述。这种统一包含身的统一,包含息的统一,包含感官的统一,包含心的统一,包含智的统一,乃至最终包含真我与宇宙万物的统一。
体式需要这样去演练。它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练成的,也不是几年时间就能练成的,而是需要终生去修炼。习练者需要具备“信心、记忆力、勇气、专注、不间断的觉知”这五种瑜伽修行所必需的东西。有了这五种东西,就能够征服身体的五个层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瑜伽本为结合、联结之意,因此身与心的结合、本质()与观照者(the seer)的结合即为瑜伽。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一切尽在其中。在完美的瑜伽修行者身上,丰沛的本质生命畅流无阻。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