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3 22:49:25

新书销售困境:图书出版行业头部效应加剧,超七成新书缺乏推荐机会

新书售卖困难?图书出版行业已进入“头部制胜”的时代,超过七成的新书没有获得被推荐传播的机遇。在日前闭幕的第 37 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2025 图书影响力大会的现场热烈讨论:当好书仅有 28.59%的“被推荐”比例时,怎样让更多的作品在信息的洪流中“被看到”?

业内总结出一种现象叫“0580”——图书零售市场的头部效应较为显著,销量处于前 5%的品种能够贡献 80%以上的码洋。多家出版机构的重印书码洋与新书码洋相比较,甚至达到 9∶1 的比例,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地加剧,新书几乎很难销售出去,这几乎已经成为出版界的一个痛点。与此同时,许多产品都陷入了“沉默的书海”之中。

《2024 百道图书影响力数据报告》监测得出,有 50577 种图书品种至少被推荐了一次,此数量占全年新书的 28.59%。这意味着在这期间,71.41%的新书没有获得过一次曝光的机会。当传统出版步入“头部制胜”的时代以及低毛利率的时代,怎样破题并且重塑生态,帮助好书有更多能施展挖掘影响力的空间,是当下迫切需要直接面对的挑战。

重印率高令人喜忧参半?

https://img1.baidu.com/it/u=1824086313,19351825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70&h=379

重印率意味着新书、畅销书能够转化为常销书的比率。许多出版机构都察觉到,重印书的码洋占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然而对于这一现象,他们的反馈是既有喜悦也有担忧。

重印书的总体利润率比新书要高。倘若重印书的码洋占比非常高,并且出版社的整体盘子也比较大,那么这确实是有利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是需要创新的,缺少新书的话,每天都看到老面孔是不行的。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透露,到目前为止,中华书局重印书码洋占比已经超过了 90%。他理想的状态是不断推出新书,并且新书转化为重印书的比例较高,这样就能既快速又良好地实现文化积累。然而,市场的整体状况并不让人乐观,新书要畅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重印率高意味着图书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表明出版社拥有较多的看家书籍,家底丰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透露,在 2024 年,该社重印书的发货码洋占比接近 90%。过高的重印率说明经典书和精品书的占比很高,但也暴露出存在活力不足、创新力不足以及好选题储备不足等瓶颈。7∶3 的码洋结构比例是比较健康的。只有持续孵化畅销书,出版社才会有活力。然而,如果新书品种过低,那么将来想要孵化出重印率高的书,其可能性是不大的。

订货会期间有一批新著面世,这些新著针对不同领域。它们避免了题材雷同和人云亦云的情况,而是尽力提升“新书”的“新”指数。要把新书做出“长尾效应”,而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这是激励创新的实际操作路径。百道网发布的《2023/2024 中国出版品牌影响力报告》显示,在全国出版集团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位列第一位;在全国出版社中,上海人民出版社位列第一位。多渠道、多样式、多体验的叠加,正直观地体现了影响力指标。

《繁花》电视剧热播,《千里江山图》话剧演出,这带动了原创小说热销以及 IP 转化拓展,使两部茅盾文学奖小说更受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中国行系列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带动了精品生产力、品牌影响力以及 IP 塑造力显著提升。

编辑也要精通“镜头功夫”

https://img1.baidu.com/it/u=4031985310,384379489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957&h=500

大家都对出版业的前途和命运感到担忧。全世界曾经每隔七八年就会出现出版消亡论,这些论调曾一度泛起。但这些论调都被事实和历史证明是错误的臆断。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明确表示,出版业遭遇到了从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后从未有过的挑战。通过推动好书影响力的监测与评价建设,将一些重要好书背后的故事阐述清楚,促使出版人能更好地依据规律开展工作,从而赢得更高的社会影响力,这对于提升行业的士气是极为重要的。

图书编辑的角色十分关键,要做到“讲清楚”和“找规律”。这既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又离不开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指出,在选题把关“掐尖”以及做书精益求精的前提下,编辑不仅要精通案头功夫,还要精通镜头功夫,这里的镜头功夫指的是对公众讲书的能力。当下,许多出版机构策划并推出了“讲书大赛”。这些机构鼓励责编或者编辑走到台前,在聚光灯下,用 3 分钟的时间把书讲明白,讲清楚,讲出价值,讲出感情。这个能力其实并不容易,是需要刻意去训练的。能够讲出图书的核心价值,并且讲得出彩,对于编辑自己做书来说也很有帮助。

好的编辑深刻理解读者需求,能够更好地打造出优秀图书,这些图书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吴文学提醒,要注意“营销湮没”效应,也就是头部化趋势在不断极化,营销投入就如同舞台的聚光灯,灯下的舞者光彩照人,然而身边的舞者即便再努力,也无法吸引观众的目光。

不能在 100 本书中只有少于 30%的书获得媒体宣传,而 70%多的书竟然没有宣传。有的书一次宣传报道都没有,这着实让人感到痛心。中国版协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明确表示,出版社集中力量打造获奖书和重点书,这并无不妥。然而,也不能忽视每一本书的影响力。出版图书应当做到兴、观、群、怨,不能仅仅为了获奖,而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换句话说,当代做书人越来越需要识别社会情绪,并且达成共振共鸣。他们要将“镜头功夫”和“编辑力”转化为“共情力”和“卖货力”。

有出版人建议,不可只对可能获奖、可能畅销的品种特别喜爱和重视,而对其他既没有获奖迹象也没有畅销呼声的品种,不加以关心。看似冷门小众的新书里,或许蕴含着某个具有潜力的话题宝藏,以及对时代新风向新赛道的捕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书销售困境:图书出版行业头部效应加剧,超七成新书缺乏推荐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