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行业迎来快速发展:脱口秀、相声等多样化表演形式吸引年轻受众
全民的“喜剧狂欢”时代已经到来。业内人士认为,立足新发展阶段,喜剧行业以及相关作品若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并且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就既要抓住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优秀的喜剧人以及喜剧作品,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迷失方向,要是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
“笑声消费”已成刚需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持续拓展。同时,我国的文艺园地呈现出百花竞放的态势,并且硕果累累,展现出了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可以看到,在我国消费结构整体发生转变的大背景下,从生存型转向了享受型。参考海外的经验,不难发现一个全民都在进行休闲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以喜剧行业为例,公开数据表明,到 2019 年底时,中国喜剧市场的总产值达到了 180 亿元。同时,它还一直保持着每年 20%到 30%的增长幅度,其潜力是很大的。
80 年代初央视春晚有小品和相声,港台也有“无厘头”影视剧。从那时起,国内市场对喜剧的需求一直在不断扩大,“笑声消费”已经成为一种刚需。
快手在 2019 年发布了《短视频账号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喜剧类账号在所有账号中所占的比例排名为第一。
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 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可知,2021 年全国相声演出总场次达到 1.25 万场,票房收入是 5.18 亿元,平均票价为 165 元。德云社等知名相声团体开设了新剧场,嘻哈包袱铺也开设了新剧场,青曲社同样开设了新剧场。脱口秀市场表现良好。2021 年全年的商业演出场次达到了 1.85 万场。2021 年全年的票房收入为 3.91 亿元。2021 年全年的票房收入较 2019 年增长了 50%以上。
近两年,国内喜剧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观众基数在不断增大。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线上综艺节目导入的流量是不可忽视的。目前,各类喜剧从业者在聚拢观众时,积极尝试了网络传播手段,像直播以及拍短视频等,这些多种方式都为他们增加了私域流量,并且对助推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二,相声、脱口秀等形式的喜剧表演受场地限制相对较小。与音乐剧、歌舞剧、大型话剧等成本高的表演形式不同,在全国疫情多点发酵的大背景下,演出灵活度更高的喜剧市场“异军突起”,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势所趋。上海品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成海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聚焦上海这个城市,在本土的演艺市场里,原先喜剧所占的比例大概只有 3%到 5%,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 30%。特别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喜剧作为舒缓情绪的重要方式,以及大众纾解内心郁结的载体,其演出需求更容易出现反弹。
社会效益不容小觑
https://img1.baidu.com/it/u=1002141908,19119638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抖音有 310 万粉丝,哔哩哔哩有 120 万粉丝,微博有 75 万粉丝,快手有 100 万粉丝;有 700 部喜剧视频,抖音的总播放量超过 15 亿次,多次产出千万级播放的爆款;哔哩哔哩的总播放量超过 4 亿次,3 个月内粉丝数量超过 50 万,一年时间粉丝数量超过 100 万……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师从著名曲艺表演家、理论家、作家李立山的资深喜剧人金岩,把上海当作演出基地,凭借作品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千万粉丝喜剧矩阵”。
不过,金岩在收获诸多流量和“粉丝”之际表示,喜剧产业若想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并且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就应当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样才能推进文化事业和喜剧产业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创作喜剧“精品”的过程中掌握“流量”呢?同时又要脚踩坚实大地,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如何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
个人在参与商业演出时,依然坚持进行公益演出。他们走进学校,走进军营,走进社区,走进医院,走进养老福利机构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无法进入剧场欣赏演出的市民能够了解喜剧,给他们带去积极的情绪价值。金岩告诉记者,他们会针对非商业化人群进行节目的定向创作和编排,只期望这样的作品能更贴近观众的生活,更接地气,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我们带给学生观众的《妈妈帮我写作业》,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观众的生活,在现实演出中得到了在场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积极反馈与互动。另外,为给老人们带去更丰富的娱乐生活,我们在节目设计和表演中加入了沪剧、黄梅戏、昆曲等元素,很多老人看完节目后热泪盈眶,我觉得这是很正面的情绪价值。
图:金岩在学校进行公益演出(受访者供图)
我们进行公益演出的过程,同时也是精修每一部作品的过程。只有走进更多观众,去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想法,才能够创作出更精准、更让人信服的作品,而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金岩表示。
不可否认,喜剧创作者要创作出好喜剧并获得共鸣,就必须直面当下社会,要正视普通个体在现实中所遭遇的困境与痛苦,以及内心的冲动与渴望。也就是说,观众不在意喜剧的形式与手段,他们看重的是喜剧的内容能否与他们真实的生命体验产生关联。
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后,我们没有沉浸其中,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回报社会。成海涛向记者表示,从 2010 年起,他们承办了 1000 多场公益性演出,线下惠及的市民超过 20 万。2020 年 2 月开始,我们与上海市虹口区宣传部一同创作了 30 部抗疫、防疫文艺作品。2020 年 4 月前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援鄂医护人员进行演出,还颁发了上海品欢相声会馆的“终身免费观演 VIP”。2021 年在虹口区开设了一站式合家欢剧场——欢空间,成为了社区型剧场的开拓者。此外,2021 年 11 月我们向云南丘北县山区小学捐赠了爱心澡堂。我们给更多人带去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快乐是相互的。
图: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援鄂医护人员观看演出(受访者供图)
市场“蓝海”尤待拓展
https://img2.baidu.com/it/u=494952341,124311698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上海出台了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政策,线下演出在逐步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共识是 2022 下半年喜剧行业有望迎来更快速的增长。
从供给端方面来看,原创剧目有了大幅的增加。部分处于领先地位的项目,其巡演场次的计划接近一百场。那些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将会对市场的快速恢复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
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我们后续规划了上百场全国巡演。目前的开票情况很不错,大多都已经售罄。成海涛表示,我们不会停止公益演出的步伐。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静下心来,不断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多有价值、能够经受岁月考验的喜剧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观众,挖掘“欢笑”中蕴含的无尽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谈及喜剧行业后续的发展时,除了要继续积极地布局线上之外,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还可以沿着以下几条路径积极地进行拓展。
一是依托个性化的场地,努力促使沉浸式演出形式与喜剧表演加快融合。通过演艺新空间等非标准剧场,喜剧行业有望涌现出更多的沉浸式项目,为观众带来更强烈的现场体验感和参与感。不少沉浸式演出甚至会逐步形成新的自有品牌,从而带动持续消费。
其次,存在 IP 运营与跨界联合的情况。2021 年,IP 资源实现了深度利用,在舞台、影视、网综之间相互连接。同一剧目的 IP 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能够进行深度开发。2022 年在成功案例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将会有更多机构关注演艺 IP 的价值外延拓展。这些机构会通过演艺加展览、文创、高清放映、出版物等方式,以及与商业机构、制造企业联名打造衍生产品等多种方式,来拉动文化消费升级,探索舞台艺术市场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成海涛说,我们拥有一些文创周边产品,并且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很不错。
再者,亲子剧可以与更多表现形式相互融合,木偶剧也可以与更多表现形式相互融合,光影剧同样可以与更多表现形式相互融合。这些演绎项目均能够拓展更多的观众群,并且都可以与喜剧表现形式相互融合。
随着时代的更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国内喜剧市场值得期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