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5 10:23:16

福克纳作品对全球作家的深远影响:从马尔克斯到莫言的文学启示

福克纳的作品具有一些独特的特质,这些特质似乎更易得到写作者的推崇,并且能给他们自身的写作带来影响。拉美两位最为著名的作家,马尔克斯以及略萨,都觉得自己的写作深受福克纳的影响。这份受益者名单中包含奥尔罕·帕慕克、托妮·莫里森、哈维尔·马里亚斯、耶霍舒亚、莫言、余华等。奥尔罕·帕慕克等有的人倾向于接受福克纳在写作精神方面对自己的影响,有的人倾向于学习形式技巧。作为黑人作家的托妮·莫里森,显然更能看到福克纳作品中的种族关系主题。

福克纳的故事之所以有很强的感染力,更多的是如他在诺奖致辞中所说,人类的内心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阅读他的作品时会有最强烈的感受。这冲突能把人性深处的幽暗、尊严、冷漠、怜悯都激荡起来,暴露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样貌。这大概是每个写作者都试图做到的。读者能够在他的故事里像照镜子一样看到更真实的自我。因为福克纳说过“一遍一遍地重复讲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自己”。

2022 年 7 月 6 日是福克纳离世六十周年的日子。我们用这个专题来对他进行纪念。

本文刊登于《新京报·书评周刊》,其时间是 7 月 5 日,专题为《直面人类内心的冲突:纪念福克纳辞世 60 周年》,所在版面为 C04 - C05 版。

「主题」C01丨直面人类内心的冲突

「主题」C02-C03丨福克纳的南方,福克纳的忧伤

「主题」C04 - C05:探讨从《喧哗与骚动》到《去吧,摩西》这一过程中,福克纳所涉及的几个主要写作主题。

「主题」C06 |李文俊:翻译福克纳不容易做到信达雅

「社科」C07丨人文主义的“群星闪耀”时

「儿童」C08丨《月塘的长歌》 那些儿童难以窥尽的时代留白

撰文 | 刘建华

2022 年 7 月 6 日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辞世六十周年纪念日。他在 1897 年出生,1962 年离世。1949 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生前并未高估自己的成就,常称自己只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农民。他希望未来人们只把他当作普通的写书人来纪念,说他写过书,然后就去世了。

福克纳一生发表了二十五部作品,其中包含两部诗集、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十九部长篇小说。他的创作生涯可划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而最为可观的是中期,时间范围是 1929 年至 1942 年。在这一时期,作品数量众多,十三年间推出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同时质量也很高,有五部被公认为杰作的作品均诞生于这个时期。

五部杰作中,《喧哗与骚动》(1929)的内容概括而言是写种植园主家族的衰败;《我弥留之际》(1930)写的是穷白人的耐力;《八月之光》(1932)写的是种族矛盾;《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的是种植园主家族的衰败以及种族矛盾;《去吧,摩西》(1942)写的是种族矛盾、性别矛盾和人对自然的破坏。这些作品在写法上,其叙事者大多为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各自所叙述的部分是不完整的,是不确切的,或者是不能完全被理解的。而这些叙述便构成了寻找故事的完整性、确切性以及意义的过程。因此,除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之外,福克纳作品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这些故事的叙述方面。叙述或寻找事实和意义的过程包含着激烈的探索、痛苦的猜测、深入的对话以及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形成了极为复杂且感人的故事。

《喧哗与骚动》

种植园的衰败

《喧哗与骚动》,其作者是威廉·福克纳,译者为李文俊,版本是中信出版集团在 2022 年 7 月出版的。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四部小说。福克纳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就意识到了它的独特性。他在一封信中写到,他正在写“一部我所读过的最该死的作品。我不信十年内会有人出版它”。与他的前期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广泛采用了乔伊斯式内心独白。这一手法帮福克纳解决了前期作品中困扰他的人物刻画难题,能直接向读者敞开人物内心。然而,为了真实表现意识的自由流动,它不得不牺牲一些逻辑性、规范性以及标点符号。

阅读这部作品,要读完全书的四个部分,才能大致明白它的意思。如果只读第一部分或者前两部分,很有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就像置身于五里雾中一样。因为这两部分的叙事者分别是智力只有三岁儿童的班吉和沉浸在回忆与冥思中的哈佛学生昆丁。而由务实的商人杰生以及第三人称叙事者所叙述的第三、四部分,相对来说就会容易一些。所以,阅读此书的过程是一个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的过程。这种清晰具有相对性。福克纳称此书为“最好的失败”,其原因在于他无法达成完全的清晰。

英文版封面。

他最初想写一个短篇,将班吉作为叙事者。写完这个短篇后,他觉得还有诸多话未表达完,于是先后又创作了三个短篇,让昆丁、杰生以及第三人称叙事者继续讲述。这四个短篇组合在一起,被作为长篇小说予以发表。发表了十五年之后,他感觉还有话想要倾诉,便又创作了一个附录,提供了一些必要的信息以及一个历经近二百五十年的背景。

这个故事讲了五次才基本讲清。按福克纳的说法,它是关于“凯蒂及其女儿这两个堕落女性的悲剧”。凯蒂及其女儿的“堕落”主要体现在违反淑女规矩以及乱交男友方面,尤其凯蒂表现得更为明显。凯蒂怀上了男友之一的孩子,之后按照母亲的安排嫁给了银行家之子。不久,真相被揭露,她离了婚并被迫出走。这一事件引发了家人的“喧哗与骚动”,也导致了家庭的进一步衰落。她看重传统道德和兄妹情谊的哥哥昆丁跳河自杀;屡遭打击的父亲依靠酗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失去银行工作机会的刻薄大弟杰生将她的女儿(小昆丁)当作报复对象;广受歧视的智障小弟班吉因为失去了关爱的唯一来源而痛苦不堪。小说书名借自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一段独白,麦克白曾哀叹人生如“白痴讲的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这些话语与《喧哗与骚动》存在直接关联,书里讲故事的三兄弟在不同意义上皆可被视为“白痴”,他们的故事也都呈现出“充满喧哗与骚动”的状态。然而,这些故事并非“没有任何意义”。它们讲述了昔日显赫的康普生家族的衰败,从而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南方在新旧社会交替时的动荡情况以及人们的心态。

《我弥留之际》

艰难的送葬之旅

《我弥留之际》,其作者是威廉·福克纳,译者为李文俊,版本是中信出版集团在 2022 年 7 月出版的。

《喧哗与骚动》附录的最后一句表明,以老女佣迪尔西为代表的黑人具备耐力。实际上,书中的白人也有具备耐力的,就像“堕落”却富有爱心的凯蒂那样。所以福克纳称赞她“太美”。可以得知,在福克纳的眼中,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只要是遭受压迫、吃尽苦头的下层人,包括处于性别压迫中的凯蒂及其女儿等,都比上层人更有耐力。《我弥留之际》就写了一个白人贫农家庭的突出耐力。

《我弥留之际》如同《喧哗与骚动》,也有一位缺席的女主角,她叫艾迪。在她弥留之际,她要求丈夫安斯把她葬在她的原籍杰弗生,于是就有了安斯带着五个孩子的送葬之旅。那是炎热的七月,处于洪水季节,他们赶着载着艾迪棺材的骡车开始了行程。孩子们中,有的在过河时腿断了,有的在从火中抢救棺材时被烧伤,还有一个女儿怀有身孕。这家人经过十天的艰难跋涉。他们带着臭气熏天的腐尸,还有盘旋跟随的秃鹰。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艾迪叫安斯葬她于杰弗生,这里面有报复他的成分。安斯去杰弗生,是为了配假牙、娶新妻。但他终究和孩子们实现了她的遗愿,在水与火的考验中展现出了可贵的耐力。

图片源自《福克纳画传》。

《我弥留之际》如同《喧哗与骚动》,它采用的是内心独白叙事方式。并且,它的叙事者众多,多达十五位,独白也有五十九篇。同时,它更为彻底,没有第三人称叙事者。女主角艾迪并未完全缺席,她也获得了一个独白的机会,借此表达了她作为来自城镇的乡村教师对生活和语言的失望。她觉得语言仅仅是“一种用来填补空缺的形式”,并且与实际经验是相分离的。她会进行这样的思考:词语是怎样形成一条细长的直线的呢,它们迅速且无害;而行动又是怎样在土地上可怕地行走的呢,它紧贴着地面。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两条线就会相距很远,以至于同一个人再也无法同时脚踏这两条线了。她未曾想到,在执行她的遗言期间,安斯以及孩子们竟然能够做到在这般恶劣的条件下,把语言和行动成功地结合起来。

《八月之光》

从种族关系探讨南方衰败的原因

《八月之光》英文首版。

福克纳先写了下层的白人,接着将目光转向了下层的黑人。他的第七部小说《八月之光》,其一,它是他第一部以种族关系为题材的小说;其二,这也是他从种族关系角度去探讨南方衰败原因的一次突破。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故事中最后被当作黑人处死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并非黑人,其母亲是白人,且在生他时去世。他的父亲按照他母亲的说法是墨西哥人,然而他的外公却坚信他是黑人,为了阻止黑白通婚,外公将他枪杀了。于是,克里斯默斯就变成了一个无人能够证明其种族身份的孤儿。从进入孤儿院开始到被处死,他由于身份的不确定而遭受了诸多折磨。每当他对白人构成威胁时,白人就把他当作黑人来排斥。而当他和黑人在一起时,他常常会被猜疑,也无法得到接纳。他不断受挫并不断寻找,最终流浪到了杰弗生,在这里获得了工作和爱情。之后,因为他不愿意接受女友将他当作黑人进行改造的方案,所以两人产生了冲突。女友朝他开枪但没有击中,接着他割断了女友的喉咙,并且点燃了她的房子。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地图。

福克纳谈及克里斯默斯时表示:他不觉得克里斯默斯坏,而是觉得他可悲。他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对自己是谁全然不知,并且永远也无法知晓。在福克纳看来,这是最为可悲的事情,即一个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是谁。当然,克里斯默斯的悲剧并非在真空状态下发生,而是在他曾到过的美国各地,尤其在南方的杰弗生。福克纳将克里斯默斯的悲剧与他社会关系里的每一个人都建立了联系,从杀死克里斯默斯父亲的外公,到克里斯默斯所杀死的女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黑人无法与白人处于平等地位,而身份不确定的人也无法得以生存。可以明确地说,克里斯默斯的悲剧就是这一社会让一个人从白人变成身份不确定者,再变成黑人的悲剧。

《八月之光》在形式上比前两部作品稍显传统。其第三人称叙事者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当下十一天内发生的事件,并且在中间还穿插了一些倒叙的内容。然而,它的叙事结构却很有特点且富有意味。这部主要描写克里斯默斯的作品是以莉娜的故事作为开头和结尾的。在开头部分,莉娜怀着九个月的身孕从亚拉巴马来到杰弗生寻找她的未婚夫。结尾处,她带着新生儿以及一个追求者,离开了杰弗生,去寻找孩子的父亲。莉娜这一形象,会让人联想起前两部作品中那些被遗弃的未婚孕妇。她的性格单纯,为人沉着,且信任他人。她的故事与克里斯默斯的故事同步展开,二者形成了一种对照。最后,她的故事还为克里斯默斯的悲剧增添了少许喜剧色彩。

《押沙龙,押沙龙!》

一出历史悲剧

《押沙龙,押沙龙!》的作者是威廉·福克纳,该书的译者是李文俊,其版本为中信出版集团 2022 年 7 月出版的。

《八月之光》所写的是因种族主义而引发的当代悲剧,《押沙龙,押沙龙!》所写的是因种族主义而导致的历史悲剧。这是一个蕴含着深厚南方寓意的故事,它由不同的叙事者依据当地传说中的有限史实,通过猜想与对话而建构起来,并且被广泛视为福克纳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869 年,萨德本的杂役沃许因萨德本勾引并抛弃其孙女而将他杀死。理解这些史实,以及解答萨德本是何来历、为何反对邦的求婚等问题,成为了叙事者们的任务。

这部小说的叙事方式主要由以下对话构成:昆丁与埃伦妹妹罗沙的对话,昆丁与他父亲康普生先生的对话,以及昆丁与哈佛同学施里夫的对话。每一场对话都提供了萨德本故事的一个不同版本。其中,第一个版本是由罗沙提供的。她对昆丁说,萨德本是魔鬼,他来到杰弗生娶了她姐姐,之后生下了两个魔鬼孩子。并且,他毫无理由地禁止朱迪思与邦结婚,也毫无理由地叫亨利去杀邦。他的最大罪行在于让她为他先生生育一个孩子。倘若生下的是男孩,他就会娶她。罗沙的叙述未能解答太多问题,然而她对萨德本的妖魔化这一行为却唤起了昆丁的兴趣。

康普生先生提供了第二个版本。他向昆丁解释道,萨德本禁止朱迪思嫁给邦,原因或许是他发觉邦在新奥尔良已有家室。基于这一解释,亨利杀死邦是因为无法忍受邦重婚。然而,康普生先生承认自己的这一解释不太可信。在昆丁和施里夫提出的第三个版本中,他们将邦想象成亨利和朱迪思同父异母的哥哥,是萨德本在海地的混血前妻所生。邦为了向萨德本施压,开始向朱迪思求婚。这一行为构成了兄妹乱伦和黑白通婚的双重威胁,而这是萨德本和亨利再也无法容忍的。于是,昆丁和施里夫既解释了萨德本为何反对邦的求婚,也解释了亨利为何杀邦,完成了一个比前两版更可信的版本。

图片源自《福克纳画传》。

叙事者们进行了充分对话,于是萨德本的故事变成了多个故事的集合体。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穷白人的。萨德本出生在西弗吉尼亚山区,那里没有私有制。后来他随家人来到弗吉尼亚的泰德沃特,这才知晓种植园主和穷白人之间存在差异。有一次,他准备进入种植园主家大门,却被拦住,只能走下层人使用的后门,这让他深受刺激,于是他决定要通过当种植园主来进行报复。他十四岁前往海地,凭借自身能力获得了种植园主的信任。之后,他娶了种植园主的女儿,并继承了其财产。然而,当他发现妻子有黑人血统后,便遗弃了妻儿,前往杰弗生重新开始。他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奴隶主的故事。在泰德沃特,不让萨德本走大门的是那家主人的黑奴。萨德本观察到,种植园主需要有黑奴,然而黑奴仅仅是生产工具,不能与白人处于平等地位,也不能成为白人的血亲。正因如此,他遗弃混血妻儿时,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他的故事亦是一个有关天真的故事。“萨德本百里地庄园”陷入危机后,萨德本向昆丁的祖父询问他究竟错在了何处。昆丁的祖父觉得他错就错在太过“天真”,“觉得道德的成分如同馅饼或蛋糕的成分一般,只要将它们称量好、调配好、搅拌好,再放进烤箱,出来的就必定是馅饼或蛋糕”。福克纳将萨德本的故事与《圣经》里大卫王痛失爱子押沙龙的故事相比较。大卫王失去了儿子,而萨德本不但失去了儿子,还在追求儿子的过程中丢掉了性命。亨利在外逃四十年后悄悄回到家中准备养老,仆人由于误把救护车当作警车,从而点燃了大宅,“萨德本百里地庄园”就这样在大火中消逝了。

《去吧,摩西》

对种族主义的批判

《去吧,摩西》,其作者是威廉·福克纳,译者为李文俊,版本是中信出版集团在 2022 年 7 月出版的。

《去吧,摩西》中的种族关系和南方历史比《押沙龙,押沙龙!》更复杂,其写法也更直接。在叙事者眼中,萨德本是个怪人,而《去吧,摩西》里的大种植园主卢修斯·昆特斯·卡洛瑟斯·麦卡斯林被写成正常且典型的南方种植园主。卢修斯出生于自主战争之前的北卡罗来纳,他来到杰弗生的时间比萨德本早。他像萨德本一样去了新奥尔良。他去的目的不是调查混血儿子的家庭,而是购买黑人姑娘尤妮丝。尤妮丝生下他的女儿托玛西娜后,他为尤妮丝选配了一个黑人丈夫,以此来掩盖自己的黑白通婚行为。之后他又与托玛西娜有了亲密关系,这可能让他觉得有些不妥,所以在遗嘱里给托玛西娜的孩子托梅的图尔留下了一千美元。后来,卢修斯有一对孪生子,分别是布克和布蒂。他们给托梅的图尔的三个孩子分了三千美元。这意味着,萨德本花费四年时间竭力避免的通婚和乱伦这两大禁忌,在卢修斯身上都出现了,并且他的两个儿子都知晓此事。

《去吧,摩西》小说插图。

《去吧,摩西》中,主人公艾克(布克之子)看清家族老账簿后,面对的不仅仅是祖先黑白通婚、乱伦等丑恶之事,还有难以消除的内疚。他需要做的是向代管麦卡斯林家族种植园的卡斯表明,他打算用何种办法为麦卡斯林家族虐待其黑人成员的行为赎罪。所以,推动此书故事发展的并非《押沙龙,押沙龙!》里不是如何回避,而是要去正视和补偿过去以及现在仍在发生的罪恶。艾克的生活道路与萨德本是相反的。萨德本出身于穷人家庭,在遭受种植园主家黑奴的侮辱后,决心进行报复,之后当上了种植园主,最终在曾受过他侮辱的黑人、女人和穷人的报复下走向灭亡。艾克出生在种植园主家庭,当了解到祖上虐待黑人的罪行后,心中感到无比羞愧,最后主动放弃了种植园的继承权。艾克的这一决定和他小时候受到老黑奴法泽斯的影响有关。在那种远离物质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像萨德本出生地那样的森林里,法泽斯把打猎的技巧、善待他人以及善待土地的方式都教给了艾克。然而,随着老班熊被杀害以及法泽斯的离世,森林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自然魅力和精神意义。当艾克再次来到林中时,他看到了一堆堆的钢轨和枕木,还有一条木材采运线延伸向森林的深处。他无法对森林进行保护,也没有力量去伸张正义。他认为要实现种族和睦,起码需要一千年的时间。他虽然有勇气告别过去的罪恶,但对于社会的未来却感到束手无策,与《押沙龙,押沙龙!》中放弃继承权的亨利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路喀斯作为麦卡斯林家族黑人一支的代表,为争取黑人父权付出了不少努力。然而,在性别博弈中,最终获胜的是他的妻子莫莉。实际上,在麦卡斯林家族的各代人中,在精神和能力方面胜出的大多是黑人女性。从尤妮丝开始,当她意识到女儿托玛西娜怀上的是卢修斯的孩子后,就选择了跳河自杀。托玛西娜生下的儿子被取名为“托梅的图尔”,这标志着一种母系社会的开端。托梅的图尔长大后娶了谭尼·布钱普为妻,他们的孩子都使用母亲的姓“布钱普”,而非“麦卡斯林”。从沃沙姆家族嫁过来的莫莉也传承了布钱普家族女性的精神与力量。她不仅让路喀斯放弃了挖宝的行为,后来还促使白人将她外孙的尸体运回杰弗生进行安葬。

福克纳将《去吧,摩西》献给了他家年迈的黑人女佣卡洛琳·巴尔,对她的忠诚、慷慨和爱心给予了高度赞扬。他对这本书内外黑人女性的这种肯定,会让人联想到《喧哗与骚动》对迪尔西的肯定。《去吧,摩西》的书名源自一首黑奴的圣歌,此歌通过请求摩西前往埃及让法老放他的人民离开,表达了黑奴对自由的渴望。福克纳选用了这一书名,这体现了他对黑人怀有同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种族主义的批判。

福克纳在诺贝尔奖领奖致辞中称,其基本主题为“人类的内心冲突”。上述作品皆与不同类型的内心冲突存在关联。至于怎样化解这些冲突,福克纳觉得要凭借“古老的普遍真理”,像“爱心、信誉、怜悯、自尊、同情、牺牲”等。这些真理的作用在他的故事里,尤其是那些有关下层人的故事里,得到了强有力的展现。有评论指出其作品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修辞失当、暴力过度、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描写欠敏感等。然而,福克纳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声誉一直未曾衰减。他的作品在结构和风格上展现出多样性、丰富性,能够以地道方言来刻画人物,在探讨人类基本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也成就斐然,这些持续对美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克纳作品对全球作家的深远影响:从马尔克斯到莫言的文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