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三全法则:全员改善、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如何助力企业精益落地
作者|巍王来源|精益巍王
[[]2523]
企业管理包含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它的目的是尽可能运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达到企业少投入、多产出的效果,进而创造企业价值。
企业的管理如何落地呢?精益实践怎样才能结出硕果呢?管理中的“三全”为我们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诠释。
企业管理中存在“三全”,其一为全员开展改善活动;其二是全员进行成本控制;其三是全员实施质量管理。
“三全”工作是企业精益践行落地的重要体现。
01
全员改善活动使员工价值得以体现
企业的管理活动包含维持与改善这两个方面。当提到改善活动时,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合理化建议。改善活动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首先是立足点的不同。
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更多地关注他人和他岗,会给他人提意见和建议;改善活动则不同,企业干部员工会眼睛向内,立足于自我,立足于岗位,立足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激励的方式存在差异。提合理化建议这种方式注重物质和金钱方面的奖励;而改善活动的激励方式,则更注重自我的成长以及企业价值的实现。
激励方式的不同,价值取向必将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将不同。
丰田公司将激励措施从物质激励转向了精神激励。
因此,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窘境:由于物质激励不足,小的改善无人愿意去做。也正因如此,丰田公司的改善活动至今仍充满激情与活力。
https://img2.baidu.com/it/u=3389040727,376424445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13
精益生产七大要素()中 P(人员士气)体现为改善业绩,改善活动让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改善活动的开展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家有近 1200 人的企业。多年前,该企业员工士气处于低落状态,内部管理较为落后。在企业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之后,秉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理念,将企业管理以持续改善活动作为主线。
企业实施研发、制造、采购、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全员、全系统、全过程的改善活动。企业不仅运用员工的手和脚,还更加注重发挥员工头与脑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研生产经营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02
全员成本控制变口号为行动
在一家有万人的大型企业里,我所看到的情况,一方面在企业的职代会报告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在公司领导讲话时也有所提及。
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我们经常能看到和听到这样的话:“千斤重担由万人来挑,每个人的肩上都有指标。”“只要怀有一颗主人的心,企业里到处都是黄金。”“树立起节约的意识,倡导节约的文化。”等等。
这些标语被摆放在了企业的宣传栏,也摆放在了厂区主路两侧,随处都能看到。这让人觉得企业的这些成本管理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人们心中,并且落实到了具体的工作当中。
现实情况是,设备购买缺乏流程与标准的支撑。只是关注满足某个产品的研制需求,追求技术越先进、功能越全面越好。并且没有设备购买指标来进行评价。导致购买后的设备利用率很低,有的设备甚至变成了垃圾。
同样的物资采购仅受制度约束,而没有流程与标准来指导工作实践。在采购过程中,只注重物资的价格,只要价格便宜就可以,这种只看价格而不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导致了惊人的浪费。
企业将所有成本指标以“切蛋糕”的方式分摊给二级单位,且没有技术方面的支撑,也没有对三级管理科室以及班组进行成本管控等相关工作。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物料随意领用,设备备件消耗未受控制,刀具与工装缺乏寿命管理(设备备件与工具等所谓的以旧换新,无法解决异常消耗及由此带来的浪费)等情况普遍存在,导致企业浪费现象严重,在某些领域甚至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黑洞。
我在一家日资的合资企业看到的情况不一样。这家企业推行了以战略为牵引的方针管理,对于经营指标实施的是指标管理。
班组一直处于分解状态,甚至分解到了工位。针对分解的指标,制定了行动计划。各种消耗都有明确的标准,并且都有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位日本专家在企业工作期间使用的一支 HB 铅笔。从开始使用到离开企业,这支铅笔竟然用了 10 多年。而且,使用端是用废纸张包裹成了笔杆。
https://img0.baidu.com/it/u=4286149415,140296019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582
企业的成本控制有明确的流程和标准,全体员工都遵守并付诸实践。可以说,成本控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企业将成本控制的口号转化为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成本竞争力,这是精益理念得以落地的重要体现。
03
全员质量管理让检验不再背锅
全员质量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方法。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需要具备质量意识。并且,所有员工都要为企业的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提升贡献自身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管理一直以来的重要主题。质量是由设计产生的,质量是由制造产生的,质量是由管理产生的等等。
但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
企业若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我们不是从源头对质量问题进行彻底溯源,而是觉得是检验把关存在不足,是检验方面的问题,将产品质量好坏的责任丢给制造过程中的检验人员。
产品质量反映了企业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这些环节包括产品设计、物资采购、标准化制造、综合检验等。
企业中的各个环节,其工作质量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其工作质量也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且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要把企业从研发到制造以及各个管理环节的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要实施“一次做对”以及“自完结工序”的工作方式。我的岗位我要负责,我的工序我要负责。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产品质量的检验员和守护神。
我在一家企业看到,研发人员每天都需拿出 2 小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会在生产现场与生产技术人员以及制造人员一同研究产品的设计改善事宜,同时也会一起研究技术改善方面的问题。
汽车发动机装配工,没有将不慎掉落地面的一颗螺丝直接拾起来用于装配,而是把它捡起来放在了待检盒里。
工位上的标准作业指导书摆放有序,操作与检测工具也摆放有序。员工的着装规范良好。企业管理得很有方法,对人员进行了训练。实行全员质量管理,所以企业的品质是可靠的。
只有“三全”管理到位,精益真正才得以实现!
丰田生产方式是一个目标,它处于较高的位置。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种简便的方法。本系列课程的作用就是为您构建起一个能够迈向精益的阶梯。
立即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