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给母亲做饭后挨骂后续:母亲质问女儿自己是否是好妈妈
我一直带着你,并且还要去上班,还要照顾你和姐姐。我真的很想知道,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呢?说实话,我真的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妈妈。母亲拿着镜头在质问自己的女儿。不久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14 岁的女孩给母亲做了饭后遭到了母亲的责骂,这是后续的情况。
这位妈妈在之前的一条视频里,拍摄了女儿独自为她准备饭菜的视频内容。14 岁的女儿独立做出了四菜一汤。在很多人眼中,这是女儿长大且懂事的标志。然而,与大众的期望相悖,母亲在视频中一直在埋怨,说“做这么多菜我们怎么吃得完,我是要表扬你吗?”视频发出后,网络舆论倾向了女儿那一方,母亲得到了很多恶评,所以才有了后一条视频中母亲和女儿的这样的对话。
母亲感到困惑和委屈是很自然的。她为两个女儿付出了精力和时间,生活压力也很大。然而,当一个女儿满怀期待地做了饭菜时,母亲在意的却是女儿浪费了食材。母亲的观点表达或许没有错,但她的语言确实能够让一个满怀期待的人只剩下失望。
原本一件好事,最后没有人是快乐的。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长辈擅长“扫兴”。这使得这次事件的讨论热度提升了许多。此后,很多视频制作者与网友分享父母扫兴的事。比如安排父母去旅行,儿女们从头到尾都很尽心尽力,可最后父母却留下“也不过如此,早知道不出门了”的评价。还有订好了不错的餐厅,吃饭时长辈们开始嫌弃饭菜中有味精、餐点昂贵,进而留下“还不如在家里吃”的吐槽。
父母说出这些话时,其观点源自本心,或许根本没有恶意。然而,在他人需要情绪支持时,他们却无法提供,这样很容易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疏离。
许多“儿女们”在网上这样总结这件事:把快乐分享给她,快乐就会消失;向她诉说烦恼,烦恼会加倍。
一、“扫兴”的危害
每个人都需要情感支持,尤其需要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生活中偶尔有些扫兴的时刻,这并非什么大问题。然而,如果亲子之间一直没有情感的流动,父母都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那么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父母的失望性情感隔离,这种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离机制,即在家庭系统中,那些情感卷入较深的孩子,为了追求独立,会尝试各种策略来抗拒融合。他们或许会离开家庭所在之地前往其他地方生活,从而与家庭保持空间上的距离;或许不会与父母进行交流,进而在心灵层面构筑起隔阂;或许会采用自我欺骗的方式切断与家庭的实际联系,并且告诉自己已经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又或许会出现情感表达方面存在障碍等问题。
艺术家邹雅琦进行了一次艺术实验,这是一次很好的诠释。这位曾以“假扮名媛”为主题创作作品《瞬间所有制》而闻名的艺术家邹雅琦,在今年推出了新的艺术实验《重金求母》。她决定花费人均 3000 元,让已经成为母亲的人来扮演自己的母亲,以此深入探讨亲子关系以及儿女和母亲这些角色。
在《重金求母》的第二期中,邹雅琦把衣服脱下来,让“临时”的母亲看自己赤裸的身体。这一行为并非是为了追求稀奇古怪的东西,而是源自她并不幸福的童年。她透露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娱乐活动,即便穿上好看的衣服,也很有可能被母亲否定。她一直处在“愧疚教育”的环境中,要是没有做出母亲预期的行为,就会心生愧疚。然而这一次,她想要为自己表达一番。
/ 艺术实验《重金求母》@邹雅琦/
https://img2.baidu.com/it/u=4040929896,233110962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32
在请来的母亲形象面前,邹雅琦毫无遮掩地展现了自我。“我的青春并非由你的青春所换取。我既恨你,又很爱你。”邹雅琦向这位扮演母亲的人倾诉了内心真正想对母亲说的话,这位“妈妈”也很好地理解并感受了她的情绪,给了她一个拥抱,在采访中,她称自己得到了极大的疗愈。
/艺术实验《重金求母》@邹雅琦 /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孩子成年后已经承受着巨大的创伤。或许她不想再面对“扫兴”的父母,而是会选择将自己隔离起来进行疗愈。然而,在一切还来得及挽救之前,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呢?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去面对总是“扫兴”的父母呢?
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来剖析这个问题:14 岁的女儿不在意母亲的扫兴,那她可能就不会不快乐。通常来说,不快乐与扫兴发生的真正原因是,父母与孩子在需求的教养方式上存在错配。
二、一堂讨论父母教养方式的课
在课堂上,我们带领孩子进行批判性阅读王朔所著的《我是你爸爸》。我们将父母的教养模式以“支持”与“要求”作为标识,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高要求且高支持的权威倾向型;一种是低要求但高支持的放纵倾向型;一种是低要求且低支持的忽视倾向型;一种是高要求却低支持的专制型。
C 计划课程的专属用图,其版权归思辨力(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我们要带着孩子们去认识这四种不同的倾向。接着让孩子去思考自己的需求。并且使用量表工具来评价父母真实的教养方式。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亲子关系中不快乐的部分是因为需求的错配。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里一定要有一个“罪犯”。我们不能把所有不如意都归到父母身上。而是需要通过反思,重新审视自我以及家庭带来的影响。并且尝试通过沟通来改善当前的状况。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开始明白父母为何会采用这样的教养方式。大家会逐渐以更多元的视角去了解父母,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父母”这一单一的身份。通过启发,孩子们能够从父母的职业、童年以及原生家庭等方面去理解父母养成这种教养方式的原因。
面对“扫兴”父母的第一步在于理解,而非马上开始责怪和归因。这些法则适用于每一位希望处理亲子关系的人。
课堂讨论之后,孩子们能够逐渐理解父母。孩子们的思考被记录在橘色字体中。
C 计划课程有专属用图,该图的版权归思辨力(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https://img0.baidu.com/it/u=2312447083,154682402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89&h=500
沟通时,我们推荐采用非暴力沟通法。与父母沟通不能只停留在宏大的叙述或理论层面,而应以具体场景为切入点。要用“我看见(具体场景)+我感觉(叙述情感)+我希望(提出好的行为范式建议)”来进行沟通,尤其要避免使用评价性语气。
我考试没考好,你严厉地批评了我,说我没有用心学习。我感觉很委屈,因为我确实好好复习了,只是有些知识点没学明白。我希望你能抽出时间教教我不会的题。
当然,沟通不一定能完全产生效果。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需要尽早去寻求外界的帮助,把自己的安全领域构建好,将伤害隔离开来,并且尽量不让冲突发生,也尽量避免自责。
三、爱的五种语言,会捧场的父母都在用
在会扫兴的父母被热议之后,另一个话题“我那从不扫兴的父母”开始热起来了。很多儿女都分享了他们父母、长辈的暖心行为。
今年六月高考结束那天,云南有一位考生的家长把该考生最喜欢的游戏人物制作成了人形立牌,然后带着立牌以及横幅去接考生下考。当天,这条新闻引发了热议,这位考生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羡慕。其中最热的评论称:“查理苏肯定陪伴她度过了无数个备考的夜晚,是她的精神寄托。家长真的很开明。”父亲在视频中拉着立牌,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或许他并不知晓查理苏究竟是谁,但他对女儿的喜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网名为急吼吼蛋的网友也发出视频总结父母“不扫兴”的瞬间。
/ @抖音急吼吼蛋/
在她的介绍中,她高考的成绩不太理想。毕业之后,她的工作在父母身边。她的家庭并不富足。然而,一家人相处得很融洽,每个人的心态都很不错。
那么,我们能从这些“不扫兴”瞬间中总结出什么吗?
爱其实是有语言的。我们能够借助以下五种语言,促使爱在家人之间流动起来:一是肯定的言词;二是精心安排的时刻;三是赠送的礼物;四是服务的行动;五是身体的接触。
爸妈拉出横幅欢庆高考结束,他们通过行动和言语肯定了孩子的喜好与努力,以高考结束这一时刻精心设计了惊喜,在接到孩子后,给她一个拥抱,让她能感受到正在被支持。这便是一次很成功的爱的表达。
与亲人相处的每一个时刻,你的言行举止既可能增添一分“扫兴”,也可能促进一次爱意的流动。漫长的陪伴正是由这些时刻逐渐累积起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