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5 10:39:25

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热点解析:卫青霍去病消失、先识字后拼音等争议背后的教育理念

去年 9 月 1 日义务教育阶段三科统编教材开始投入使用。自那以后,与教材相关的讨论就一直不断,此起彼伏。

卫青、霍去病为何从历史教科书中消逝了;小学一年级为何要先学识字而后学拼音;古诗文篇目增加是否给学生增添了负担……

近日,教育部的一位相关负责人以及参与教材编写的多位专家,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独家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他们一方面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引导人们对教材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

为什么教材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成热议焦点?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都在课程教材中集中体现出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中小学教材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指示,还明确指出教材建设属于国家事权,要建立健全国家教材制度。去年 7 月 4 日,正式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并且组织了一流的专家来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三科教材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编写团队,人数有 140 多人。这个团队由主编领衔,大家集体创作。

国家对教材极为重视,并且花费了巨大的力量来组织编写。那么,为何教材中哪怕是一丁点的“变化”都会立刻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焦点呢?

专家们普遍认为,社会公众对教材的变化进行讨论是很正常的。因为大家对于教材通常会有一些已经固定下来的理解,而现在新教材与以前不同了,所以一定会去探讨这种变化的合理性。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的执行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表示。

https://img0.baidu.com/it/u=1911902757,249891482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3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近期社会上对教材进行讨论,其动机是良好的。大家都期望教材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要注意有些讨论仅仅关注了教材知识点的变化,却没有考虑到每个知识点背后的内容。这位负责人还说,每个学科都有核心素养,这是编写教材的前提,所以教材的某些变化正是为了能更好地强化学生素养的培养。

新编历史教材到底“变”在哪里?

历史教材的变化并非仅仅是“卫青、霍去病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这一种情况而已。

很多人对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舰冲向吉野号的情景记忆犹新。叶小兵称,以往所有教材在讲述甲午海战时,都表述为致远舰是被鱼雷炸沉的。然而,史学家对这一细节进行了细致研究,并且查看了作战双方的航海日志,最终明确炸沉致远舰的并非鱼雷,而是炮弹。

教材编写极为专业。它既要考量学科自身的发展情况,又要展现国家认知的变化,同时还需反映我国当下的最新发展态势与成果。叶小兵表示,学科若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教材必然会产生变化。可以这样说,教材的这种变化更契合史实了。

另外,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尚未形成很系统的体系,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有一部分是源自充斥在屏幕上的各类古装剧。一些文艺作品不但误导了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还会对社会普通民众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产生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教材在处理难于理解的术语、概念时,会尽可能以让学生理解的方式来呈现。叶小兵表示,教材与学术著作有所不同。它在编写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教育性,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学习性。

新编历史教材编排主要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其中,点指的是一些具体且重要的史事,像事件、人物以及历史现象等。而线则是历史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叶小兵表示,通过点线相互相连,以线串点、以点连线,能让学生既了解并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能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史事有所理解,这样便于学生打好历史基础。

新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合理吗?

新编小学语文教材这次有一个明显变化,即对小学一年级学习拼音和识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进行一个月的识字学习,之后再学习拼音。

https://img0.baidu.com/it/u=64551190,48357528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22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顺序致使学习效率降低了,因为拼音是用于识字的最为优良的工具。

专家进行解释,这种变化跟当今一年级小学生的识字状态是有关的,同时也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关,并且这种关联不仅仅体现在识字状态上,更体现在核心素养方面。

过去小学生识字量比较少,他们学会拼音之后,能够借助拼音来读文章。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表示,然而如今语言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识字资源,儿童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对汉字也并不感到陌生。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发现 90%的学生在入学前都认识“天”和“人”,80%的学生都认识“地”。

识字课的第一课是“天、地、人”,它选自《三字经》里的“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地、人”这三个字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第一个单元安排识字,这体现了教科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汉语拼音只是用来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以及阅读的工具,就像“拐棍”一样。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之后,是需要丢弃这个“拐棍”的。

对于语文教材,社会上另一个争议就是古文古诗篇目的增加。

大家不要因古诗文数量而受困扰,古诗文主要是让孩子们进行诵读和背诵。许多课文只是浅显的几句话,很多故事内容他们大概已经知晓了,只要能在老师的协助下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就足够了。陈先云称,在古诗文领域,古诗文的量有所增加。其中一部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所要求背诵的篇目,数量为 75 篇。此外,还有很多古诗文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过程中已经有所了解的。教科书从三年级起,每学期会安排一篇文言文,像《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卫填海》等。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故事颇为熟悉,因此在理解文言文时不会遭遇太大困难。并且文言文篇幅较短,文字精炼,有时一篇课文仅有三五句话,学生们学习起来不会感到吃力。

大家担心古诗文篇目的增加会加重学生负担,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中未体现低、中、高学段教学要求的差异性。低年级安排的古诗只需巩固识字、写字,重点是能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就行。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句的意思。到了高年级,才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陈先云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的记者樊未晨在 2018 年 2 月 6 日的 01 版进行了相关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热点解析:卫青霍去病消失、先识字后拼音等争议背后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