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顾佳爆红背后:完美女性形象与顾学现象解析
书单(ID:)|来源书单君|作者
寒冬 |编辑
“顾学”盛行
这个夏天最火的女人,不是张雨绮,也不是伊能静,而是她:
顾佳。
随着电视剧《三十而已》热播,顾佳已经上了十几次热搜。
#顾佳 人间过绿器#
#顾佳的格局#
#顾佳当妈的修养#
#顾佳双商高#
……
顾佳为什么这么火?
因为她符合了很多人对“完美女性”的想象。
仅通过一个橘子,就能辨认出老公身边的女员工是“绿茶”,然后霸气地将其手撕。
儿子被富太太欺负关密室,上去就是1v2,一顿散打;
为了儿子上幼儿园,也可以弯下腰给太太提鞋。
一系列让人感觉舒适的操作,在瞬间就收获了无数粉丝,甚至还诞生了一个新词“顾学”。这个词的意思是要像顾佳那样,智商和情商都在线,在驾驭丈夫、教育孩子方面得心应手,在拼搏事业时也能够实现原地逆袭。
总之就是面面俱到,从内到外,牢牢掌控自己的人生主动权。
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倘若这届观众将顾佳当作人生榜样,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要求,着实是太高了。
你看看顾佳一天的日程表:
这样的“时间管理大师”,现实中真的可能存在吗?
我想告诉你:
这样的剧,看看就好,看完后,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将剧中的角色当成幸福的目标,或许会给自己招致更多的不开心。
谁来定义“更好的生活”?
有一句话说,你越崇拜什么样的人,就说明你越缺少什么。
未必全对,却有一定道理。
现实生活更多的是充满琐碎和烦恼的。大部分人既没有钟晓芹那样的上海土著户口,也没有顾佳那样的全能特质,甚至连王漫妮那般的自律和拼命都没有。
本来嘛,不努力就不努力吧。
但是当你打开电视时,你会看到顾佳这样的人,她活得仿佛像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光芒,这难免会让你感到有些自惭形秽。
她在练习瑜伽时吊在半空中,此时你刚吃完晚饭,看了看因为吃得太过饱而微微突出的小肚子。
她在夸赞老公的同时,将他从烟花编程师打造成了“许总”,而你刚刚还在骂你的对象又乱丢袜子。
总之就是实力演绎,什么叫“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你决定了,要向顾佳学习。之后,你每天 6 点就会早起去跑步。你还会坚持吃早饭。并且会利用碎片时间来学英语。
第二天,你再次一觉睡到 8 点。你来不及吃早饭就赶紧去赶地铁。你拿着英文单词书,背了一会儿某个内容,接着就哈欠连连。然后你拿起了手机……
到了晚上,你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为什么你给自己定的宏伟计划,往往做不到?
答案可能就是因为,你知道了顾佳这样的人存在。
顾学,其实是一门打击人的学问。
真正让你感到痛苦的,不是你当下所处的那个位置。真正让你痛苦的,是你与你理想中的自己所存在的差距。
顾佳处于金字塔的上层。她住在大房子里,是令人十分艳羡的“完美人妻”。王漫妮所期望过上的,正是像顾佳那样的人生。
顾佳去过顶层王太太的家。之后,她想拥有的是和王太太一样的人生。
而王太太的背后,还有比她身份更高的富太太们……
她们都认为自己在为“更好的生活”而拼搏,然而那个“更好的生活”究竟是由谁来界定的呢?
为什么买房子就比租房子更好?
为什么背铂金包就比背香奈儿入流?
为什么当老板就比当编程师地位更高?
……
因为社会在鼓吹这样一种成功文化。
人类学家麦高登曾说:你的存在会满足个人需求,同时也会满足社会需求,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个体生活意义包含重要部分,像工作、家庭、后代、名声、创造力、宗教等,这些都是社会期望我们相信和遵守的,同时也是我们获取价值观的途径。
为什么社会想要愚弄我们呢?
社会需要进行生产,需要进行再生产,还需要对社会准则保持信任,只有做到这些,社会才能具有合理性。
麦高登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日本朋友,一心想成为公司的最高管理层。
他拼命努力,工作成了他的全部。
但在他成功达成目标的六个月后,突发心脏病去世。
从某种角度而言,他这般拼命的缘由在于他被社会给愚弄了。他相信了社会所说的话,即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得这么去做。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被影响和塑造的方式。
向往更好的生活是积极的。然而,问题在于,倘若你的目光仅仅聚焦于远方“更好的生活”,那么就容易忽视自身生活的价值。
微小的价值
如果《三十而已》是一堂幸福课。那么在“如何获得幸福”这个问题上,顾佳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王漫妮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钟晓芹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
她们 30 岁的人生,在我看来,其实代表了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是大多数普通人对幸福的想象:
取得事业成功,不断积累家庭财富,就会幸福吗?
找到见多识广有趣多金的对象,完美脱单,就会幸福吗?
与曾经情投意合的恋人结婚,有车有房,就会幸福吗?
有人将“三十而已”视作一剂鸡血。他们认为三十岁正是一切的开端,仅仅三十岁而已,往后还有众多的时光和机会,能够努力奋进。
我更倾向于这样理解: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考验方才开始。不管你选择哪条道路,都将遭遇各式各样的坑。
哪怕你活成了顾佳,千难之后也还有万难。
如果你 30 岁时竭尽全力,却依然觉得活得不幸福。这或许不是因为你不够有钱,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或者是伴侣不够完美。而是你的幸福获取方式出现了问题。
我近期看了一本名为《呼吸》的杂志书。在这本书里,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愣住了,足足有 5 秒的时间。
“你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自己的价值?”
这是英国排名第一的正念书,中文版主编是心理学家李松蔚。
李松蔚作为心理咨询师,每周见到来访者时,会询问 3 个颇为奇异的问题。
1. 这周跟上周相比,你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2. 没有太大变化?那有没有一点点小变化呢?
3. 这周和上周一模一样?那你是怎么保持的?
现在,你也可以这样问问自己。
李松蔚表示,询问这几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他察觉到,对于众多人而言,仿佛仅仅是波澜壮阔的生活才值得度过。
习惯了宏大的叙事,就会存在一种风险。因为看不见那些细小的价值,所以可能会失去持续积累的耐心。
很多人想象中,改变需要充满仪式感,并且第一步往往要很隆重。
如果我要活成顾佳那样,那就需要改头换面。至少得先学会健身吧?接着要购买一座高级别墅,还要把老公改造成老板,并且把儿子送入一流的幼儿园……越是深入思考,就越能发现差距越大,目标越是远大,就越是难以迈出脚步。
对于你而言,改变意味着存在巨大的困难等着自己去克服。
李松蔚表示并非如此。最初的改变实际上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它看起来极为普通,与未发生改变几乎没有差别。
或许是你今天慢悠悠地吃了个早餐,而且吃得毫无营养。这能算什么呢?其实什么都算不上。
但对于好久没吃早饭的你来说,改变已经发生了。
有些价值,其实蕴含在普通且枯燥的周而复始里。它就如同一呼一吸那般,显得平静且平常,然而却给予了你生命的能量。
在不变的模式中,能够看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即便这努力十分微小,却也能让世界向好的方向改变了一点点,这便是你的价值所在。
很多人常常爱说自己“没钱”,然而实际上他更恰当的表述应当是:自己“有钱,只是数量不多”;
很多人宣称自己“事事皆败”,然而实际上他们是有成就的。他们或许身材不高,但曾经取得过成功。
决定一个人幸福的因素不是你的位置高低。在这个普遍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社会里,你能否从平凡的人身上看到价值的存在,能否从平常的一天中看到价值的存在。
有时候,你慢下来,世界才会跟着慢下来。
《三十而已》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每集结尾那两分钟的路边摊一家人,他们没有台词。
妻子售卖葱花饼等早点,儿子陪伴着妈妈。老公从事外卖工作,在工作途中会给儿子带回礼物。
他们在日出的时候开始劳作,到日落的时候,就一起回家。有时会遇到风雨大作的情况,也经常是一身疲累的状态。
路灯的暖光照到他们脸上时,风撩动被汗水浸了一天的发丝时,那一刻,一切变得生动起来。
我相信那是在凡俗的人生之中,是最为有价值的瞬间。那与三位女主的三十岁不一样,那更贴近屏幕前的你我所过的生活,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像细水一样缓缓流淌着。
或许,这才是这部剧的精髓吧。
你并非顾佳,无需成为顾佳。更值得你去留意的,是自身生活中那些细微的价值,这些价值会让你得以确认:
你做得远不止是还可以,你做得非常好。
页:
[1]