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3 16:54:46

普惠金融十年发展:从放款耗时数月到秒申秒贷,数字化赋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

放款曾经耗时几个月,如今却能“秒申秒贷”;以前要跑营业部好几趟,现在只需手机“点一点”……十年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写入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内容。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极为迅速,在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日,多家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及服务“三农”方面,透露了能够解决融资难问题的“良方”。这些“良方”包括通过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有以数字化的方式赋能金融服务等。

适配小微企业需求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舟山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在大黄鱼越冬养殖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累计拥有十余项专利。该公司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并推进销售计划,然而由于缺乏抵押物,未能找到合适的金融产品。浙商银行与当地担保公司合作,推出“人才支持贷+国担担保贷”的产品组合,为该公司提供了 300 万元的免抵押资金。

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中小微企业通常缺少信用信息,也缺少抵押担保。对此,许多银行通过完善风险共担机制以及打通数据信息等方式,来适配小微企业的需求。

工商银行引入了国担基金等,并且联合推出了“国担快贷”业务,以此来完善风险共担机制。中信银行的“科创 e 贷”是以“专精特新”专利数据作为依托的,它向“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提供全流程线上化的信用贷款,从而助力这些小微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

https://img1.baidu.com/it/u=1425641567,89212389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598

这种融资支持是免抵押、高额度、期限活、低利率的。

数字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给普惠金融带来了新的动力。很多金融机构觉得,将人民银行征信、市场监管、司法、海关、税务等数据进行打通,促使产品研发、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等实现线上化和智能化,在很大程度上把传统金融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给解决了,使得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有了大幅的提升。

建设银行介绍,该行针对客户营销这一场景,建立了多个数据模型;针对申请准入这一场景,也建立了多个数据模型;针对贷款审批这一场景,同样建立了多个数据模型;针对额度计算这一场景,建立了多个数据模型;针对预警监测这一场景,建立了多个数据模型;针对催收处置这一场景,建立了多个数据模型;针对续贷管理这一场景,建立了多个数据模型;针对经营管理这一场景,建立了多个数据模型。总共建立了一百多个数据模型,以此持续完善普惠金融经营模式。

很多金融机构近年积极探索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的方向。据介绍,工商银行自主研发并上线了智能化、全流程的“环球撮合荟”平台,该平台能全天候为全球小微企业提供供需对接以及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服务。建设银行的“惠懂你”综合服务平台,囊括了投资理财、代发工资、代缴税等金融功能,同时还包含企业开办等公共服务。

此外,出口信保公司研发并推出了海外企业资信快查工具。通过这个工具,企业能够在数秒之内得知海外企业的“资信红绿灯”情况。该工具有效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保障订单。

找到“适合自己的客群”

https://img0.baidu.com/it/u=290105193,402232831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1657

近年来,普惠金融服务在不断地“增量”“扩面”“降价”。同时,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充分。那么,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呢?这也是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国有大行通常能够给出更具竞争力的贷款利率。各银行都得在竞争充分的市场里找到“契合自身的客群”。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展望未来,认为普惠金融贷款在地域分布方面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浙江、广东、江苏的贷款规模以及有贷户数都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对此,商业银行应当创新并推出具备地域特色的信贷产品。

看懂研究院的特约研究员陈涛认为,要做好普惠金融,使客户经理能够“敢贷”。他建议在不良资产的责任界定方面,将“尽职免责”提升到“无失职推定”的程度。也就是说,不需要在事后去证明尽职,只要在流程和操作上没有出现失误,就可以认定为无失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普惠金融十年发展:从放款耗时数月到秒申秒贷,数字化赋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