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墓之谜:陕西宝鸡与湖南炎陵县的双重纪念,神农氏的历史足迹
炎帝有两个陵墓,一个在陕西宝鸡,另一个在湖南炎陵县。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为华夏民族的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出现两个陵墓,是否是两地的人们都想争抢着去纪念他呢?有人认为,宝鸡的炎帝陵是第一代陵,炎陵县的炎帝陵是第八代陵,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与黄帝相同。他姓姜,父亲是少典氏,母亲是女登。传说中,他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个先进氏族部落的首领,距今约有五千多年,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相传他开始教导民众耕种庄稼,所以被称作神农氏。因为以火德称王,所以又被称为炎帝。一般认为,炎帝诞生在现今的湖北随州,在姜水长大。他曾游历于陕西宝鸡,之后沿着渭河东下抵达黄河中游地带,接着又向南去到江汉平原以及湖南。依据史书记载,他首先制作了耒耜,教导民众进行耕作;尝遍了各种草药,从而发明了医药;将麻治理成布,制作出衣裳;率先开辟了市场,使人们能够互通有无;削桐木制成琴,用丝结成弦,制作出五弦之琴;削木头做成弧,削尖木头做成矢,弧矢的便利,用来威震天下。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端。他让人们从游猎转变为农业,从蒙昧迈向了文明时代。他与另一位先进氏族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先后缔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大厦奠定了基础,被海内外炎黄子孙一同尊奉为华夏人文的始祖。
炎帝陵被人们称作“中国第一陵”,留存到现在的一共有两处。一处在陕西宝鸡,另一处在湖南炎陵县。
http://www.am928.com//i.qulishi.com/UploadFile/201542210719548.jpg
宝鸡的炎帝陵位于天台山,此地至今仍存有神农的遗迹和传说。在天台山之上,原本有停放炎帝遗体的骨台寝殿。然而,寝殿已经消失了,但柱础石以及墙垣的基础仍然能够被看到,汉白玉的“骨床”依旧嵌在寝堂殿址的中央。按照当地的传说,神农曾经登上天台山,品尝各种草药以辨别药性,不幸的是,他误食了断肠草,由于没有及时找到解药,导致肝肠断裂而死亡,之后便就地安葬在了莲花台。史料记载,宝鸡民众有祭祀炎帝的活动。此活动始于春秋时期,在汉唐时期达到兴盛。每年的七月初七日,都会举行祭祀活动。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由于涉及炎帝的古建筑大多遭到毁损,所以宝鸡兴建了两处炎帝纪念地,分别是炎帝祠和炎帝陵。
炎帝陵还有一处在湖南。史书记载,如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等,炎帝曾为民治病,四处采药来到湖南,每天遭遇七十种毒却不曾停歇,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离世,“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有些人认为此地就是如今的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从汉代起,人们就开始在这儿祭祀炎帝,还建造了炎帝庙,到了唐代继续进行奉祀。967 年,宋王朝下令,在鹿原陂找到陵墓,修建宗庙来祭祀炎帝。宋朝的炎帝陵殿是按照皇宫的式样来建造的,这里有午门、丹墀、龙陛等,这些东西全都具备。从那之后,历代的帝王都把这里当作圣地,并且不断地派遣官员前来朝拜,还举行盛大的典礼进行祭祀。人民群众也会在这儿烧香、宰牲进行祭祀,一年到头都接连不断。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炎帝陵殿曾经多次被烧毁,之后又经过多次修复。新中国成立以后,炎帝陵就被湖南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国家决定对炎帝陵进行重新修建。1988 年,工程完工。重新修复后的炎帝陵比之前稍有扩大,其陵区面积达到 1000 平方米。陵殿建筑群的红墙黄瓦,显得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壮观。主殿共分为四进:第一进是午门,午门左右分别排列着戟门和掖门;第二进是行礼亭,是奉祀时宰牲、敬香烛、拜祭的地方;第三进是正殿,是大型祭祀典礼的场所,殿内正中放置着炎帝的金身坐像。四进是墓碑亭和墓冢。
学者指出,《国语》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而司马迁写《史记》时已予以否定。炎帝与黄帝并非同父母兄弟,他们分别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首领。通常认为炎帝生长于姜水,黄帝生长于姬水,且两人都生活在渭河流域,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炎帝族和黄帝族在生活习性与生产形态方面是相互排斥的两个民族。它们无法同时适应一个环境,也不可能在同一环境中获得各自的发展。由于生存引发了两族之间的竞争,尽管一度成为仇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通婚和同化的结果,他们已经融合为一个整体。炎帝最先发展的领地在何处?炎帝的领地位于今湖南南部、罗霄山脉以西、南岭以北的湘江上游,涵盖今衡阳以南的耒水、湘水、潇水等诸流域,一直到沅水、资水的上游。接着,炎帝逐步向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发展,尤其经湖北向北拓展。《竹书纪年》是最早提及炎帝葬于长沙之茶乡的书籍,在唐代就已存在祭炎帝的仪式。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派人重新勘定了今天炎陵所在的具体位置。自此之后,历经宋、明、清各个朝代,祭礼一直未曾中断。这件事除了在各种方志中有记载之外,留存于墓地的祭文碑刻就有自明洪武四年至清光绪元年历次祭祀所立的共 53 块。炎陵所埋葬的不一定是炎族的始祖,有可能是炎族势力北上之前,对民族有重大贡献的某一位英雄,他是炎族的象征和旗帜。炎陵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应当与炎帝生前的活动紧密相连。炎陵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炎帝生前进行活动的地方,同时也是炎族开始发祥的地方。
炎帝陵有两个,这给后人带来了诸多困惑。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两地的人们在争抢着纪念他吗?还是两个陵墓都是后人所说的衣冠冢,只是人们的纪念地呢?并且,说长期在黄河流域活动的炎帝最后崩葬于湖南的炎陵县,这是否可信呢?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宝鸡和炎陵县各有一个炎帝陵的局面一直持续着,自古以来两个地区的人们就以各自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华夏族的始祖。
https://img0.baidu.com/it/u=541785093,347373167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3
在学术界,有一些学者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对出现两个炎帝陵的原因作出了解释。近年来,那些比较新颖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在杨东晨先生的一些文章里可以见到,这些观点足以让人们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进行深深的思考。
炎帝神农氏的父族是有熊氏,母族是有蟜氏。这两个氏族都是古代中原以郑、洛为中心地的古氏族。到炎帝时期,已处于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许多发展创造都被集中记载在炎帝身上。而且,炎帝的裔族广泛分布于渭水、汾水及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所以在大江南北形成了许多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遗迹。宝鸡市南姜氏城附近有“九圣泉”,还有神农庙。这些主要是为了纪念当时炎帝给人类所作出的贡献。
宋人罗泌的《路史》中提到:“炎帝柱是神农的儿子。”“他致力于开垦各种田地,种植众多作物,区分不同的作物,进行深耕,凭借圣明的举措使事业兴盛。每年顺应天时、利用地利获取财富,于是神农的功绩广泛且天下富足。他任用众人而不偏私,依照法令而不频繁更改……也被称为列山氏,是从五帝以来负责农耕的。”一些史书记载,这个列山氏柱是一位很能干的首领。他或许是因为兄弟之间的争斗,也有可能是出于贤让,从现今的陕南宝鸡带领部分族人,沿着后世所称的武关道,途经河南西南部,辗转来到湖北随州。列山氏是神农氏炎帝的儿子,所以自然也号称炎帝。《史记正义》引用《括地志》称,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处,山东有石穴。”从前神农出生在厉乡,也就是所说的列山氏。列山氏把宝鸡的神农遗迹带到了这个地方,因此这里有九井以及神农社。
http://www.am928.com//i.qulishi.com/UploadFile/201542210732381.jpg
列山柱之子列山氏到了农时,氏族部落逐渐发展壮大。部分人开始向南迁徙,进入了现今湖南省的南部地区,并且把炎帝神农氏、列山柱的遗迹也一同带了过去。如今在湖南宜章县南部的骑田岭,也有像北方“神农在淇田之阳种谷”那样的地名。
共工氏是神农氏之子的后裔分支,属于炎帝之子炎居的后代,然而并未承袭“炎帝”的名号。共工氏大概是炎帝裔支的第六代子孙。他率领部分族民从渭水向东迁徙,起初居住在陈地,之后又迁到共地。当共工氏传到后土、噎鸣时,部落已经拥有十二个氏族,力量变得强大起来。炎帝名号被继承的第八代孙榆罔,是炎帝另一个儿子的后代。他带领大部分族民离开渭水,沿黄河南岸向东迁徙。他们先进入陈地居住,之后又迁入鲁地,居住在大庭氏的旧都。号称炎帝神农氏的榆罔帝,与当时东方的少昊部族关系良好,曾经封禅泰山。之后由于战争变故,榆罔帝的部族之民大部分与黄帝族融合,从而形成了华夏族。榆罔帝不愿受黄帝制约,于是带领部分族民往南逃至江汉地区,之后又迁徙到炎帝列山氏农的居地厉乡。因为一个地方难以容纳两位炎帝,所以榆罔又与族民辗转向南迁徙到如今湖南南部一带,并且受到当地土人和炎帝柱的裔族的欢迎。《帝王世纪》中提到炎帝晚年为百姓治病,到湖南采药,以及茶陵的神农捣药亭等情况,这些都应当是指榆罔帝。
后代很多史书认为,炎帝死后被葬在长沙茶乡之尾,后人将此地称为茶陵,也就是如今的炎陵。这里所说的炎帝是榆罔帝,并非炎帝神农氏本人。《路史》记载,炎陵山附近有三百多座坟墓,这些坟墓都是神农氏的妃后以及亲属的墓葬,应当是历山氏柱的后裔族群以及炎帝后裔庆甲、厘和榆罔等后裔族群的公共墓地。
杨东晨先生详细研究古史记录后认为,炎帝的后裔有三支。其一,子临魁的世系传了六代;其二,子柱的世系只知晓与农相关之事,之后便没有记载了;其三,子炎居,往下传了六代。此外,庆甲帝,似乎应排在临魁的世系内。所以,可以推断陕西宝鸡市南的炎帝陵是第一代陵。湖北随州应该有炎帝柱及其子农的陵,但如今已不见其踪迹。湖南炎陵县鹿原陂炎陵山的帝陵应为第八代陵。炎帝榆罔南迁到湖南后,当地的神农部族对他十分尊崇。所以他死后在此立墓。并且榆罔一直沿袭着炎帝神农的名号。《帝王世纪》中记载:“宓羲葬在南郡,炎帝葬于茶陵,少昊葬在云阳。”这些陵墓都是后世修建的,具有纪念性质,有的是衣冠冢,有的是存放遗物的,还有的是根据传说修建的,无法通过发掘来证实其真实性。
https://img1.baidu.com/it/u=2198397510,320564160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36
汉代以前,湖南的炎帝陵未被记载。到了晋代,才有了相关史书的记载。到了五代时期,炎帝陵荒废了。在宋太祖的时候,在白鹿原陂找到了炎帝陵,并修建庙宇来纪念。后来为了躲避水害,将炎帝陵迁移到了县南五里的地方。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又对炎帝陵进行了维修和扩建。《淮南子》中提到神农“在国内奔走”,他的活动范围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阳谷,西至三危。看来,炎帝及其后裔族的迁徙范围较为广阔。湖南存在炎帝裔族是有这种可能的。并且,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杨东晨先生得出的最终结论为:从民族迁徙方面来看,炎帝榆罔南巡于今湖南炎陵县是有可能的;从地域方面来看,也是如此;从南北文化交流方面来看,同样如此;从考古文化方面来看,亦是如此。并且,炎帝榆罔崩葬于此也是可信的。
指出炎帝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名号。通过详细研究炎帝族的世系和迁徙情况,能够看出炎帝族从北方的渭水、汾水流域最终迁进了湖南南部地区。这种新颖的观点,既解决了宝鸡和炎陵县为何并存两个炎帝陵的问题,又让我们明白炎帝陵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是否是炎帝的崩葬之地,而是表明黄河流域的文明与长江流域的文明自古以来是相通的,二者共同构筑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这样来解释两个炎帝陵之谜,不知读者是否认可?
http://www.am928.com//i.qulishi.com/UploadFile/201542210823454.jpg
有学者探讨了长沙炎帝陵出现的缘由,他们认为长沙炎帝陵和炎帝是否葬在此处没有关系。在早期的传说里,炎帝只是以古帝王之一的形象出现。把炎帝与神农合称为炎帝神农氏,这是比较晚的说法。《吕氏春秋》和《礼记》记载,天子在四季进行祭祀,都依据一定的方位,炎帝被认定为夏季之神,并且“立夏之日,天子率领百官在南郊迎接夏天”。《淮南子》将炎帝与南方联系在一起,称南方属火,“其帝炎帝”。《吕氏春秋》的高诱注表明,炎帝“死后在南方接受祭祀”,这里说的是在南方举行祭祀之礼,并非意味着炎帝的墓真的与南方有某种关联。《帝王世纪》称:炎帝“凭借炎德承接木德,位置在南方,主管夏季……葬于长沙”。这里运用了五运说,五运是战国后期邹衍所创立的。五行按照水、木、火、土、金的顺序依次转移。凡是帝王兴起,必定会感应到其中一种。炎帝被追认为第一个凭借火德祥瑞而成为帝王的古代帝王,黄帝则具有火土之德,因为火生土,所以得以取代炎帝而确立地位。高诱是东汉末年的人,恰好体现了汉儒的思想。
炎帝与南方的关系在晋至宋代被确定下来。长沙炎陵是后人推测出来的。宋代统治者觉得自己是火德王天下,宋仁宗时期曾祭祀火运之神。到了南宋,炎帝被归入宋朝火运体系,作为与国运相关联的火神而备受尊崇。然而,宋朝最尊崇的是黄帝,并且以黄帝为赵氏始祖。这种观点强调,宋初确定了国运为火德。然而,在这之后,并没有将其与传说中的第一个火德君炎帝联系在一起。后来,由于一些人对炎帝特别崇祀,所以这种情况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小编觉得,有可能两个炎帝陵都只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空坟,都是后人依据一些传说而布置的纪念场所。所以,两个炎帝陵的存在并非坏事,反而反映了后人对炎帝的纪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